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本位下的幼儿园课程实践路径

2018-03-01 10:27刁力
现代交际 2018年23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课程实践

刁力

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形式丰富多样,但指导课程改革的价值观仍需要明确。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引申出的儿童本位对幼儿园课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儿童本位的理解,如何从儿童本位的立场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实施课程以及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最终对幼儿园进行课程实践的实际过程有一定的指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儿童本位 课程实践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204-03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出现了許多不同类型的课程。每一种幼儿园课程的背后都有其指导思想,在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指导下,幼儿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目的、形式和内容。其中,教育目的与课程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课程要体现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否得到贯彻也要通过课程显现。而在众多的教育目的维度划分中,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维度。

一、儿童本位理念的意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很早就出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争论焦点。个人本位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发展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1]这种价值观“否认社会制度的权威”[2],十分强调和推崇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把人看作目的,而不是仅仅把个人看作满足其他个人或群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另外,它也重视个人对社会的作用,重视个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在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以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以人为衡量标准。在幼儿教育领域,如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人是自然的人,教育应遵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儿童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让儿童自然发展。[3]

与个人本位相对应,社会本位推崇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价值,个人的价值应服从于社会价值,将社会的延续、发展、生存、社会整体利益的满足与提升作为目标,而个人的发展是依赖于社会的。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应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满足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本位不同,强调社会本位的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是以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为出发点,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在面对儿童这一教育对象时,如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儿童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受社会制约,“教育必须从现实社会出发,促进儿童的社会化。”[4]

教育目的的不同会通过课程来体现,同时也会影响到课程观和课程改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提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相比之前的有关规定,新世纪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更倾向于关注儿童本身及其身心和谐发展,关注儿童自身发展对于儿童自己、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反映在幼儿园课程方面则表现为关注儿童和强调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需要等儿童的实际,以此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并依据教育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构建真正有利于儿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课程”。[5]

二、儿童本位的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当代教育必须把具体的儿童作为出发点,促进儿童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实现存在价值。幼儿园生活以及所受到的教育都能为儿童自身价值的发现与发展提供条件,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其主要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以儿童为本位具有必要性意义。

(一)课程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如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内容仅限于教师精心准备的专门教学活动、内容缺乏整合,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内容负荷超载等问题。[6]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方面,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很有必要。

(二)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选择通过某种方式将课程内容让儿童习得从而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途径。我国幼儿教育中主要有集体教学活动、个人活动、一日生活贯穿教育等几种教学方法。尽管有理论提出运用区角活动使得儿童在活动中习得经验,但几乎没有幼儿园废除过集体教学活动,相反,绝大部分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7]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学习特点,是否利于幼儿的终身学习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以儿童为本位。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课程组织、实施是教育过程最重要的方面。课程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是将组织的课程内容或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将书面计划的课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单元或者主题式是否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特点,以及目前幼儿教育国际间借鉴繁多,在某个国家比较适合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否就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因此,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关注儿童本位十分必要。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8]简单地说,即是评价课程实施是否达到目标或对儿童产生影响和改变。幼儿教师在实施课程后,应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如何评价以及评价的结果是否能促进儿童进一步的学习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从儿童本位的价值观来说,幼儿园课程评价也需要依据儿童的切实表现,并能促进儿童未来发展。

三、儿童本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路径

儿童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与以往的价值观不同,幼儿园应积极寻找切实的路径,将儿童本位落实到幼儿园课程中去。

(一)政府积极引导

政府在教育工作中起到引导和指引方向的作用。在我国幼儿教育变革历史中,政府颁布了相应的顺应时代的法规、政策,如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草案)》;而在2001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一方面,从法规、政策的颁布中,政府希望通过学习别国先进经验、理论等来规范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这恰恰体现了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这些法规、政策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性质、总体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评价手段等做了明确规定,通过颁布法规、政策从而达到直接的积极引导、规范的作用。因此,为了使儿童本位的观念深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政府在此过程中不能“缺位”,应起到该起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课程观

幼儿园是实施早期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和场所,教师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人员,因此,这一层次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要始终将儿童本位的观念贯彻课程中。这种活动的属性,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共同决定的”。[9]

1.课程本质观

幼儿园课程是儿童的活动。张宗麟对此有明确的表述,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这种课程观不仅仅体现在国内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观念中,国外如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也是如此。

幼儿相对于成人来说,他不用从事生产劳动,不用去创造社会价值,并且其身心特点决定了在幼儿阶段,儿童是被保护的对象,因此,他们有从事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的特点主要就是通过感知觉直接去认知世界、积累经验,需要直接与周围的事物交互作用,因此,也只有活动才能满足其求知的欲望。因此,儿童本位的课程本质观不言而喻,要将课程看成儿童为发展、完善自己、认知世界的活动。

2.课程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前面已经叙述。那么,在现实的幼儿园工作中应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呢?首先,应该遵从儿童学习特点来选择内容。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学习内容大多应来自于儿童的生活,源于儿童日常中。他们对这些生活的内容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直接经验积累,容易形成共鸣,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其次,儿童的一日生活都存在教育的机会和可能。幼儿园环境、活动、教师等都可以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教师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教学内容。最后,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对儿童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是比较适合的,这不仅可以让儿童习得知识,在认知方面得到发展,也可以促进其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可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贯彻儿童本位观就一定要注意选择的内容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并对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方法的选择

在课程内容选好之后,面临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活动的问题。在我国幼儿园中,常见的是集体教学、儿童个人活动、区角活动等主要形式。与西方国家某些流行的教育理念不同,我国还是会有很大程度上的集体教学活动。那是不是意味着集体教学不好呢?其实,集体教学是有其利处的,比如集体指导节省时间、人力;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內学得认知方面的知识,而且有时集体教学会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虽然集体教学中兼顾每一个儿童的学习特点与现实状况对老师来说很困难,没有像儿童自主活动,教师给予指导那么具有针对性,但只要适合总归是好的。因此,在儿童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选择任何一种课程实施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看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是否能引起其学习或与外界(包括环境、教师、同伴)交互作用,从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出发。

4.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我国目前采用主题和单元的形式比较多,围绕一个主题,在某一个特定的比较长的时间段内就这个主体开展课程活动。幼儿园中通常是以五大领域进行划分内容,但事实上,每个领域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那该如何去整合才不至于出现“分科”的危险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最常见的形式是各领域间的两两整合或多对多整合,因为领域内有些内容是相互贯通的,社会领域里有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的内容也可能有科学领域的,等等。因此,在课程中贯穿儿童本位的价值观,应该是根据儿童的知识、经验等现实状况,实现课程内容的不断整合,为儿童提供全面保育和教育。

面对外国先进的课程组织形式,我们也需要正确对待,不能说别人先进就直接拿来用。我们应该尝试去寻找这些先进的、优秀的课程组织形式在中国幼儿园的土壤里能不能生根。如果只是学习表面而不注重实质,是无法实现儿童本位的价值观的。

5.课程的评价

对于课程的评价,践行儿童本位的价值观就要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在评价时应以儿童为主导,要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纵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方法。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在评价时关注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不仅仅看活动最终的结果,这样的评价可以走出预定活动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儿童在课程内容选择、实施及活动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环境的交互作用。所谓的纵向评价,指的是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应强调个体的纵向发展,即后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的比较。在评价时,应该偏重在个体儿童内评价,强调儿童作为个体的发展状况。因此,以儿童本位为价值观的课程评价应当注重并能促进儿童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尝试开发园本课程

以儿童本位为价值观的课程实现,可以尝试开发园本课程,构建适合本园特色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本园特色的课程模式。当前,有很多课程模式,如方案教学、建构课程、游戏性课程等,值得借鉴,但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课程模式是否符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拿过来用”。因此,开发园本课程需要对园本课程的含义及如何开发园本课程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的价值观。

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是以儿童本位作为价值观和指导思想的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内容、方法的选择、课程的组织、课程的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贯穿儿童本位价值观是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在幼儿园进行课程实践过程中,应当将儿童本位作为其重要的思想指导。

参考文献:

[1][2]扈中平.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3][4]杨建朝.教育目的实现基点:儿童的具体生命——兼论教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5]何茜.国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2.

[6]孙娓娓.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当代学前教育,2008.

[7]朱家雄.幼儿园教育中一个令人担扰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8.

[8]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5.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课程实践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