黄帅
有关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说法,不同人自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论点只要能自洽,就有其存在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观念在舆论场上的兴起?
或许已经没人会否认,互联网模式迭代迅速,甚至当新模式生成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浑然不觉。就拿最近很火的“区块链”来说,尽管各大媒体热炒这个概念,不少人还是对此一头雾水,但它在专业技术层次上的实践,已有多年的历史了。这种专业性和普适性之间的落差,恰恰是互联网世界未来可能的趋向。
当人们习惯于在搜索引擎上浏览所需信息时,一些网络科技的先行者已经将注意力从线上转移到线下,资源的全方位利用和社群的共同体搭建,逐渐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模式,也让网络信息和现实生活信息进一步交融。或许不需要太久,我们会发现世界万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IP地址,每一个现实世界里的元素都可以被代码释读。
这恐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警惕到,网络资源话语权越发寡头化,相比90年代和本世纪之初各大网络平台野蛮生长的阶段,现在人们更加依赖那些知名网络平台,当话语权和资源被寡頭集中后,自然不利于新的商业模式和网络平台的崛起,除非依赖既有平台的进化。
这便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可见,一些人在焦虑,但一些人仍在怀疑中实践,在实践中求变。与其说互联网模式更新需要理论创新,不如说是先行者们在实践中开掘新的理论模式,并用于商业化和大众化的探索。
这些探索让信息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增强,也催生了更多商业盈利可能和科技创新。其实,技术进步的快车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来了,我们并不必为互联网未来的技术创新而担忧。值得关注的,恰恰是网络技术革新后带来的社会问题。网络技术固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信息的鸿沟也在阶层差异之间拉大了。
在早期互联网阶段,只要有一根网线,不论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还是山村里的孩童,他们都能在网上浏览需要的信息,唯一的不同是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搜索信息的手段。而随着网络社群的分化和信息的深度化,人们已经不会再对浅层的、免费的网络信息动心,只有那些隐藏着表象之下的信息,才是更有价值的。因此,网络上的知识付费和信息共享,这两种模式在未来都会长期存在,而且相互交融,或许只有时间能逐渐抹平信息鸿沟制造的差异,让更多人享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福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