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欢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的意义,分析了其存在困境,探索提出了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的出路:建立长效常态机制;大力进行特色创建;提高群众素质和参与度;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
【关键词】 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困境;出路
一、欠發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的意义
自中共中央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全国各地兴起了文明城市创建的热潮,文明城市创建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管理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而县一级作为与基层联系最为密切的行政单位,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中的责任重如泰山。县一级是连接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所以县级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是促进城市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不断提高的过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想具体落实好,获得成效好,关键在于县一级是否能贯彻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地区发展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的建设取得瞩目成就,但在东部地区的欠发达县域,以及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一差距也体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由于各县市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极端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区位环境较差、思想观念落后、人口素质偏低等因素,不仅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导致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难度大,各项指标难以满足,最终造成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研究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的创建更具其应有之义。从理论上讲,一方面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问题研究有利于完善文明城市理论体系,也体现了公共管理顺时顺势创新对前沿问题的研究,注重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创建县级文明城市为解决县域发展差距和培育欠发达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一条理论路径。从实践上讲,创建文明城市着力于统筹协调,提升县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塑造各县级城市的内在灵魂,因此,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利于增强欠发达县域政府管理者对城市发展新的理解和关注,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更注重从精神文明层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推动欠发达县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也具有深远意义。
二、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困境分析
结合《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提出的理想信念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经济民生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长效常态机制七大总体标准,对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的困境分析如下:
1、欠发达县域理想信念教育难到位
从宣传路径来看,当前社会政策信息宣传路径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部分欠发达县域对于宣传工作重视不够,加上本身条件所限,能担负的媒介较少,信息传播途径相对比较少,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从认知角度看,由于欠发达县域基层群众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本身相对较低,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认识不全面,难以准确把握其内涵。
2、欠发达县域乡风文明难改善
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封建传统残余思想影响很深,陈规陋习难破除,群众的思想观念较落后。欠发达地区由于与外界文化、信息交流不够,导致封建迷信活动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陋习较多,乡镇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的现象较多,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另外,由于欠发达县域群众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个体文化,低俗文化较盛行,看电视打麻将占据了较多群众文化生活,优秀文化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
3、欠发达县域经济建设严重滞后
大部分欠发达县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不仅生产条件较差,生存条件也比较恶劣,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单一现象仍普遍存在,经济基础差,投资环境差,经济竞争力较弱。此外,欠发达县域大多远离具有福射带动作用的大中城市或经济区,没有区位优势,不利于城镇经济向农村的延伸和福射。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得欠发达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
4、欠发达县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在欠发达县域,由于缺乏严格监管,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只关心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忽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大兴城市建设,错误地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不合理占用土地,任意扩大用地规模;大量排放废水造成水污染,也带来了水质性缺水;城镇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建筑、道路的建设使得县市林地面积逐年减少。而对于已经出现的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威胁、城市噪声、三废加重等环境问题,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5、欠发达县域创建积极性不高
文明城市创建的一大关键在于长效常态机制的建立,长效常态机制的建立中,群众参与是根本。只有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这项事业的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创建工作有取之不竭的源源动力。而欠发达县域一方面由于群众精神文明素质较低,主动参与意识较差,缺乏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创建工作的投入和宣传积极性不够,群众知晓度相应就较低。
三、欠发达县域文明城市创建出路探索
1、建立长效常态机制
欠发达县域应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上升到战略高度,作为战略之举而不是作为权宜之计,不能只是简单达到要求,而是要有长远追求,要有在创文工作中大有作为的决心。各单位部门高度重视,科学制订方案并努力实施,大力推进县域全面发展。同时,应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机制,建立一个统一负责的常设机构,主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要理顺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对破坏创建成果的行为严抓严管,维护创建文明城市成果。各级党政机关要起到带头作用,带头进行文明创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力争文明机关、文明窗口。
2、大力进行特色创建
长期以来,欠发达县域在经济水平上与发达县域相比本身缺乏优势,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明城市创建上的劣势。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各个县域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都具有独特性,要根据欠发达县域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其次,欠发达县域要大力挖掘城市特色,突破县域经济落后的桎梏,在其他方面争取加分,以优势和特色取胜。进行特色创建,就要更新观念,树立特色创建的理念,在创建全过程中将这一理念贯彻实施。尤其是具有独特资源的县域,要深度开发经济潜能、人文潜能、历史潜能和旅游潛能,注重挖掘特色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
3、提高群众素质和参与度
人的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本之义,人民群众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其文明素质以及参与支持力度,直接决定着创文的成功与否。对于欠发达县域而言,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推进全民参与任重而道远。首先,要重视理想信念的建设和宣传,利用公告栏、公益广告和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意义和创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力创文明新风。其次,注意创新理论实践教育,要以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到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4、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
欠发达县域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以为人民办实事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改变落后观念,对城市进行统筹发展,要将创建工作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大部分欠发达县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既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也不利于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开展城市卫生环境整治,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环境监测和整治,严格落实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注重社区小区环境建设。只有及时回应群众的需要并持续推进工作,才能让群众切身体会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实惠,才能增强他们对文明城市创建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张莎莎,曹闻民.关于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几点要求[N].中国社会报,2017-2-13(3).
[2] 李应兰.欠发达县域转型发展选择[N].学习时报,2015-7-9(8).
[3] 陈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4(7)65.
[4] 段丹洁.打造文明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5(1).
【作者简介】
向 欢(1994—)女,湖北恩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