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前沿

2018-02-28 10:03
中国广播 2018年1期

智能传播将是社会管理的辅助者和生活疏导站

伴随着下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技术的成熟,将给传媒产业带来革命性的科技创新。届时,传媒发展目标是实现信息传递、管控和相关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安全化,最终与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融为一体。那时,传媒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传播者,而会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辅助者和疏导人们生活的智慧驿站。

基于上述考虑,时下传媒业应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快建设云信息平台,形成海量信息分类、精编、检索和深加工能力;二是借助大数据处理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实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把握和定位;三是采用下一代超链接技术实现信息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智能匹配与推送,保障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和经营模式,最终形成多层次聚合、分发、覆盖的智能化传播服务体系。

该体系拥有的传播业务平台兼有综合管理和开放性社会服务平台功能。在平台上,信息传播双向互动,用户既是内容生产者又是传播者。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高效对接、证伪和采用;数据分析帮助广告客户精准投放并实时监测,全样本分析衍生新业态、监测监管、研判处置做到全方位、一体化。

(张君昌文,摘自《电视研究》2017年第11期)

媒体融合要发挥传统媒体人员作用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新兴媒体的主导力量已经转向年轻人——因为他们是伴随网络成长的,可以轻松掌握建公众号、做H5产品,视频的采编和编辑技术更是得心应手。为此,滋生的片面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仿佛原先在主流媒体工作的人员就一无是处,认为他们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应用新媒体能力弱,只能等着淘汰。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传统媒体编采人员长期奋斗在传播各个领域,其资源、经验、判断力、人脉优势是新媒体人所无法比拟的,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尤其是教育、医疗、金融等大众关切领域,早就建立了良好公信力,由他们来推介和服务项目很容易获取受众的信任;有他们的支撑,媒体融合完全可以闯出传播的新天地。

再就是,相比于个人建立公众号,媒体來办更具有整体优势,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主持人或资深记者在营运,但背后却是整个团队的支持。时下,一些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低、发展缺少可持续性,主要原因是背后没有团队支持,而传统媒体恰恰可以做到团队出击,推出特色新媒体产品,这样做,既发挥了传统媒体人资源,又顺应了潮流,造就一批传播正能量的“网红”,更可以实现主流媒体影响力的二次提升。

(陆绍阳文,摘自《电视研究》2017年第5期)

广电人力资源亟待二次开发

面对新的媒介、新的业务以及新的竞争对手和新的市场需求,广电人力资源亟需重新规划和二次开发,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突破专业局限,优化人才结构

跨媒体乃至跨行业运作广电媒体,不仅要为电视频道做节目,还要有针对性地制作适宜互联网传播的视听内容;除了内容的制播,还要强化内容的运营,实现内容的多次变现和关联产品的衍生、经营。为了适应新兴业务的发展需要,电视媒体必须引进工商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专业背景的经营型人才。从长远来看,为了摆脱对体制外视频网和社交平台的依赖,广电媒体必须持续推进新媒体平台的底层技术构建和维护,还必须引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背景的新媒体技术人才。

二、激励机制的突破

激励机制是引导员工行为的关键。如果没有绩效考核的引导及相匹配的薪酬激励,很难依靠员工的自觉来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另外,采取适当的末位淘汰制度也有利于广电人才的流动和分配公平。末位淘汰不代表辞退,被“淘汰”的人员将进入组织的“人员交流中心”等待岗位再分配,或者接受培训,提升能力后再继续上岗,从而保证合格的人留在岗位上,激活整个组织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知名主持人、制片人及其他核心骨干人员,还可以尝试通过内部创业、事业合伙人等形式,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股权激励。广电媒体通过打造内部创业平台,不仅可以将未来的竞争者变为自己的战略同盟,还为有潜力的人才提供了个人事业发展的平台,达到“留人”的目的。

三、激活存量实现人力资源二次开发

培训绝不仅仅是福利这么简单,系统化、高质量的培训是对广电人力资源存量最有效的二次开发。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理念更新、技能提升、轮岗、设置业务岗位序列等方式。

(余晓琳文,摘自《南方电视学刊》2017年第5期)

新闻客户端入驻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目前,新闻客户端(App)入驻媒体属于自媒体的范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只是新闻客户端的自由撰稿人。在外部管理制约滞后、媒介自律不严的情况下,它们在新闻选择和报道中存在着标题化、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如何对这些自媒体进行管理约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媒体平台加强原创保护

原创保护应该从以下两点进行:1.保护原创。对于原创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有更为具体的措施。例如:打上原创标签的文章禁止复制,禁止对别人的原创内容再发布等。2.原创奖励机制。要减少抄袭就必须对原创进行奖励,比如提高原创文章的推荐量,提高原创文章的收益水平等。

二、媒体平台提高门槛

新闻客户端平台入驻媒体质量参差不齐,和平台入驻低门槛有着很大关系,要解决问题就要提高平台的门槛。这个门槛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入驻门槛。目前很多平台的入驻程序很简单,较低的入驻门槛必然会导致很多自媒体蜂拥而入,从而造成内容低俗、抄袭等问题的出现。2。提高内容审核标准。对于低俗化、标题化、无意义的文章严格把关,从而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三、完善管理机制

对于管理机制的完善,平台管理机制和国家法律法规要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媒体平台要制定严格、完善的管理机制。其次,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管控。目前已有很多有关政策出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为自媒体的发展划定了一些“红线”。这些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自媒体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管控,但是这些措施仍然属于粗线条的基本规矩,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王云朋文,摘自《视听》2017年第10期)

证券类节目如何实现价值再升级

“惟创新者胜”,要用新的思维和模式来运作电视证券节目,从节目形态、平台打造、产品延伸等方面多向着力,最终实现该类节目的价值提升。

一、发挥规模效应,设置大板块直播证券节目

根据我国股市的开市特点,证券节目要发挥规模效应,可以尝试打造大板块、时间跨度长的直播節目。即便不炒股的观众也能从中找到看点。该类节目永远不会“冷场”,也就规避了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对节目收视的影响。

二、创新节目形态,开发多元周播财经证券节目

财经证券节目虽然针对专业领域,但是财经领域也会发生很多故事,产生情感纠葛、矛盾交织,由此可以衍生出其他更加大众化的节目。证券周播节目或可借鉴真人秀模式,创新节目形态,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可看性。

三、移动优先,提升互联网渗透力

网络财经媒体及相关平台对传统电视财经媒体和证券节目造成巨大冲击。电视证券节目如果能利用自身的媒体品牌优势和视频制作能力,将节目中的分析评论、实地现场报道、常规资讯等内容点对点地传到用户的手机上,将大大提升证券报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电视证券节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在节目制作和运营过程中形成数据汇集功能,包括投资者偏好、上市公司经营数据、指数行情、个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这些数据的汇集将为电视财经媒体今后的数据导向运营打下基础。另外,通过手机客户端直播平台进行传播,可以实现财经节目的二次传播和落地,并且与电视节目形成联动,向电视端引流。

总之,证券节目是一种“平台”属性很强的节目类型,其价值实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加速产业化运作,吸引外部资本,做强平台,或是证券节目未来长远发展的努力方向。

(彭文胜文.摘自《南方电视学刊》2017年第5期)

(本专栏与中广联《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动态》编辑部合办,栏目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