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毅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国际流动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去向和吸引优秀海外人才归国的工作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生国际流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45-02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
“大学生国际流动”指学生从一个国家(输出国)到另一个国家(输入国)开展大学课程学习的行为。当前,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选择让孩子出国深造高等教育的家庭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大学生国际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关于大学生国际流动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学生国际流动历史研究、学生国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学生国际流动后就业问题研究。详细描述了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的起源、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方面详细研究了学生国际流动影响因素;从国际环境、个人发展和国际人才争夺等方面分析学生国际流动不愿意归国工作的原因,着重分析优秀人才外流和不归的现象。黄新宪老师在《中国留学教育问题》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影响学生留学的各种原因;博士戚德祥在《出国留学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一文中,反复强调出国留学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学者朱镜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向及其对策》中预测了大学教育全球化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进行的一些大胆尝试。
关于学生国际流动的问题,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已经有过一些论述和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其影响因素的具体、综合和全方位的研究。这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国际流动影响因素
(1)基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进程在各个国家加速,人口呈现出聚集效应。在大学生的国际流动方面,城市的地理环境方面影响很大。在交通业极其便利的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优势对于大学生国际流动的吸引力巨大。
(2)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调研发现,留学生更喜欢到历史文化传统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留学。欧美国家的学生更喜欢到语言和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留学。其中,英国学生更喜欢去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美国的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来自欧洲,相对而言,日本和中国由于语言难度的问题对留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障碍。
(3)基于各国留学政策的因素。各个国家的留学政策对于大学生国际流动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一直都倾向于利用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契机来实现全球影响力。英国教育部门早期对国家留学生采取全面收费的方法。这导致到英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逐年降低。英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从1983年开始,英国加大了对国际留学生的资助力度。英国的教育机构对留学生的资助政策是基于不同国家的留学生,采取不同政策的理念。比如,对于东亚国家的学生,仍旧采取全面收费的模式,对于欧洲国家的留学生,采取适度资助的政策。在引进国际英才方面,英国设立了特别的奖励政策,奖金数额逐年增加,这些资金将用来奖励来自各国的优秀人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高等教育市场化充分运作起来,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亚洲国家马来西亚积极放宽限制,吸引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留学生输出国的留学生管理政策对于国际大学生流动影响作用很大。例如,中国采取科教兴国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知识和先进科学理念,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送他们的孩子去国外读书,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留学教育从早年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
(4)各国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的因素。一个国家教育越发达,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越大。历史悠久、声望显赫的高校更容易吸引海外留学生。世界一流大学例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留学生比例很高。这体现出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而欠发达国家的高校对于留学生吸引力很低,连他们本国的学生都流失很多。据专家解读,我国到国外留学人数逐年增多,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教育资源不足且不均衡。基于以上四个(下转第44页)(上接第45页)因素来考量我国的留学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情况利弊参半。
二、中国留学生的特点
(1)我国留学生的国际流动频率逐年增加。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2.0893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60.84万人。
从数字情况来看,我国出国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出国留学在中国由精英式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式教育。
(2)中国留学生多数为自费留学。自1979年开始,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收入增长很快,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多数中产家庭都有了足够的财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开阔视野。近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自费留学。
留学目的国以美国、欧洲和澳洲为主。我国公费出国留学的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比较扎堆,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大多选择发达国家中学费比较高的美国、欧洲或澳洲学校就学,条件相对差一些的选择日韩学校,总体来说,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尽管学费昂贵,依旧是留学生的首选。
专业选择多元化程度提高。以前的留学生多选择基础性学科,而现在,随着自费留学人数的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自己兴趣浓厚的专业,选择金融和人文学科的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三、大学生国际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1)各国留学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国家对于留学生采取开放的接纳方式,这是出于市场经济学的考虑。
利益驱动的结果是,留学生人数短期内增长很快,但是随之而来的,质量堪忧。甚至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野鸡大学”,专门贩卖文凭。
(2)大学留学生人才流失问题尤为严重。显而易见,留学生意味着学生的国际流动,必然会导致人才在不同国家的流失加剧。全球总体情况来看,通常三分之二的留学生会在毕业后回到国内,而三分之一的留学生会留在海外工作生活。中国近年来的海外留学生回国比例低于百分之三十。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初衷是希望他们学成归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目前的状况不能乐观,这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王一兵.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网络化和法人化——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2.
[2]王留栓.澳大利亚:10年成为教育出口大国[J].上海教育,2005(10A).
[3]周滿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4]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57-61.
[5]王海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2001(专刊):254-260.
[6]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