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条被称为“二线”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深圳“二线”的撤销,也为区域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积极信号。
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条被称为“二线”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站在新的起点,深圳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新目标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追忆:这是条什么线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约两年后,深圳经济特区界线上又设立了一道管理线,外地人员需办理“特区通行证(边防证)”,接受广东边防官兵检查后方可通过。这条管理线被很多深圳人称为“二线”。
“二线”在一定时期内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二线”产生的“关内”、“关外”之分,却形成了深圳“一市两法”的两重世界:特区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特区外则是非城非村的大工地。曾经流传的“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等说法,更是形象道出了特區内外的显著差异。
曾经,一些深圳市民去关外办事,交通往往令人十分头痛。去的时候,关内的“红的”(红色出租车)师傅不熟悉关外的路况;回来的时候,“绿的”(绿色出租车)又不能进关内,必须打车到关口换上“红的”。目前,这些“红的”“绿的”正在被新能源出租车取代。
2010年,国务院批复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深圳全市,这直接加快了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的速度。深圳经济特区的面积也由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四区共3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等在内的近2000平方公里,深圳正式进入大特区时代,原特区关内关外发展差距正不断缩小。
批复:深圳撤销“二线”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批复同时指出,广东省和深圳市要认真做好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实施深圳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随着这条被称为“二线”的管理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深圳地理意义上的“关内”“关外”概念也不再存在,特区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起点。
憧憬:湾区经济加速一体化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深圳“二线”的撤销,也为区域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积极信号。站在新的起点,深圳近期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新目标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说,以全球城市来定位深圳未来,就是要瞄准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改变重科技创新轻人文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经济发展轻城市服务的倾向,实现从“追随模仿”到“创新引领”、从“单项冠军”到“多项全能”、从“中国式”向“世界式”的转变。
不仅是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定位,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推进实施,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创新支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东侧,囊括广州、深圳、东莞三市,依托约180公里的高速公路、城轨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总覆盖面积达11836平方公里。
这里聚集了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广汽、广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说,“从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座城市入手,可以让核心更加聚焦,要素更加聚集,机制更加顺畅,为更多城市之间的深度融合积累经验。”
展望未来,一幅创新画卷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徐徐展开,要素加速流动、竞合有序、协同发展
的共同市场正在不断形成。
编辑/麦婉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