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军 谭松林 刘骏 罗斌 蒋祖斌 胡艳丽
摘要:分析了南充市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旦环境污染应急事件发生,各级监测站应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初步构建了南充市环境应急监测“强化预警,第一时间响应,区域联动,联合开展工作,科学分析,快速有序处置,及时公开信息,回应群众关切”的体系,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监测;环境风险;技术预案;区域联动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0-0161-03
1引言
突发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致使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受到的污染和破坏,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恶性事件。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动辄威胁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重化工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加之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当前的环境安全形势面临严重挑战,环境应急管理形势严峻。环境安全隐患和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出高度复合化、高度叠加化和高度非常规化的趋势。
环境应急监测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对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和污染范围进行的监测。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虽有了较大进展,但是环境监测站(特别是基层监测站)关于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应战能力相对较弱,需要从制度、管理、设备、人员、技术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实践,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口。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根据2014年新的《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第二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故文章提出一旦环境污染应急事件发生,各级监测站应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保障民生为根本,积极应对,为妥善处理环境污染应急事件、有效减轻环境损害发挥重要作用。
2南充市环境应急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环境应急监测制度尚未完善
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少、工作多、任务重,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已显得力不从心,导致环境应急监测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监测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尚未编写,应急监测管理制度不健全。
2.2缺乏必要的环境风险意识
一方面,由于对本区域存在的或外来的环境风险因素不了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会显得非常被动,情况复杂时更难以识别。另一方面,主观认识上还有偏差,危机意识不强。有些工作人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认为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几率小,无所谓,存在依靠、等待,心存侥幸心理。
2.3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应急监测仪器配备种类有限,监测项目较少,有些监测站甚至配备的应急监测设备几乎为零,且有些应急监测仪器已经老化,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只能采样送回实验室进行检测或请其它站支援,造成处置时间的延误和处理工作的被动。其次,应急监测仪器购入后,由于应急监测使用频次低,不少实验室对应急仪器及其配套设备的维护不到位,没有按规定进行定期校准、定期对仪器通电和检测、现场与实验室方法的比对等,导致事突发事故现场应急监测出现的问题花样百出。
2.4演练和培训少
监测人员均为实验室监测兼职人员,缺乏必要的应急监测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参加过应急方面针对性、系统性的专业培训,应急人员普遍存在工作没有头绪的问题。另外,由于常规性的日常监测工作任务繁多,加上有些基层监测站的人员又少,因此普遍存在实战演练少的现象,缺少“练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理念还未融入到应急监测上。
2.5预警监测不到位
很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安装监控设备进行预警,或者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重视例行水质监测,没有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导致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影响范围扩大,给治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2.6协调联动机制缺乏
监测站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上下级监测站之间同级监测站之间在应急监测技术上的联系较少,因而很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另外,基层监测站作为环保局的组成部分,行政上归环保局领导,有关的应急协调会议一般由环保局派员参加,相关信息、状况、发展趋势监测站人员一般知之甚少,对于监测站的应急能力建设相当不利的。
2.7环境风险源应急管理系统尚不成熟
风险源情况“底数不清”,大部分实施应急监测的部门对本地区的主要危险源种类、排放情况、存放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经不清楚。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污染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法规上没有的污染物。如果没有摸清上述情况,就无法正确选择应急监测仪器,确定相应的分析方法。
3南充市环境应急监测亟待加强的能力建设
3.1制定应急监测技术预案
分级制定应急监测技术预案:风险源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各自的应急监测技术预案,并报当地环境监测站备案;各地环境监测站必须根据风险源及上报的各风险源应急监测技术预案,结合当地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类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技术预案,并上报上一级环境监测站备案。
应急监测技术预案应当包括:风险源、环境事件类型、应急监測专家信息、污染种类、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方法和方式、监测仪器和设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监测数据的处理、污染物性质信息及来源、监测报告的编制、安全防护要求、物资保障、监测结束条件、后续监测要求。
3.2仪器设备和技术物资的配备
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当根据各种应急监测技术方法的需要,如表1所示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技术物资,采购时做到统筹规划,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3.3加快应急监测队伍建设
应急监测是常备不懈的,各环境监测站均应常备一支精炼的应急监测卫士,这支队伍不一定需要是专职的,但各环境监测站必须将应急监测中的任何一件工作、任何一个过程、任何一个项目都要落实到个人。从事应急监测的包括各个方面的人员,不只是现场监测人员,还包括实验室分析人员、综合分析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也包括内部或外部的应急监测专家。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4环境风险源应急管理系统
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当建立本地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环境风险源应急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包括当地主要的污染排放源,还应包括正常情况下没有污染排放的风险源,如化学品仓库、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生产事故风险源、自然灾害次生风险源等;此外,还应当包括风险源的地理信息、可能的环境事件的类型、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影响范围(污染物进入的河流、污染气体扩散的范围)的信息,可以使用一些扩散预测模式。
3.5加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采样人员和分析人员须经过培训上岗,能切实掌握环境污染事故采样布点和分析技术,熟知采样器具的使用和样品采集、固定、保存、运输条件。采样仪器应在校准周期内使用,并进行日常维护,确保仪器始终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并离开实验室前进行必要的检查。
保证样品从采集、保存、运输、保存、运输、分析、处置的全过程都有记录,确保样品管理处在受控状态。其他质量保证措施可参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3.6组织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开展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相关知识,如派一些同志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上级站建立的应急监测系统,邀请资深专家讲课等。
应急监测建设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演习要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既可以和县、局组织的环保应急处理演练相结合,或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配合,也可以在某次小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有意识地放大反应规模,以期强化训练,常备不懈。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个部门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的自我防护能力。
4南充市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构建设想
4.1强化预警,第一时间响应
以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全面、深入、科学地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内在原因,准确预判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及时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规律,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努力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的目标,遇到异常数据数据时及时汇报,以便查明原因,为有效处置事件、查明污染源头,争取宝贵的时间。
4.2区域联动,联合开展工作
突发事件处置中,要及时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沟通,共享隐患排查、污染治理、案件侦办等进展情况信息,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为尽快锁定污染源,相关区域公安、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通过交叉执法、多部门“拉网式”排查等方式查找污染源。环境监测部门,协作优化监测方案和监测点位,在受污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设应急监测断面,监控污染指标变化情况,同步监测采样分析,为事件处置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当应急监测预案启动时,本级监测站是应急监测的主体,全面负责应急监测工作,有权指挥事发地监测站,调动所辖地区其他监测站,开展统一、协调的应急监测工作,并将应急监测的情况向上级监测站汇报。
上一级监测站,在接到下级监测站的请求时,有义务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但这时,应急监测的主体仍旧是本级监测站。当上一级应急监测预案启动时,应急监测的主体改变,上一级监测站全面接手应急监测工作,事发地监测站和相关地区监测站接受上一级监测站的指挥调动,必要时调动所辖其他监测站,开展统一、协调的应急监测工作。
通常情况下,区县监测站更重要的工作在于第一时间采集样品、收集污染事件和当地环境信息;市州监测站是应急监测的主力,开展各种常规性的应急监测工作;省站除了提供技术指导外,主要负责协调、动员相关监测站,开展未知物定性定量和综合性分析。
4.3科学分析,快速有序处置
成立专家组,充分依托专家力量,对每天监测、排查信息进行研判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事件处置过程中,专家组依靠气象、水文等相关数据,通过指痕溯源、模型模拟等手段,及时、准确核算出肇事企业生产过程信息,还原污染物产生量和污染过程,为事件调查、责任认定提供依据。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当根据各种应急监测技术预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技术方法;应急监测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类:现场初筛、现场监测、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
现场初筛主要用于事故现场污染物的快速初步定性和半定量,以满足现场快速初步判断和处臵的需要。通过采用各种非标准化方法和快速简易监测仪器设备,及采用标准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简化操作实现。
现场监测主要针对具有标准方法,必须并且能够现场监测的监测项目。包括水质五参数、流速、流量、气象参数等;监测结果既可直接用于现场快速初步判断和处臵的需要,也可用于正式的定性、定量监测报告。
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主要针对现场无法开展的项目和现场初筛结果的定性、定量确认。采用标准的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用于环境事件的正式判断决策,支持处臵的需要,用于正式的定性、定量监测报告。
4.4及时公开信息,回应群众关切
为消除群众疑虑,本级及与污染相关人民政府第一时间发布官方信息,及时通报事件进展和监测情况。同时,持续开展舆情监测,针对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问题,主动答疑释惑,对稳定社会情绪起到积极作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注意第一时间收集以下信息:①事件信息:环境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种类、影响程度及范围、各方反应、事态发展情况;②环境污染档案信息:环评报告、验收监测报告、监督性监测报告、同类事件应急监测资料及其他环保档案;③污染物信息:理化性质、毒性、环境行为、监测分析方法、安全防护等。
5结语
日益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式迫使环境监测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预防为主、有备无患、体系完整、快速准确”的要求,积极建设和完善应急监测体系,达到“应急监测指挥有力、现场监测快速准确、室内分析有条不紊、检测报告及时高效”的目标,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
[2]顾晓霞,金慕珍,曹骞,等.基于两高司法解释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风险管理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5):29~33.
[3]边归国.突发环境事件應急监测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6):46~52.
[4]连兵,崔永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J].中国环境监测,2010,26(4):12~15.
[5]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4.
[6]国家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7]国家环保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2011[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