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青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89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收治分娩期高龄产妇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娩疼痛程度和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龄分娩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疼痛耐受度,改善不良心理情绪。
关键词 高龄产妇;分娩期;心理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分娩期高龄产妇76例,根据临床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本次入选的76例分娩期高龄产妇,年龄33~42岁,平均(35.1±2.0)岁;孕周在37~41周,平均39.1周;经产妇25例,初产妇5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娩期高龄产妇在一般统计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首先分析两组分娩期高龄产妇的心理特点。上述两组产妇的情况一样,76例高龄产妇与正常的育龄产妇相比,差异性实际上是非常大的。由于自身机能下降得比较多,再加之接受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临床经常会看到高龄产妇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常常表现为焦虑、紧张和不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高龄产妇对分娩过程比较担心,比如,担心疼痛、难产、出血或者胎儿畸形等情况。如果不加以心理疏导,产妇很容易形成紧张的情绪,直到分娩之前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在对高龄分娩产妇的护理干预上,对照组38例高龄分娩产妇用传统的一般护理模式。从产妇入院之日起,护理人员对其介绍分娩的相关知识,以及在整个过程及前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在分娩前,严密监护产妇,指导个人卫生,持续对症治疗。观察组38例高龄分娩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加心理护理干预。第一,产前健康教育。选用恰当的方法和宣传资料,集中讲课,或者是通过播放VCD等形式来强化健康宣教的效果。教育的内容要全面,以此来尽快让产妇对自然分娩的益处、分娩过程、母乳喂养的好处、准备、产时配合等方法加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孕妇心理上的疑惑。第二,个体化服务。从产妇入院开始,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热情接待,了解其家庭背景、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等,互动交谈有助于护理人员对產妇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和评估,为后续的护理操作做足准备,从而使得心理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再者就是产程心理护理,包括第一产程心理护理、第二产程心理护理以及第三产程心理护理。产妇进入到产房后,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在第一时间反馈并处理,并向产妇说明实际情况,让产妇放心。在生产中,产妇会因宫缩疼痛的影响,常常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宫缩乏力,进而延长产程。对此,可运用音乐疗法,让产妇的精神情绪稳定下来。此外,其间产妇有可能会因体力不支、宫缩乏力、不会运气等情况的影响,造成腹压不足,除服用必要的调节性药物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最后是分娩后,很多产妇或是沮丧、或是激动,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容易引发大出血、胎盘残留等。因此,对于护理细节的把握很关键,需要待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告知产妇情况。在产后也需要给予其持续性的护理,例如,给予及时的保健知识指导,如母乳喂养的技巧、姿势等。
观察指标:在指标观察与评价上,采用VAS评分方法,以高龄分娩产妇的疼痛程度作为标准。从0到10分,分值越大,则代表分娩产妇越疼痛。其中,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此外,在对两组高龄分娩产妇心理状态评估上,采用HAMD测量表,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抑郁和焦虑状态,分值越高则表示负面情绪越多。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处理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高龄产妇分娩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的控制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高龄产妇分娩前后心理状态比较:观察组抑郁、焦虑不良情绪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统计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产妇中约有超过20%均在35岁以上。由于高龄产妇与正常分娩产妇有所不同,特别是身体机能的减退带来的影响比较多,造成高龄孕妇阴道伸张力以及子宫收缩力相对较差。临床实践研究还发现,与正常育龄阶段的分娩期产妇相比,高龄分娩期产妇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性障碍较为严重,不良情绪较多,这也是导致其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大出血、难产危症的主要原因。对此,为了更好地确保母婴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消除威胁,可通过对高龄产妇分娩期融入心理护理,改善这种不利局面。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对于分娩期高龄产妇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统计结果分析中足以表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