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睿 张恪 段勋 蒋何港 帅一
近年来由于城乡贫富水平拉大,乡村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振兴乡村经济。继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达:“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文明建设等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
川西林盘传统民居为四川地区普遍居住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1]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林盘传统民居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林盘传统民居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加之广大农村对城市建设的盲目模仿,使得川西林盘民居也正淡出人们的视线。为拯救川西林盘生态的退化,传承和发展林盘文化,建设生态化村庄生态,传统民居的改造已刻不容缓。川西林盘传统民居的改造研究,将会为研究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川西林盘传统民居的“三化”改造的含义
传统川西民居的“三化”改造是指:村庄环境生态化、外部空间乡土化、室内适度现代化,其目的是为了振兴乡村文化,保留传承传统民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村庄环境生态化是指在保护川西林盘生态文化特色的同时,保留精华灌区、川西林盘的生态本底;外部空间乡土化是指在突出农耕文化的特色的同时,保留乡村外部空间的乡土化,为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室内适度现代化是指对传统民居的室内空间进行适度更新,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进行相应的功能置换、硬件升级、风貌打造。过伟敏等提出,环境改造设计应将旧建筑及外部空间环境的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延续互动;[2]陈威通过提升AVC三力——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和承载力(Capacity)来促进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实现乡村景观规划“景观资源——乡村经济——生态保护”的三元体系化。[3]舒波在《成都平原文化景观研究》一文中提出,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考虑到所处的地域,由当地的气候条件、民俗、生活习惯所构成的地域文化均为设计中的制约因素或利用因素。[4]“三化”改造:一是将文化振兴与风貌、景观、环境、室内空间改造相结合,通过对文化理念研究及实地调研,运用“低技策略”,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经济上的廉价可行,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5]将灌区、乡土、生态、农耕文化注入村庄环境生态化、外部空间乡土化、室内适度现代化的改造中;二是运用建筑符号学改造乡村景观和民居风貌,利用乡土建筑符号化特征在设计中加以表达的设计策略,探索一种“活态”的改造方法,通过鲜明的传统意象及地域色彩构筑起具有林盘特征的空间、景观形式,给受众带来视觉刺激,使林盘文化能够“原生态”地得以延续和发展。
川西林盘传统民居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川西林盘何家院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柳街镇胥家村七里社区,地理位置大致在东经103°30、北纬30°43,占地15亩,距都江堰市区25公里。林盘内河流名为金花沟,沟渠环绕林盘外围最后汇入环河。
1、建筑现状及问题
经过实地调研,何家院子内现有建筑风格杂糅,其中大多数以砖砌结构建筑为主,建筑色彩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白墙黛瓦式的传统川西民居屡见不鲜,少部分则是新建美式欧式建筑,建筑色彩明丽,多以暖色调为主,建筑风格华丽,与传统川西民居形成一定的色彩反差。现存建筑38处,其中35处为居住建筑,建造时间参差不齐,从六十年代至最近三五年建造。其中,一类建筑18处,二类建筑16处,三类建筑4处,一类建筑呈分散式布置,沿主要道路布局较为整齐,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二类建筑为八十年代后期建造的住宅,建筑結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多为围合式住宅;三类建筑主要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住宅建筑,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主要集中在村中部,居住者多为老人。
何家院子内部建筑现存问题:(1)新建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色彩反差大;(2)室内空间结构较为单一,实用功能不全;(3)基地内建筑布局混乱,建筑外围环境较差,房屋受损严重;(4)部分住宅后有附属用房,房屋多损坏,加重了居住区块内的拥堵(5)建筑风格杂糅,正在逐渐失去川西民居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特色。
2、道路、水系现状及问题
何家院子外部道路材质多为水泥,少数采用彩色沥青,道路宽度不等,在道路宽度较大的路段上,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将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4.2米)和非机动车道(2米)。在内部道路方面,道路宽度不等(0.8-3.2米),道路材质较为丰富,以水泥、土路、石板、鹅暖石、碎石为主,内部道路为村民自行修建。在交通体系方面,最近的公交站点在相距3公里的柳街镇。
存在问题:(1)交通通达性较差,在道路尺度较小的路段上,交通拥堵现象(错车、倒车困难)屡见不鲜,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居民侵占道路的现象仍时有发生;(2)基地内部断头路较多,交通拥堵现象严重,道路交通有待完善;(3)对外交通系统亟需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最近的公交站点距离村庄3公里,不方便居民日常出行。
何家院子目前无统一供水系统,各户居民均在自家水井取水。秋冬时井上附一口大锅或其他遮挡物,防治落叶等杂质落入井水中污染水源。取水水井宽度为0.8-1米左右,地下水位深度大致在7-9米,为保证长期取水,要求打井深度大致在11-15米,预估地下水储备水量约为11万立方米。部分居民家中采用水泵取水,水塔储水连接室内给水管道的方式,进行生活用水的取用,该方式与统一供水方式差别不大;水质情况与区域有关,部分区域水质情况不好,水垢较多,初步判断为水质硬度较大,即Ca2+、Mg2+含量较高。部分区域水质情况良好,井水清澈无异味。
排水方面,目前村里各户均建有化粪池,化粪池大小与各户房屋建筑面积相关。新建建筑污水由室内排水管道排入化粪池中,再直接统一排入村内离各户最近的沟渠中;老式建筑无排水系统,采用直排直放的方式排放生活污水。
村内目前有大小沟渠数条,之前丰水季节有上游来水,近年来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村内沟渠包括金华沟在内均已干枯。目前村内小型沟渠作为污水排放及排洪沟使用,小型沟渠贯穿村内,大型沟渠围绕整个村子,部分沟渠内仍有深度约10厘米的少量流水,水质情况较差,虽无异味但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生长大量藻类和大量杂草。各户外均有围绕建筑的排洪沟渠,排洪渠通过地下管道等接入附近沟渠中,新建建筑中均设有屋顶排洪管,排洪管延伸至地面伸入各户排洪渠,老式建筑排洪渠接近房屋地基,雨水可顺着瓦房屋檐直接流入排洪渠。
存在问题:由于目前农村统一供水方案实施困难,加之何家院子内地下水水质情况与区域有关,因此部分住户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问题。此外,近年来上游来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过渡开采还会造成部分区域塌陷。其次,部分老式建筑未设有室内给水管道,生活用水方式较为原始。
3、文化空间现状及问题
“文化空间”也称为“文化场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调研时将当地文化空间分为点状文化空间、线性文化空间、面状文化空间进行记录。
何家院子林地资源较为丰富,树种以楠木、水杉、慈竹为主,树木普遍高大,部分院落栽种观赏树种,总体景观良好。院子外围农田以油菜花为主,既可增加村民收入,又可供周边游客观赏。
何家院子公共活动空间中设有文化标语和反映民俗的墙绘等点状文化空间,是村民表达精神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柳街镇根据当地农民诗歌基础较好的特点,打造了“诗歌之乡”活动,按期举办“田园诗歌文化节”,诗歌文化浓郁,其最具特色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其调式灵活多变,节奏自由,把劳动人民粗犷旷达、艰苦卓绝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良好的传承价值。2017年10月,柳街镇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院内还设有土地庙,逢年过节把村民聚在一起进行庙会活动,传承民风民俗,凝聚乡土乡情。这种传统文化节事作为线性文化空间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尽管如此,何家院子仍存在着日常文化空间较少,居民文化活动举办缺乏相应设施场所,应营造类似于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的面状文化空间,从而促进居民的文化交流。
川西林盘何家院子“三化”改造思路
(1)外部空间乡土化
外部空间从建筑风貌和景观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外部空间与文化的结合。建筑风貌改造从建筑的外貌特征入手,结合乡土文化和生态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何家院子的建筑色彩,在风貌改造过程中,适当提炼建筑色彩符号,将其应用于大多数建筑形象中,同时充分考虑建筑色彩新旧的合理搭配,符合乡土文化理念,并与周边建筑色彩融合,使改造后的新民居形象在居民心中统一协调。何家院子建筑材料大都是砖砌结构,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其原有的建筑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充分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由于川西青砖是粘土烧制,水冷冷却形成,比普通红砖更耐腐蚀,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材料,符合生态文化的理念和“低技策略”。
在景观设计中以林盘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与生产的统一为出发点,以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当地诗歌特色为落脚点,根据低技能生态设计主要原则,结合社会生态历史的地域设计主义,将何家院子景观改造融入川西林盘历史,地域及人文之中。生态景观设计选用何家院子当地的楠木,银杏和慈竹,以丰富多样的植被,打造天然观赏林木景观,为村落提供很好的氧气储备和天然的空气净化系统。水体景观设计基于生态优先原则,提取小桥流水的意象,植入诗歌文化宛转幽美。农业景观设计方面在保持其生产、生活、文化、生态、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打造充满地域特色、传承农耕文化、优美恬静的农业景观。
从符号学角度看,从景观本体出发探讨林盘文化符号特征具体运用的可能。将景观与人、环境、文化模式相结合,由功能、经济、技术、审美等多种因素来探讨由林盘民居、田野、道路、水系等构筑起的景观格局,由此实现多维并举和把景观的符号化特征在设计中加以表达的景观改造策略,打造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林盘景观。
(2)村庄环境生态化
在整治林盘过程中,将诗歌文化(田园诗歌文化节)和乡土文化(“薅秧歌”)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同时着重打造“有香七里”林盘休闲旅游场所。修建民宿,民宿的体系同林盘类似,从内到外依次为庭院、住宅、树林、田地,让居住游客体验林盘体系文化,在水系方面,当地居民生活还依靠水井取水,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根据当地地理趋势,结合当地农耕文化,建设供水设施、排水和灌溉沟渠,排水沟渠和水塘洁净有序,灌溉水系中融入旅游文化,建设林盘水系系统。
(3)室内适度现代化
室内空间从房屋基础设施、结构改造、室内装饰这三个层面入手,在房屋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房屋整体的排水系统,实现房屋卫生的提升,减少房屋生活污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运用合理的室内空间布局,提升居民生活工作效率,加强生活质量;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念,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按照空间组合的原则,设计出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以期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在川西民居结构改造方面,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檀、脊、柱、梁等进行修缮加固,符合安全要求,注重室内空间的隐藏性,将乡村房屋中大空间的储粮储物空间作为房屋隐藏部分,既不影响使用,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美化的效果。
在室内装饰方面,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应当一定程度地保护民居建筑要素,对于室内部分老旧的装饰材料可以使用合适优良的新型建筑材料替换。室内引入当地民居外部建筑材料文化符號:如在室内空间加入川西民居极具特色的竹编白石灰墙元素进行装饰。
结 语
川西林盘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历史上的重要瑰宝。为响应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号召,在乡村文化式微的今天,重新挖掘、重塑林盘内的灌区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将文化理论注入到何家院子村庄环境生态化、外部空间乡土化、室内适度现代化的改造中去。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林盘文化历久弥新,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丹锋.寻找成都 调研项目概述[J].时代建筑,2011,(05):88-89.
[2]过伟敏,郑志权.城市环境——从场所文脉主义角度认识城市环境改造设计[J].装饰,2003(03):39-40.
[3]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D].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5.
[4]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5]刘家琨.再谈“低技策略”——以西村·贝森大院为例[J].建筑技艺,2015(08):38-47.
作者简介
李松睿 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