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霞,刘 曦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1.神经外科;2.心血管内科,重庆 402360)
当血液不能正常的在下肢深静脉中凝结之时,将极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而这也是外科手术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早期并发症,可对其身体健康造成比较大的损伤,影响手术创口愈合。对此,如何积极有效的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是我国临床目前研究的一大重点。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本院接诊的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奇偶数字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50例。其中,A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6~78岁,平均(36.5±4.2)岁;B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7~79岁,平均(36.2±4.1)岁。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病历资料齐全,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各组的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实施护理干预[2],内容包括:(1)加强对患者进行疾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宣教的力度,告诉患者此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日常注意事项和防治措施等。制定健康教育宣传册,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患者对宣传册中的内容进行学习,以提高其认知度与治疗依从性。(2)采用柔和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积极关怀、体贴患者,鼓励患者多向身边的人表达内心感受,以缓解其不良心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另外,也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患者纾解不良情绪,比如:让患者观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聆听轻音乐以及指导做适量的深呼吸运动等。(3)叮嘱患者饮食尽量遵循低胆固醇、低脂和高蛋白原则,严格戒烟、禁酒,可多食用一些能够有效控制血液粘度的食物,比如:黑木耳、水果、蔬菜与富含粗纤维的食物等。鼓励患者多饮水,通常情况下,需保持每日的饮水量为2000~3000 mL。(4)定期协助患者做有效的翻身,科学按摩患者的局部受压皮肤与下肢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好处详细告知患者,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一份科学的功能训练方案,比如:术后早期,指导做适量的下肢肌肉运动、被动屈伸运动和踝关节运动等,以调节肌泵能力,增加血液回流量。嘱咐患者尽量不要过度舒展下肢,通常需保持15°~30°,并协助患者取最舒适的体位。
B组实施常规护理:疾病宣教、病情观察、心理辅导。
观察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住院天数进行分析和比较。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统计,A组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者仅1例,占总比例的2.0%;B组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者有6例,占总比例的12.0%。分析后发现,A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对比分析表(n,%)
A组的住院天数为(1 3.4 1±2.8 3)d,B组为(19.02±3.46)d。A组的住院天数明显比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45,P<0.05)。
对于外科手术患者来说,其在术后比较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使得其手术创口愈合变慢,预后效果变差,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此外,有报道称[3],若血栓脱落可引发脑、肺与心栓塞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所以,临床还应及时采取针对性较高的措施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干预。
常规护理乃比较传统的一种护理模式,属于被动式护理,可满足患者住院期间的部分需求,但在近几年当中,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患者也更倾向于主动式的护理模式,进而导致常规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大幅度降低。而护理干预则属于是一种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的主动式护理方法,能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施护,使患者的住院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达到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改善预后以及促进手术创口愈合的目的[4]。
此次研究的结果表明,A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明显比B组的12.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组的住院天数也明显比B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护理干预对预防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在临床上作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