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芹
摘要:教学《詹天佑》时,巧妙采用对话式教学,首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抓住詹天佑的语言细细品味,与其对话。学生对詹天佑在铁路建设中的杰出贡献、创新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的杰出爱国的形象进一步高大起来。接着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学生明白了详略得当就要做到语言简洁。正是在这样不同层次的对话中、角色体验下,提升了语言文字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度,读其文字,为已之需,对语言吸收内化。
关键词:詹天佑 阅读教学 对话教学 文本语言 人物内心 写作方法
《詹天佑》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本课教学,要让学生感知他的杰出爱国,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领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的,从而学会写人的方法。为此,我巧妙采用对话式教学,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对话人物“识”形象——文本价值最大化品味文本的最好方式是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只有让学生潜心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行心心相印的心灵对话,学生的心才能随着文字一起跳动,才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勘测线路”这部分通过詹天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表现了詹天佑工作的一丝不苟和为国争光的决心。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一段,标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班级交流时,我引导学生与“詹天佑”展开了如下的系列对话:1.因文识人——与“詹天佑”的第一次对话俗话说“言为心声”,只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细细品味,与其对话,就等于找到了通向他内心的最佳路径。我出示詹天佑的语言: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工程人员之口。”我让读书最好的张露文读他的话,适时追问学生:“听了詹天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问他?”种佳奇率先发问:“你为什么说工作要精密,不能说‘大概‘差不多这些话?”张露文回答道:“因为只要出现一点点失误就会影响铁路的质量,差一絲一毫都会导致铁路修不成功。”马灿阳接着问:“你为什么对工作人员要求这么严格?”张露文用詹天佑的内心想法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相机对此处进行总结:“正是这样的内心想法促使着詹天佑有了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要求。”通过这样的对话,在把语言与内心对应起来读的过程中,大家对詹天佑的严格要求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他热爱祖国、为国争气的决心有所了解,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就在学生心目中“立”起来。2.因文树人——与“詹天佑”的再次对话有了对詹天佑形象的初步了解,我适时开展第二阶段的学习:我让朱梓铭读写詹天佑动作的语句:他亲自……农民。读后再次引导学生与詹天佑对话:“此刻又有什么问题问他?”孔祥雨:作为总工程师,你只要发号施令即可,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做?朱梓铭:我只有与工人同甘共苦,做好大家的榜样,才能保证铁路保质保量的修好。郭芷涵:这么危险,这么辛苦,值得吗?朱梓铭再次用詹天佑的内心想法作了回答:“因为这是中国人……失掉信心。”就这样,人物动作与内心对应起来,詹天佑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与工人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3.因文立人——与“詹天佑”的第三次对话让李怡萱化身詹天佑画出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并演示汇报设计意图、观看完人字形线路的视频加以叙述后,我又引导学生与“詹天佑”进行了第三次对话:王玥心:无论是中部凿井法,还是从两边往中间凿的办法,你怎么能做得丝毫不差?李怡萱很巧妙地改用了前面的语言来回答:“因为哪里……工程人员之口。”张仙妮:开凿隧道时,居庸关是两面向中间挖,八达岭是在两端向中间挖的同时,在山间谷地上向下打井,到达深度后再向两侧挖,你还独创了人字形线路,你怎么能想出这么先进的方法?李怡萱又道:“因为这样开凿隧道打了两井,是六个方向同时挖,能使铁路提前竣工,能给藐视中国的人有力的回击,也鼓舞了中国的工程师。”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对詹天佑在铁路建设中的杰出贡献、创新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的杰出爱国的形象进一步高大起来,也使学生学会了瞻前顾后、上传下联的读书方法。
二、对话作者“知”特色——作者赋值促写作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是学生阅读文本重要的过程,能深入解读教材,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入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课文实质性的重点内容,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课文学到这里,我适时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了一番对话:读完这三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刘潇阳:本文三件事详略得当。其中“勘测线路”写得详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略写。师:此时你有什么问题问作者?张珊珊: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因为“勘测线路”更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所以详细写。而“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表现了他的杰出,杰出源于爱国,所以略写。正是通过与作者的一次次对话,学生不仅领悟了详略得当的好处,还明白了详略得当就要做到语言简洁。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再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引导进行前后的对比,与作者进行了第二次对话:井长钰:为什么如此写开头结尾?“作者”:这样做到了首尾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詹天佑的杰出爱国。刘芮彤:开头和结尾可不可以换过来?我出示交换后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在读中明白交换后的开头,设置悬念可以引发兴趣,也明白了原来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更知道了写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哪个更有表现力就用哪个。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学“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上学生彼此交流合作,学生借助文本的语言,走近文本,走进文本,领略了背后的风景,延伸了中心,实现了文道统一。正是在这样不同层次的对话中、角色体验下,提升了语言文字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度,读其文字,为已之需,对语言吸收内化,成了生命意识的主动行为,教学进入了“主本地位”时刻。当作为探寻者的学生与文本人物结合之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各种生命形状的演绎、张显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空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李建平.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2.
[3]孟岩.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对话教学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
[4]朱德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02).
[5]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国教育报,2004.
[6]吕星宇.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教育学报,200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