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听觉审美

2018-03-01 07:14陈建彬
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歌者歌唱声乐

陈建彬

摘 要:声乐教学中相对于“唱”而言,大家对“听”的重视程度不够。然而,“听”与“唱”是声乐艺术的一对共生产物,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没有单一的“唱”,也没有单一的“听”。“唱”为“听”提供内容,同时帮助“听”建立声音概念和审美标准;“听”在欣赏“唱”的同时,对“唱”进行检验,并通过已经建立的“听觉审美”来指导“唱”。本文着重就声乐教学中听觉审美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声乐教学 听觉审美

声乐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唱歌,是以人声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艺术教学活动,包括发声技巧、艺术表达、舞台表演等。

在声乐教学中相对于“唱”而言,大家对“听”的重视程度不够。然而,“听”与“唱”是声乐艺术的一对共生产物,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唱”与“听”互为因果,互为前提,没有单一的“唱”,也没有单一的“听”。“唱”的目的是为了给人“听”,“唱”为“听”提供内容;同时“唱”得好不好,又要由“听”来衡量和评价。反过来,“听”的声音概念和审美标准需要“唱”帮助建立,“听”在欣赏“唱”的同时通过已经建立的“听觉审美”来指导“唱”。

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唱”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听”。

“应该明确我们声乐训练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要紧的,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耳朵,培养歌唱家的耳朵。”?譹?訛

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声乐听觉能力,才能分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自己的声音,才能逐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其演唱水平的高低。下面我着重就声乐教学中听觉审美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声乐听觉审美

声乐听觉审美是人对声乐感知基础上的一种认识、看法、理解、评判的过程和现象。从能力发展来看,声乐听觉审美包括基础听觉、技巧听觉、听觉审美三个方面。其中,基础听觉是声乐学习的前提条件,技巧听觉是声乐学习的技术要素,听觉审美是声乐学习的核心内容。

1.声乐基础听觉,包括物理听觉和音乐素养听觉。物理听觉是对人声的音高、音量、音长、音色的感受与认知。能听出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长短、音色的明暗等等,这是人的物理听觉。音乐素养听觉,包括音准、节奏、节拍、和声、和弦、伴奏的听辨及认知。这是声乐学习的前提和作为声乐学习者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2.声乐技巧听觉,通过对歌声的听辨,能听出歌者的歌唱状态及发声技巧,如气息的深浅,喉咙打开的程度,声带闭合的松紧,共鸣位置的调整,真假声混合的运用,咬字吐字的方法,声音的连贯流动等等。能够分别出声音的色彩及形象,如:明暗、圆扁、动静、粗细等等。

3.声乐听觉审美,是声乐听觉的最高境界,集歌唱技术、艺术、文化、思想、情感于一体的综合体现与感受。在同样具有基础听觉、歌唱技巧的前提下,有的歌者唱起来好听,能打动人;而有的歌者唱起来总觉得不舒服,打动不了人。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者的艺术处理不同,艺术处理不同的根源就是歌者听觉审美的不同。

听觉审美是一种对声乐美的认同与品味。声乐听觉审美决定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和艺术的表达。周小燕先生就认为唱歌要留有余地、要真诚。“我个人觉得在唱歌的时候不能唱足了,不能没有余地,还有要唱得通畅。为什么大家喜欢听小廖(指廖昌永)唱歌,他唱歌就是保持着不用足的。他唱各种各样的歌都能唱,中国的、外国的、美声的、民族的、通俗的。我就跟小廖说,歌唱的基本的方法还是要有控制的,不能唱足了。尽管你唱美声、民歌、通俗,用气、共鸣、表现等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演唱要求是一样的:那就是要给人以美感,朴实,用心唱,心要真诚,要投入。这样,观众才会对你有好感。”?譺?訛

二、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

声乐具有物理属性,它是由气息吹声带,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通过对喉、咽、口、鼻、胸、頭等共鸣腔体的调整,使声音变得悦耳动听。

对于歌者来讲,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听自己的录音时总感觉不像自己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相对于器乐,声乐的“乐器”是歌者身体。从听觉审美的物理形态来看,这是由于“主观听觉”引起的。

主观听觉——声音通过歌者自己的人体,特别是声带振动时通过喉、咽、口的肌肉、头部骨骼传播到歌者耳膜听到的声音。这个声音只有歌者自己才能听到。也正是这个主观听觉导致歌者与听者听到的歌声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容易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主观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听觉审美。

客观听觉——从歌者口腔里唱出的歌声通过空气及周围物体反射后传到歌者耳朵里听到的声音。这部分声音歌者与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一样的。

针对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现象。在声乐教学中,师生都要尽量减少主观听觉对自己的干扰,要善于根据客观听觉去感知、调节声乐技巧。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研期间,周小燕先生就建议我上声乐课要录像,下课后去回看录像。这样使声乐教学更客观、更科学、更高效。

三、有声听觉和无声听觉

“人类音乐的感知能力既借助生理的听觉系统,也同时诉诸心理的能动反应,在协同进行的乐音美的欣赏中,听觉发挥着主体审美的特殊功能。”?譻?訛在声乐教学中,还有一对重要的听觉关系,那就是声乐的“有声听觉”与“无声听觉”。

有声听觉,或者叫物理听觉。它指的就是我们实际听到的歌声,是由具体的音高、音色、音量、歌词、旋律、情感等组成的,人耳朵能听得到的物理声音现象。

无声听觉,或者叫意识听觉。它是一种无声的听觉意识,是存在人脑意识中的、抽象的声音形象。相对于有声听觉,无声听觉往往容易被师生忽视。

训练有素歌者在“唱”之前,头脑中先出现自己想要唱出的“歌声”,这个“歌声”就是歌者的“无声听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演唱之前先要通过无声听觉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想要的“歌声”,然后通过这个无声听觉指导下的“歌声”,调节自己的歌唱器官,控制相应的歌唱技能,唱出头脑中无声听觉指导下的“歌声”,这样的歌唱就“胸有成竹”。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在演唱之前要“心中先有声”的原因。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无声听觉与有声听觉的训练。良好教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无声听觉的审美。用无声听觉指导有声听觉进行歌唱。无声听觉的形成需要通过有声听觉的实践来建立,并依靠有声听觉来检验并提高无声听觉的水平。

四、声乐听觉审美的标准

声乐教学效果如何,最终就是学生唱得好不好听,唱得美不美?那到底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演唱是美的?那就需要有个声乐听觉审美的标准。

“美”(听觉审美的标准)是整体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形象,它是一种打动心灵的、一种微妙绝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的感受,是触动人类精神的“美”。但这种的听觉审美又是具体,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统一的“美”。感性之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声音美

声乐听觉审美的标准首先是声音美,它是声音美的外形和内容的统一。声音美的“外形”,它是具有迷人的音质,丰富的音色、流畅的线条,一种轻松自然,圆润流动,富有弹性,悦耳动听的声音。声音美还包括它的“内涵”——科学的发声方法,要美好地歌唱,要自然地歌唱。“它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科学地总结出了一整套如何控制和支配嗓音器官(包括呼吸器管、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出音器官)的原理和方法,追求丰满圆润明亮、富于共鸣的音质,注重声音的灵活和句法的连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符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体系。”?譼?訛

余笃刚先生在《声乐艺术美学》一书中归纳为声乐美(音质美?譽?訛)除了先天的嗓音美之外,还包括:精巧的呼吸、完美的共鸣、宽广的音域、洪亮的音响、丰富的音色。?譾?訛

2.语言美

“歌词或唱词的诗化语言美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譿?訛声乐作为音乐化的语言,首先要尊重文学规范。不少师生唱歌很不严谨,语言语音随意,导致错误。如在唱《古老的歌》(王持久词、朱嘉琪曲)中“这是我要找的歌,依然在乡土上流传着。”《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秦咏诚曲)中的“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我分担着”。把“流传着(zhe)”、“紧依着(zhe)”、“分担着(zhe)”中的“着(zhe)”唱成“着(zhuo)”。又如不少学生意大利语中的“glio”唱成“(lio)lio”等等。声乐教学一定要尊重歌词,应该念什么,我们就唱什么。

语言美还咬字吐字要规范——字头、字腹、字尾要交代清晰、快慢合理、强弱得当;语音、语调、语感、语势、语意的处理要与情感的表达一致。语言美要使声乐演唱的语言和音乐旋律线条高度的融合。

3.艺术美

艺术处理要美,包括声音、情感、舞台、表演的处理。通过声情并茂地演唱,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达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声乐最终是需要演唱的艺术,词章的语言与曲作的旋律,有赖于演唱中的聲腔体现,只有当它赋予了声情的美,它才能真正传达出听觉的美感。”?讀?訛廖昌永演唱的《快给大忙人让路》Largo al factotum(选自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可谓是艺术美的经典之作。无论从字、声、情的艺术处理到舞台人物塑造,廖昌永声情并茂的演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理发师费加罗的小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再现了费加罗忙碌地伺候客人的场景,引人入胜。

4.表达美

表达得美不美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给多了不行,给少了不行;轻了不行,太重了也不行。这个度的把握就是审美的标准,也是审美的层次。表达美是根据歌者的审美标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之美。如中国声乐作品《岁月悠悠》(黄嘉谟词、江定仙曲),作品表达了一位有一定生活积淀、文化层次的中老年者对故友伤离别、难相聚的惆怅情怀。从作品的内容、情感、人物出发,在演唱时表达不能太激情,要含蓄、深沉、厚重,但也不能太平淡。在音色的处理上不能太明亮、不能太年轻,音色偏成熟,胸腔略多,这样有岁月的积淀。但是声音不能唱得太重,否则声音笨重,显得不美。咬字吐字不能太快不能太直接,要内心的丰富,情感的厚重感,这是表达情感的需要这首作品要内在

而在演唱“Vio che sapete(你们可知道)”(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则表达要直接一些,声音不能唱得太成熟,声音要明亮,情感不能太深沉,相对要单纯,幼稚一些。因为这首咏叹调描写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年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害怕被拒绝的担忧。

声乐听觉审美也是一种赋予哲理之美,它的理性之美的具体要求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与“曲”的统一

我们都知道,声乐演唱是歌者根据词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按照一定的音乐规范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我们的声乐艺术创作一般情况下先由词作者写出“歌词”,再由曲作者根据歌词进行“谱曲”,然后才有歌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进行“演唱”。

“词”——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词作者的文学语言。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要理解“歌词”表达的语意、内容、情感、人物、意境、思想。然后,再去演唱。

“曲”——“曲”是由作曲者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进行音乐化的艺术创作而成的。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曲作者的音乐语言,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方式,把握作品的风格。

“词”“曲”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把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结合的过程。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音乐旋律与歌词韵律的统一、语言重音与音乐重音的一致、词句与乐句的统一;气口与语气、声调与旋律的协调一致。要做到“词”“曲”统一,首先不能出现“倒字”现象。

如不少歌者在唱《母亲》(张俊以、车行词,戚建波曲)的最后一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中的“妈”前面加了个装饰音,结果把“妈(mā)”唱成“马(mǎ)”,产生错误。

另外,有时为了“词”“曲”统一还必须要加音。如《最后一个梦》(张鸿西词、陆在易曲)中的“海峡,海峡”。按照旋律唱就成了“海xiā(虾)”,像这样的情况,歌者则一定要根据声调在“峡”字上加一个装饰音,才能唱成“海峡(xiǎ)”,避免歧义。

2.“声”与“乐”的统一

“声”——属于歌唱技巧性的范畴,指科学的声音,完美的声音。“声”要符合科学发声的标准与规格,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声音变化自如。“声”的技术四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要协调一致,做到“以气出声、以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字正不一定腔圆,腔圆不一定字正,好的歌唱必需既字正又腔圆,要防止出现“声包字”——声多字少,“字包声”——字多声少等现象。

“乐”——属于歌唱艺术性的范畴,指歌唱的音乐性。“乐”要富于歌声有感情,要乐感地歌唱,主要指歌唱表达的艺术性。歌唱艺术的具体要求:“以情带声,以声促情”达到“声情并茂”。1984年张建一参加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演唱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你这冰凉的小手》时,做到“声”“乐”统一,得到国际评委和听众的一致好评。说他“在最高音仍有抒情的温柔”,歌声中不仅有意大利的感情,富于神韵,而且表现出“中国人的诗意”。?讁?訛

“美”的歌声必须是“声”与“乐”的统一,歌唱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做到“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这也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宗旨。

五、教学中的听觉审美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两个能动的主体,声乐教学中必需处理好“教师”与“学生”、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1.教师——教师要教会学生科学发声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善于用歌唱技巧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思想,用有感情的声音去表达作品。这就涉及到审美的问题。

作为教师首先要“唱得好”。只有“唱得好”(或者曾经唱得好),才能在具有声乐教学所需要的、正确的感受和“听觉审美”,这是“教得好”的前提条件。

声乐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不是每个“唱得好”的人都能“教得好”。教师要把自己“唱得好”的方法教给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个体特点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当老师要紧的是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的听觉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也不会有好的、有正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輥?輮?訛

作为教师通过“听”学生的“唱”,就能“听”出学生“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在头脑中形成学生应该有的“正确声音”。启发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唱起来最舒服、最持久、最好听的声音”?輥?輯?訛。教师在解决学生“唱”的技巧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觉审美的标准。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听觉审美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听觉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教学水平的高低。

教师还要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和阐述问题的能力,善于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教好。

2.学生——作为学生一定要清楚:要学老师的方法而不是学老师的声音。作为学生首先就要具备听懂教师的“教”的能力。通过“听”老师的“教”(包括范唱)知道老师歌唱方法和技巧,包括歌唱四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如气息的支持与流动、喉咙的打开与用力、咬字吐字的过程与规律、咽部力量的运用与调整、共鸣位置的调整、声音形状(如圆、扁)、声音的位置(如前、后、上、下)、混声(真假声比率)、声乐的色彩(如明、暗)等等。

学生在聲乐学习过程中,更要建立正确的“听觉审美”。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感情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等等。作为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听觉审美和表达能力,这是声乐学习进步的前提和要点。

学生还正确处理好“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有声听觉和无声听觉”的关系。

声乐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听觉审美要一致。如果两者审美不一致,没有建立共同的审美标准,或者说听觉能力相差太远,声乐教学就没有共同语言,就没办法进一步提高。

六、培养听觉审美的方法

声乐听觉审美在声乐教学如此重要性,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

学生听觉审美的培训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听觉审美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每个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在了解自己学生的性格个性、认知习惯、思维能力等特点的基础,选择适合的方法与手段进行相关的训练。

1.对比法——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如教师可以两种范唱给学生听:一种用“学生存在错误的演唱”,另一种用“教师要求的正确的演唱”,这样“正确的声音”与“错误的声音”进行对比,学生就容易理解。又如“断”与“连”、“点”与“线”、“亮”与“暗”、“粗”与“细”、“前”与“后”、“上”与“下”、“流动”与“静止”、“有感情的声音”与“无感情的声音”对比等等。

2.比喻法——教师可以恰当的比喻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用“拿笔”、“拿书”、“抬钢琴”三个用力的不同,来比喻声乐演唱时喉咙、胸腔、气息的用力:要做到恰到好处,要做到“该用多少力就用多少力”、“该哪里用力,就哪里用力”。不要“用抬该钢琴的力”去“拿书或拿笔”,那样就用力“过大”了,那样就不科学,嗓子就会累。

另外,用“放风筝”来比喻“气息与声音位置的关系”,用打哈欠让学生来体会歌唱时喉咙打开的状态等等。

3.听课法——让学生听老师给别的学生上课,这种模式可以避免“主观听觉”对自己的干扰。通过听课更容易让学生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更容易建立正确的歌唱技术及艺术审美。学生之间相互听课,往往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除了听自己专业教师的课以为,另外还可以听听别的老师的课,包括一些大师班、公开课、音乐会等等,集众家之长,促进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

4.录音(像)法——声乐教学还要借助现代媒体把声乐教学的过程记录下来,上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回放,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可以借助录音(像),理解上课内容,巩固学习。

5.画图法——画图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听觉审美的好方法。由于声乐学习比较抽象,画图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如教师可以借助画图(人体的解剖图),帮助学生理解歌唱生理原理等待。

结语

声乐听觉审美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声乐教学中,要建立正确的声乐听觉审美,不断提高师生的听觉审美能力。我们要正视听觉审美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坚持“唱”、“听”并重。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宋瑛.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在歌唱感知中的辩证统一[J].音乐创作,2013(8).

[6]许伟欣.音乐内心听觉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培养与训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3).

[7]邓小英.听觉在声乐艺术活动中的作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4).

猜你喜欢
歌者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