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的临床探讨

2018-03-01 18:32曾潮勇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1期

曾潮勇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78例,随机平分两组。研究组给予后外侧与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观察、分析组间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完成治疗后,研究组骨折复位效果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后外侧与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型入路

胫骨平台骨折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胫骨髁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是因胫骨平台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作用而引起的。本研究中对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报告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4月收治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78例,并将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成研究组(n=39)与对照组(n=39)。入选患者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查均被确诊为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且均为新发开放性骨折。研究组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21~62岁,平均(39.42±4.58)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20~64岁,平均(39.05±4.73)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研究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认知与意识障碍等难以对手术进行配合的患者;②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及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③诊断显示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④处于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对两组入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价值高。

方法:全部入选患者均实施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在术中给予后外侧与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中单纯给予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两组患者在术前均依据其症状、体征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处理,给予患者全身支持治疗,实施对应的皮牵引制动,同时给予消肿治疗及以抗生素抗感染等;术中均选取漂浮体位,麻醉方式依据患者情况选取全身麻醉或者腰硬联合麻醉,待麻醉作用发挥后,再实施入路治療。后内侧倒L型入路操作方法:依据患者情况将外侧胭窝皮肤皱褶处作为横向切口起点,再依据腓肠肌内侧头弧至其远侧做切口,使切口形状表现为倒L型,完成后将全厚筋膜皮瓣掀起,并注意在切口近端对腓肠肌内侧皮神经、腓总神经及小隐静脉等进行保护,在切口远端对隐神经及大隐静脉等进行保护;然后依据患者情况实施钝性分离,使腓肠肌内侧头充分显露,并将其向外侧进行牵拉,牵拉时用力需轻微,并注意对胫神经与腘动脉等进行保护,最后使胫骨近端后侧与后外侧平台暴露。后外侧入路操作方法为:依据患者情况将胭窝皱褶外侧作为切口入点,做一个长度10 cm左右的直切切口,注意切口应平行于腓骨外侧皮质轴线,再依据切口将胭筋膜切开,并向外牵拉腓总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完成后对深面结缔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同时对外侧动脉进行结扎;然后向内牵拉胭动静脉与胫神经,对比目鱼肌实施剥离,以将胭肌充分暴露,同时进行向内牵拉,以暴露后外侧平台。在两组患者对应的入路操作完成后,均常规对其进行移位或者塌陷关节面的复位,给予植骨进行填充,以钢板进行加压,完成后对切口进行缝合。患者手术完成后均对其进行12~24个月的随访。

观察指标:观察、分析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其中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通过X线片进行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获取数据的处理,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分析,检测结果应用率(%)表示,若分析显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的骨折复位效果比较:全部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后,研究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全部患者均完成手术后,研究组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论

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主要是因交通意外、高处坠落等垂直暴力所致。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通常为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胫骨平台后外柱移位、塌陷与劈裂等,会对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该类骨折患者主要是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但因骨折部位比较偏后,在手术中如果入路效果不佳,未将骨折部位充分暴露时,不仅会使骨折复位操作难度明显增加,还会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造成影响,故保障术中入路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内侧倒L型入路是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手术中常用的入路方法,其通常能够将患者的胫骨平台后柱充分暴露,且能够避免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获取良好的入路效果。本研究中给予患者后外侧与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研究组的骨折复位效果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中应用联合入路的效果更佳;分析考虑为两者联合入路能够将患者的后外侧及后内侧均充分暴露,能够将术野扩宽,在直视的情况下进行复位及手术固定操作等,将操作准确性提高,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在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后外侧与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将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提高,还能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