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波,王文静,李利忍
(郑州人民医院中心手术部,河南 郑州,450000)
手部烧伤后易出现挛缩畸形,影响患者手部美观,部分出现手部活动障碍,严重者丧失劳动功能[1]。整形修复术是现阶段治疗瘢痕挛缩的主要方式,能有效改善其手功能,但术后易出现溃疡、皮肤坏死等并发症[2]。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整形修复治疗的同时应配合适当的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临床护理路径于护理措施实施前先制订完整的护理日程表,使护理目标更清晰,步骤更规范,更具有流程性、整体性,进而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手部烧伤患者瘢痕挛缩整形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如下。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9月我院手部烧伤患者72例,依照入院时间分组,各3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16~63岁,平均(29.68±10.57)岁;烧伤原因:火烧伤15例,化学烧伤10例,电烧伤11例;创面愈合后瘢痕时间:0~7年,平均(3.02±0.87)年;术前手部功能(ADL)评分:2~5分,平均(3.28±0.67)分;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17~62岁,平均(30.02±10.39)岁;烧伤原因:火烧伤16例,化学烧伤10例,电烧伤10例;创面愈合后瘢痕时间:0~6年,平均(2.89±0.92)年;术前手部功能(ADL)评分:2~6分,平均(3.43±0.62)分。比较年龄、性别、烧伤原因、创面愈合后瘢痕时间、术前手部功能等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两组均行瘢痕挛缩整形修复术,松解应县感受不功能的瘢痕组织,使各个关节位置恢复,切除增生的瘢痕组织,对线条状或蹼状瘢痕行“Z”形皮瓣修复处理。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常规准备,术后用药指导,预防感染等。
1.2.2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临床路径表,内容包括:(1)入院第1d:采用温水和肥皂水帮助患者清晰供皮区及手术区皮肤,对存在凹凸不平的增生性瘢痕的患者,使用软毛刷刷洗并完全剔除毛发。(2)术前1d: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针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相应心理疏导,以促使其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讲解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及围术期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烧伤及瘢痕挛缩整形修复术的认知,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3)手术当天:术前10~12h禁食,6~8h禁水;术中全程保持无菌操作,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以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恐惧、紧张心理;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4)术后1~2d: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手指端血运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保证敷料干燥清洁,避免出现切口感染;术后患者意识清醒后若未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指导其进流食,对存在面部或颈部瘢痕者术后当天禁食,术后3d内以进食流质食物为主,其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5)术后3~4d: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预防关节强直、挛缩,必要时睡前采用弹性夹板对抗挛缩,以促进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6)出院前: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及康复训练方法。护士长每日监督临床护理路径表中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了解患者意见,及时调整并积极改进。
(1)两组均于治疗后3个月采用Micgigan手部功能评价问卷评估手部恢复情况,包括外观、疼痛、工作情况、日常活动等,每项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手部恢复越好。(2)并发症发生率。(3)住院时间。
以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外观、疼痛、工作情况、日常活动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低于对照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部恢复情况对比(x ± s,分)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39±1.27)d,短于对照组(8.52±2.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8,P<0.05)。
瘢痕挛缩主要是因患者受伤后未及时修复导致,严重影响其瘢痕愈合,降低日常生活能力[4-5]。相关临床研究发现,手部烧伤患者行瘢痕挛缩修复术围术期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加强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其手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6-7]。
临床护理路径以疾病中心,于实施护理方案前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护士按照护理路径表中的方案实施,比传统护理模式更完整、细致,有助于准确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提高护理效果[8]。高利娟等[9]研究证实,手部烧伤整形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有效恢复其手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手部烧伤患者,在瘢痕挛缩修复术围术期不同时间点根据患者心理变化及病情状况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外观、疼痛、工作情况、日常活动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部烧伤患者行瘢痕挛缩修复术围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有效改善其手部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术前针对性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能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术中密切配合手术操作,术后积极预防伤口感染,加强饮食管理,进而促进患者手部功能恢复。瘢痕挛缩修复术能有效改善患者手部功能,但术后并发症仍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采取相应防治措施[10-12]。本研究于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手指端血运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预防感染,并加强康复训练,以预防并发症。本研究还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手部烧伤患者行瘢痕挛缩修复术围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康复进程。
综上可知,行瘢痕挛缩修复术围术期给予手部烧伤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手部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进程。
[1] 黄竞卓,王韶亮,刘婷,等.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治疗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4):294-296.
[2] 吕东.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形治疗[J].中国医疗美容,2016,6(8):25-27.
[3] 侯小维.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5,28(9):119-121.
[4] 于尧,孙丹彤,李昂.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形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71-72.
[5] 卫东.邻近扩张皮瓣修复手部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9):108-110.
[6] 李淑清,李明华,刘冬梅.整体护理在手部烧伤患儿行瘢痕挛缩整形修复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7):182-188.
[7] 郭媛,温绣蔺.综合护理干预在烧伤后瘢痕挛缩整形修复患者围术期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249-250.
[8] 林媛,孟俊华,张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8):2626-2628.
[9] 高利娟,刘义娟,高巧妮.临床护理路径在手部烧伤整形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7,41(7):779-780.
[10] 李燕.手术联合功能锻炼整复治疗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疗效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9(1):79-80.
[11] 路芳,何小燕,叶红梅.优质护理理念在手部瘢痕挛缩围手术期护理与功能康复训练中应用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5):2382-2384.
[12] 王亚娜,边冬梅,柏静,等.护患共同参与模式在手部烧伤患者瘢痕整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