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践经验

2018-03-01 07:53王美英
民族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王美英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可靠保障。在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程中,凉山会理依托独特的水土和光热资源优势,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开展烤烟种植助农增收,在特色烟草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格烤烟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使部分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烟草产业不断脱贫致富而改善了经济面貌。但在特色烤烟种植中,还存在烟区面积逐渐减少,烟农种烟技能不高,劳动力不断流失等影响烟草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前,凉山特色烟草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应树立危机意识,依靠科技创新,着力在调结构、强特色、优质量上下功夫,在精益管理、创新中促发展,持续做好烟区土壤保护、稳定烟农队伍、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不断提升烟草生产质量,稳定增加贫困人口烟草经济收入,不断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才能赢得特色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凉山会理;特色烤烟;凉山彝区;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8)06-0018-06

特色产业是区域特色资源和其他经营要素稳定结合、协同运作,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强劲、发展潜力较高,并且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集聚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1]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特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特色产业对区域经济产生的集聚效应,使许多贫困地区将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精准脱贫,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状况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贫完成3000 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凉山彝区大多数贫困人口地处高寒地区,气候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生态脆弱,产业发展薄弱,从而陷入“久扶久贫”而难以稳定脱贫的怪圈。换句话说,是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件造成了生态的脆弱性,阻碍了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成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凉山彝区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优越、光热资源充足,造就了丰富繁多的生态物种,使该地区适合发展多种特色绿色农业。因此,近年来,凉山部分地区立足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突破边际地理区位比较劣势的桎梏,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特色产业,使扶贫资源最直接有效地靠近扶贫目标,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如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金阳青花椒、宁南蚕茧等耳熟能详、发展态势良好的特色产业优势品牌,使部分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基于此,对该区域部分开展调查研究,反思近几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总结既往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实践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位于凉山州最南端的会理,阳光充足,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干湿季分明,丘陵地区多,土壤有机质、含钾量较高,适宜于优质烟叶的生长发育。会理在扶贫攻坚中,根据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积极探索“特殊气候、特色产业、特殊开发”的扶贫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烟草种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烤烟生产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和当家产业,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对会理率先在全州完成脱贫解困任务奠定了一定基础,成为特色经济扶贫实践的成功范例,为凉山地区特殊气候下特色产业扶贫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和经验参考。为此,笔者在对会理特色烟草开展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会理在特色烟草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提出粗浅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凉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提供一些启示。

一、会理特色烤烟助推脱贫攻坚概况 会理彝语称为“涅底”,会理县城彝语称为“涅底尔库”,系由古代彝族涅理部落居住区域而得名,其意为“春天长驻的地方”。会理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自古以来为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周转重地,为古丝绸之路必经要塞。会理幅员面积4527.73平方公里,南北长140公里,东西宽55公里。辖6区1镇,49个乡(镇)、313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21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14万人,占89.1%。没有特色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特色经济是空中楼阁,特色产品生产及特色产业形成便是無源之水、无本之木[2]。会理独特的立体气候、优越的自然资源,丰富的耕地资源是特色烟业发展的“风水宝地”。但会理很多村民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少、增收能力弱,仅靠土地获得收入难以实现脱贫解困。相反,选择种植烤烟,如果烤烟长势良好,烘烤技术过关,就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使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因此,烤烟生产就成为了会理村民摆脱贫困,首选的经济作物之一。早在1941年,会理就开始利用资源优势种植烟草,种植历史至今已达77年。会理悠久的烟草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轮作种烟经验,为边远贫困地区村民充分利用烟草种植发家致富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会理大力加强烟草生产以助力扶贫攻坚,开发建设80万亩,具有年生产80万担优质烟叶的烟田,使烟叶生产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会理所产烟叶一直深受各大工业企业的青睐,为我国卷烟制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据调查,2017年,会理种植烤烟24.4万亩,生产烟叶58.9万担,实现烟农收入7.96亿元。2018年,会理种植烤烟23.5万亩,生产烟叶62万担,实现烟农收入9.17亿元。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取得主动, 实现发展的成功经验[4]。会理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优质烟草,使其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会理被命名为国家级烟草示范县、全国烤烟生产规模第一大县、全国优质烤烟生产标准化示范县。

二、会理特色烟草促进脱贫发展取得的经验

(一)激发烟农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持续稳定烟叶生产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5]。烤烟生产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周期短、见效快的特色产业,为回避其潜在的生产风险,为贫困群众带来稳定收入,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种植烤烟的积极性。据了解,我国有近1亿人口的劳动就业及其家庭经济收入与烟草生产有关。会理县为调动贫困人口种烟的积极性,坚持种植信息公开透明,每年采取投影播放、散发传单、短信服务等有效措施,广泛告知烟农产前烟基投入、烟叶收购价格、物资款收取、燃煤烘烤推广等政策信息,确保烟叶生产政策入脑入心,切实做到让烟农明明白白种烟、清清楚楚交烟,打消思想顾虑,一心一意投入烤烟生产,改变烟叶生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还采取烟草部门对口帮扶、科技干部指导、专项资金支持及发挥种烟大户对贫困户种植示范带动作用等措施,充分调动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烤烟生产的升降起伏,不断稳定提高边远贫困村民烟草经济收入。会理优质绿色生态烟叶得到了卷烟工业企业的肯定和青睐。2016年,会理烟草生产占凉山总产量1/3左右,稳居全省优质烟叶生产第一大县,全国重点烟厂60%以上到会理调剂烟叶①。

(二)加强生产环节精细化管理,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我国烟叶生产环节多 、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投入大,一直是制约烟叶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6]。会理为避免烟草粗放种植,提高生产成效。一是采取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户籍化种植管理,做实种植面积。烟技人员年初开始核实种植面积,并按照核定面积,跟烟农签订种植合同,要求烟农按照合同核准面积种植烤烟,从而杜绝多签少种、多签不种等现象,为保质增效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特色优质烟叶品种管理,推进种烟良种化。品种作为影响烤烟品质与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烟草种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1-2。会理为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产出效益,各级管理部门逐一跟烟农签订“品种”承诺书,并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坚决杜绝自留种、劣杂品种,扎实抓好烤烟品种纯化,进一步优化烟叶品种。二是做精做细田管工作。会理实行“包区域、包技术、包发展”责任制,要求责任人深入田间地头服务烟农,精心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烟农进行烤烟生产。如要求责任人把握种烟时令,合理制定“一家农户3天栽完、一个组7天栽完、一个乡镇10天栽完”移栽计划,督促烟农按照烟叶移栽时限,规范有序地完成移栽工作。为提高成活率,移栽后,按照“栽下就管”的原则,加强烟叶田间管理,避免管理粗放、产量不高的弊端,有效保障烟叶生产质量,提高了种植效果。三是规范烟叶收购管理。按照烟叶收购目标任务,各级烟技人员制作烟叶收购样品,统一验级收购标准,应收尽收烟叶,确保烟农增收致富,维护烟农利益。

(三)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着力发挥扶贫富农优势

多年的实践证明,烤烟农业标准化对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及促进烤烟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8]。会理虽然具有发展优质烤烟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但在30年前,村民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不知疲倦地生产烤烟,但始终没有形成产业,使烟草没有市场,村民难以依靠烤烟生产摆脱贫困。近几年,会理县围绕承担“全国第三批优质烤烟生产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制定并完善各类技术标准。为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每年派技术人员利用农闲时节,分批组织烟农开展烟叶种植、施肥、烘烤、分级等生产环节标准化培训,提高种烟技术,节约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烟叶生产质量,提高烟产品附加值和效益,使烤烟产值逐年增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量。会理每年烤烟收入对财政的贡献率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并不断反哺相关脱贫产业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地贫困村民的物质和生活条件。2009年会理被列为全国第三批优质烤烟生产标准化示范县。

(四)打造绿色优质烟叶品牌,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会理为使烟叶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按照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积极建设原生态型烟叶生产基地,为保障烟叶质量安全,严格控制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还不断加强对烟区农残、水质、土壤、烟用物资等监测管理,减少烟区内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污染。经过多年精心培植,会理“船城金叶品牌”清甜型烟叶,因香气足,余味细腻,风味独特而享有“卷烟味精”和“天府云烟”等美誉。“船城金叶品牌”烟叶凭借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格、良好的质量而成为“中华”“芙蓉王”“黄鹤楼”“双喜”等知名卷烟品牌的主料配方,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使烟叶生产供不应求,许多贫困人口每年烟草收入稳定增长。如小黑箐乡、果元乡、彰冠乡万子村、竹箐乡大麦地村等许多贫困家庭依靠种烟赚钱,新建了宽敞砖房,配置了家用电器、通讯设备、交通工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五)优化生产模式,突出扶贫规模效益

会理地区地处山区,地块零散,给烟田轮作和规模化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政府积极发展种烟能手、种植大户和专业户,大力开展烟叶连片经营种植,增強规模效益。目前,已涌现出万担乡镇23个,万亩乡镇6个,千亩村86个,万担村4个。同时,按照烟农“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特色烟叶“专业合作社”“互助组”“家庭农场”等发展模式15个,有序进行土地流转,推进传统烟农向职业化烟农转变,促进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效益最大化,确保烟农增产增收,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如会理南阁惠民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和“全国典型烟农专业合作社”。

三、特色烤烟生产发展瓶颈

(一)基本烟田保护弱化

烟草生长成熟期较许多农作物长,使用化肥量比其他农作物要多,其所需磷肥是玉米的7.6倍、木薯的36倍,过多地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而变得贫瘠。且烟叶是旱地作物,遭遇暴雨后烟叶地水土很难保持,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9]。会理烤烟种植历史久远,由于多年对土地进行不合理施肥经营耕种,土壤有机质明显减少,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逐渐下降,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土壤营养渐致失调。此外,烟叶种植一般一块地种植两三年后就难以继续耕种,否则将出现难以防治的叶斑病而不能再种烟叶,导致烟田面积闲置浪费。当前,科学施用肥料,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合理利用土壤搞好种优质烟叶生产,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烟草种植规模逐年减少

近年来,会理结合区域气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水果等经济林木,产业品种不断增多,多种生态产业齐头并进,多元产业与烤烟争地、争劳动力形势日趋严峻,使烟叶发展规模受到一定冲击。如2017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共涉及全县6个园区,41个乡镇,197个村,7.5万户农户,31万余人。同年,石榴种植乡镇共22个,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60万吨。目前,当地经济发展主体不断变化,“林不入烟地、桑不进烟田”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多元产业与烤烟争地矛盾突出,烟田缩减趋势明显。此外,烟叶是外来作物,会有化感效应,对当地作物和高大乔木会产生毒性,不利于其他作物生长。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烟农对烟叶种植信心不足,而相关部门采取摊派任务措施,导致农民应付种烟而“多报少种”,从而使多数烟区实际种植面积不足,烟叶种植区域出现成片缩减,影响烟草持续发展态势,当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烟田生产规模显得较为急迫。

(三)劳动力不足形势严峻

调查中发现,在烟草收购中,有部分收购站存在压级压价收购烟叶和拖欠烟款现象,压级收购,降低了烟农的收益,没及时兑现烟款,使部分贫困群众子女教育学费和来年再生产投入受到影响,从而也使群众种烟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造成第二年不种或减少种烟面积的现象。同时,洪灾、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种烟风险增大,烟农们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也影响了一部分种烟群众的积极性。此外,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很多村民依赖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进城务工人员年年攀升,导致种烟人口不断减少,特别是青壮年人口不断的流失,使种烟人口老龄化和妇女撑起半边天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种烟劳动力的不足,间接导致种烟成本增加,使种烟效益不断减少。劳动力不足是制约烤烟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采取措施稳定烟农队伍,烟草产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四)毁林种烟情况仍存在

近年来,会理全面贯彻“双禁双退”战略,在产前投入资金中列支600万元作为以煤烤烟补贴资金,涉及6个园区、33个乡镇9.25万亩林区烤烟种植户给予补贴,强制实行以煤烤烟,杜绝毁林种烟和烤烟,保护生态初见成效。但烟叶烤制工程较为繁琐,在烤制中需要消耗大量燃料,为节省烤烟成本,仍存在部分边远山区村民刀劈斧砍、焚火烧荒扩建烟地及依赖滥砍森林植被用于烤烟生产的现象。

(五)烟技参差不齐

烤烟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部分烟农文化程度有限,获取技术能力不足,仍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经营烤烟生产,烟株缺乏营养,长势差,病虫害严重,广种薄收,甚至难以收回成本。此外,边远山区普遍采取传统分散方式种植,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增收难,特别是烘烤技术不高的农户,烟叶质量难达标,种植收益低,容易挫伤种烟致富的积极性。四、进一步促进绿色烟草发展,提高精准脱贫实效

(一)保护土壤力,进一步发挥稳定脱贫作用

土壤是烤烟生长的基础,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对烤烟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10]。烟叶的健康、有机就是品质。应突出生态引领,大规模发展畜牧养殖,利用家庭养殖场禽畜粪便制作沼气,并循环利用沼渣、沼液为烟叶生产有机肥来涵养土壤。还可采用秸秆还田、菌剂秸秆促腐、农家肥施用等方式,加强有机肥施用,积累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土壤结构,实现烟地可持续利用。同时,为避免不断地开荒种烟,还应推行轮作模式,开展隔年轮作种植,进行土壤修复,改善土壤结构,并加强绿色无公害烟叶生产,实现烟地可持续利用。如巴西烟草一直大力推广使用抗病品种和生物农药制剂,不断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保证烟株营养平衡,提高烟叶生产的安全和优质。因此,相关烟区可针借鉴巴西经验,采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及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用药等先进技术,确保大田土壤营养均衡供应,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烟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烟草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强扶贫竞争优势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乡,种烟面积占耕地面积70%,连片种植千余亩甚至数千亩,大面积连片种植,长期连作容易造成病原菌积累,一旦发生侵染性病害,难以控制态势,甚至造成烟区毁灭。因此,在种植安排上,应按照“优化布局、稳定规模、突出特色、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实行“向最佳适宜区集中、淘汰不适宜区”的做法,在宜烟地区,稳定烤烟合理种植面积,优化烟叶结构,确保烟农增产增收,保障烟农利益。同时,还应实行大集中小连片,改变过大的连片,进行适度规模化种植,特别应改变在一些贫困山区为连片而连片的作法,应集中资源优势、集聚技术力量进行烟草种植帮扶发展,才能克服边远区位劣势及长期发展投入不足等困境,使边远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烟草收入,从而实现脱贫。

(三)提高烟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烟农作为烟叶生产的执行者和主力军,在现代烟草农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烟草发展对劳动力依赖性较大的发展现实,相关部门应把烟农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利益分配应更多地考虑和维护烟农利益,让烟农利益最大化,减少种烟后顾之忧,提高种烟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实行最低保护价和现款收购制度,稳定烟叶收购价,避免降级压价收购等伤害烟民利益的行为,力争把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变为看得见的红利,让利于民,用实实在在的价格利益刺激、调动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减少种烟风险,增强种烟信心,不断回流劳动力,才能补充烟草劳动力的不足,确保烤烟生产平稳发展。同时,还应为烟农提供更多的优惠支持,培养诚信烟农,稳定烟农队伍,促进烟草经济持续发展。

(四)禁止毁林产烟,进一步促进绿色烟草扶贫

针对偏远高山地区烟农缺乏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仍存在毁林(草)种烟、破坏生态的行为。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烟农毁林毁草开荒、违法占用林地、砍树烤烟等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禁止乱砍滥伐毁林、毁草开荒种烟现象,保护生态资源,逐步恢复生态。同时,应推广建设密集型烤房,实行集中供电热烘烤,减少烟叶烘烤对木柴的使用,打造绿色环保烟电工程。还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积极推行燃煤烤烟,切断乱砍滥伐源头,促进植被修复,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泽被后世。

(五)加强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精准脱贫实效

从经济效益来看,烤烟产值高于其他经济作物,是贫困村民依靠耕地搞活经济,脱贫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当前,烟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烟农的文化技能直接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为推动烤烟经济发展,相关村组干部、烟技员等应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要求,在烤烟生产季节,深入到偏远贫困烟农家中开展栽培技术指导,精准服务烤烟生产而使他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应培养大量的优秀烟草专技人才,对偏远乡村贫困人口开展种烟技术帮扶指导,不断提高种烟技能,有效降工减本,逐步摆脱传统种烟模式制约,不断提质增效,提高种烟收益而实现致富脱贫。

产业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举措,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选择。[11]在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程中,凉山会理依托独特的水土和光热资源优势,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开展烤烟种植助农增收,在特色烟草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格烤烟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使部分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烟草产业不断脱贫致富而改善了经济面貌。但在特色烤烟种植中,还存在烟区面积逐渐减少,烟农种烟技能不高,劳动力不断流失等影响烟草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前,凉山特色烟草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应树立危机意识,依靠科技创新,着力在调结构、强特色、优质量上下功夫,在精益管理、创新中促发展,持续做好烟区土壤保护、稳定烟农队伍、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不断提升烟草生产质量,稳定增加贫困人口烟草经济收入,不断助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才能赢得特色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来源于2016年会理县烟草办访谈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彭四平.特色产业发展理论研[J].产业经济, 2018(1).

[2]樊勇.对“特色经济”中特色的理解[J].理论与现代化,2004(1).

[3]赵福杨,等.会理烟区植烟土壤主要理化性状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4(13).

[4]路富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J].探索与求是,2001(11).

[5]余欣荣.特色产业扶贫重在“精准”[J].行政管理改革,2016(4).

[6]丁伟,等.加拿大烟叶生产对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启示[J].中国烟草学报,2008(1).

[7]杨铁钊.烟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孙奇.发展烤烟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

[9]陈少玉.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中的生态隐忧[J].原生态文化民族学刊,2012(4).

[10]孫公,等.土壤养分与烤烟化学成分含量间的关系[J].烟草科技, 2008(8).

[11]于菲菲.山东特色产业扶贫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 2018(3).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