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茂 白斯古冷 杨俊平
[摘要]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坚持走出国门办广播,组织媒体活动,深化主题报道,展现中蒙经贸畅通、文化交流合作景象,讲述民心相通故事,推出贴近当地受众心理的本土化节目,传播中国声音,有效展示了国家形象。文章也提出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对外传播还需要加强覆盖、成立工作室、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草原之声 一带一路 国家形象 媒体融合 传播能力
作为联接俄罗斯、蒙古国的边疆省区和“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内蒙古自治区在向北开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内蒙古行动迅速,举措频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内蒙古在三项工作中“先行先试”,其中一项就是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国的合作机制,把内蒙古建成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内蒙古台)自觉担当边疆传播责任,从2002年就率先“走出去”,通过合作、租用频率等方式,将内蒙古台蒙古语广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蒙语广播节目整频率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落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内蒙古台立足国家高度,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下,开办专门对外广播草原之声,通过联合采访、独家采访,以直播、录播、录音报道的方式,报道中、俄、蒙在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等方面的广泛的合作,“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把我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精准地传播给俄、蒙两国人民。
一、强化“走出去”工程,外宣广播落地蒙古国
“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发展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广播电視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要有针对性地把中国形象传播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让他们更加细致、准确、公正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对内蒙古的定位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2013年3月1日,首家面向蒙古国听众的外宣广播——内蒙古台草原之声正式开播,向蒙古国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与世界各国人民合作共享的追求。2014年1月1日,内蒙古台与蒙古国毕力格萨那有限责任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草原之声广播通过蒙古国毕力格萨那有限责任公司所属FM107.5频率在蒙古国每天播出8小时,并通过腾格里网站(www.nmtv.cn)直播全套节目,网上播出时间长达18小时15分钟。《新闻播报》《美丽中国》《文化风景线》《索伦嘎》《民间艺苑》《天籁之音》《空中门诊》《友谊七彩桥》等涉及时政、经济、生活、文化、医疗服务等方面的节目,成为蒙古国听众了解内蒙古、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草原之声广播也因此被中宣部、商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定为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2015年12月,与内蒙古台合作的蒙古国FM107.5广播在蒙古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评优活动中从60多家广播电台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年度最佳广播电台。这充分证明内蒙古台草原之声广播在蒙古国具有非常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传播“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有效媒体。
二、深化经贸报道,展现贸易畅通景象
贸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基础,其目的是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促进沿线当地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为当地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因此,有关经贸方面的报道就成为内蒙古台报道“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
首届中国一蒙古国博览会于2015年10月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内蒙古台草原之声广播把常规报道和现场直播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报道,扩大了博览会的影响。10月23日,博览会开幕当天,内蒙古台草原之声广播和蒙古语广播并机直播了开幕式盛况,向中蒙两国听众介绍开幕式精彩瞬间及博览会的背景、主题、亮点及重要意义,100分钟的直播,精彩不断。这次现场直播实现了大型经贸活动广播直播节目在中蒙两国同时落地播出,引起了中蒙两国听众的关注。不仅如此,为提高中蒙两国听众对这次博览会的关注度,内蒙古台还通过连线、录音报道、专题人物采访等方式,以组合式报道及时跟进博览会进展,传播博览会论坛、大型演出及外事活动,为中蒙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在内蒙古举办的经贸活动,内蒙古台都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采访报道。二连浩特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首届中国新丝绸之路·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创新品牌展示交易会、二连浩特“茶叶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2016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合作发展论坛等经贸主题活动,在内蒙古台的关注报道下,走进中蒙两国人民的视野,展示了内蒙古在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过程中的新变化、新成就、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春节前夕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国的合作机制。可见,口岸经济是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在内蒙古区域内的中蒙俄4261千米边境线上,已有18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从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到西北大漠阿拉善盟,一个个口岸宛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点缀在北疆,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草原之声广播在“一带一路”口岸经济宣传推广过程中,加强与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盟等盟市的合作,联合推出《美丽富饶的锡林郭勒》《魅力二连浩特》等节目,向蒙古国听众展示内蒙古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跨境旅游、边境贸易、农蓄产品加工等领域交流合作。
三、组织媒体活动,讲述民心相通故事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根本点,蒙古国的蒙古族与中国的蒙古族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关联。内蒙古作为我国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具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等优势。为加快我国草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着力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内蒙古台草原之声广播组织开展系列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向蒙古国听众展示内蒙古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2015年5月至9月,草原之声广播组织开展“中国蒙古族部落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记者先后走进我国9个省区,用多语种、多形式、多手段讲述蒙古部落故事,传递中华优秀文化。
蒙古族民歌在我国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反映了蒙古族的起源、风俗文化及其世世代代的生活面貌。早在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弘扬蒙古族民歌这一草原优秀文化,2016年5月,草原之声广播组织开展“一程山水一程歌一蒙古族民歌巡礼”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历时半年,深入我国蒙古族聚居的多个省区采访,向蒙古国听众讲述民歌背后的精彩故事,传递民歌优美动人的旋律,为中蒙两国文艺交流搭建平台。
与此同时,内蒙古台与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于2014年分别在乌兰巴托和呼和浩特联合举办“中蒙歌会”,唱出了中蒙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受到中蒙两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习近平主席2014年8月21至22日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草原之声广播组织开展的媒体活动,为中蒙两国人民民心相通铺路架桥,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推出本土化节目,贴近当地受众心理
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媒体接收习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对蒙古国的有效传播,就必须推出对象听众生活的本土化节目,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草原之声广播自2015年1月1日起,在蒙古國首都乌兰巴托正式推出本土化节目《友谊七彩桥》,由草原之声广播派驻蒙古国FM107.5广播的采编播人员完成嘉宾的联络、邀请与沟通工作,由蒙古国FM107.5广播主持人负责完成采访、后期编辑及播出工作,实现了节目的本土采访、本土制作、本土播出以及本土互动等。《友谊七彩桥》自播出以来,连续四年开展《内蒙古人在乌兰巴托》系列采访报道,依照蒙古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收听习惯,讲述内蒙古人在乌兰巴托不懈奋斗、追求梦想、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讲述中蒙两国民众友好往来的故事,加深了蒙古国民众对内蒙古及中国的了解。
除此之外,为增进中蒙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认识,制作符合当地人民喜欢的节目,草原之声广播还在乌兰巴托成立了“草原之声听众俱乐部”。该俱乐部听众大多是学生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他们了解收听草原之声广播的感受和意见,并反馈给草原之声广播。听众俱乐部的成立,不仅增进了中蒙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还提升了草原之声广播在蒙古国的知名度,吸引到更多听众。
“草原之声听众俱乐部”的听众大多是学生和教师,不足以代表全部听众的收听行为和意见,有必要收集大多数人的收听意见。为此,草原之声广播每年都在乌兰巴托举办听友见面会。到目前为止,与蒙古国毕力格萨那有限责任公司FM107.5广播在乌兰巴托成功举办了两次听众见面会,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蒙古国记者协会、蒙古国通讯管理委员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古国工作室、蒙古国内蒙古商会等中蒙两国媒体、商务等领域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听众代表参加听众见面会,共同探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下,中蒙两国媒体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节目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五、开展中蒙媒体联合采访,展示内蒙古变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地采访,才能感知真实的存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的变化,折射出新中国的发展。向蒙古国人民展示内蒙古,就是展示中国形象。
2017年6月,草原之声广播策划组织了“走进内蒙古·感知七十年”中蒙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让内蒙古再次进入千千万万蒙古国人的视野,提升了内蒙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次活动,邀请蒙古国家通讯社、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蒙古国TV5电视台、蒙古国新频率FM107.5广播电台、乌兰巴托电视台、蒙古国《日报》、蒙古国《今日报》、蒙古国barilga.mn、蒙古国fact.mn网等9家媒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等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5家媒体22名记者组成联合采访组,先后采访了二连浩特公路海关、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基地、元上都遗址、西乌旗幼儿园、锡林郭勒大庄园肉业有限公司等20多个点。通过普通牧民的讲述,反映大变化、呈现大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了内蒙古70年发展变迁故事,展现了中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时代美景。
六、加强人员交流,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如果说人是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那么采编播人员就是新闻生产中的关键要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实现对蒙古国的有效传播,提高新闻采编播人员的能力成为重中之重。草原之声广播通过请进蒙古国专家、组织人员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采编播人员的外宣工作水平,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外宣人才。
2016年10月至今,草原之声广播先后聘请在蒙古国新闻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草原之声广播工作,为采编播人员进行业务指导。他们作为草原之声广播专家,不仅指导采编播业务,还亲自参与节目采制和播出工作,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向蒙古国听众讲述内蒙古故事,受到了蒙古国听众的欢迎。
为培养一批深入了解蒙古国的国际传播人才,2014年至今,草原之声广播根据与蒙古国毕力格萨那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议,每年派四批采编播人员到毕力格萨那有限责任公司所属FM107.5广播交流学习,让他们负责监听草原之声广播节目在蒙古国的落地播出情况、协调播出中的具体事宜、采制本土化节目《友谊七彩桥》等工作,提高了采编播人员的喀尔喀蒙古语和基里尔文水平。另外,还先后派出九名采编播人员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语部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采编播人员的讲故事能力和业务水平。
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影响力
草原之声广播拥有庞大的听众群,是向蒙古国讲述中国“一带一路”故事的重要媒体平台。据蒙古国新闻研究院在乌兰巴托街头、商场等公共场所对50个人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50人中30人收听广播,收听广播的人占到60%,收听广播的30人中关注并收听草原之声广播的有27人,占到90%。草原之声广播已成为内蒙古台重要的外宣平台。目前日播出8个小时的广播内容仍有待加强,广播影响力也有限。因此,要做强做大草原之声广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不仅要加强传播设施建设,还要强化采编播人员讲故事的能力。
(一)加强覆盖,延长播出时间
边境口岸是对周边国家开展外宣的前沿阵地,意义重大,要把草原之声广播覆盖到边境口岸地区,要与蒙古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局合作,在乌兰巴托租用整频率,覆盖整个乌兰巴托,同时谋划覆盖蒙古国21个省会城市。
(二)成立工作室,建立实体沟通平台
建立乌兰巴托工作室,为草原之声广播采编播人员提供提高业务能力的平台。将草原之声广播采编播人员轮流派到工作室工作,使他们熟练掌握喀尔喀蒙古语和基里尔文,加深他们对蒙古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成为“蒙古国通”,使草原之声广播的节目更加贴近蒙古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及收听习惯。
(三)推动媒体融合,提升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广播受众的整体情况看,网络新媒体已经以迅猛的态势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威胁,传统广播的受众群体日渐压缩。特别是青年受众群体中接触广播的人逐渐减少,使用新媒体的增多。广播必须加快与移动新媒体融合,以互联网思维做广播节目,使节目内容和形态符合媒体融合要求。内蒙古电台近年来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立了蒙古语网。蒙古语广播和草原之声广播也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态,都离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应尽快建立基里尔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为草原之声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平台。
2016年3月1日,草原之声广播正式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媒体融合报道,增强了外宣效果,扩大了草原之声广播的知名度。从草原之声微信公众号一年的运行情况看,单篇阅读量最高达到6万多,在蒙古语受众中达到这么高的阅读量实属不易。现在,草原之声广播的记者做音频报道已得心应手,但做图片报道,特别是做视频报道的能力则不足。所以一定要树立全媒体理念,在做好广播节目的同时,大胆尝试新媒体报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弥补广播报道的短板。
(四)提高国际表达能力,贴近受众实际
目前,草原之声广播无论是节目形态还是节目内容都与蒙古国听众的收听需求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进行节目改版和包装。
节目形态方面,草原之声广播现在制作播出的《美丽中国》《文化风景线》《索伦嘎》《民间艺苑》《天籁之音》《空中门诊》等直播节目时长都在50至60分钟,节目显得冗长、单调,不仅做起来难,听起来也乏味。所以,要对这些直播节目进行改版,做成20到30分钟的节目为宜,并邀请蒙古国知名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和歌手,创作草原之声广播形象宣传歌曲,使整个广播频率形象更加鲜明、风格更加独特。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传播软实力
以讲故事引领国际传播,是外宣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能不能讲出蒙古国听众“喜闻乐听”的精彩故事,是草原之声广播亟需加强和改进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传统蒙古文,但蒙古国官方语言文字是基里尔文,并且两国的蒙古语名词术语、语言表达,特别是思维方式差别很大。因此,需要加强采编播人员专业培训学习,使草原之声广播每位采编播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喀尔喀语和基里尔文,了解蒙古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蒙古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内蒙古篇章的行家里手。
总之,内蒙古台草原之声广播在乌兰巴托播出以来,影响日益扩大,作为中国重要的外宣窗口,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但草原之声广播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做强做大草原之声广播,加强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仍然任重道远。但有了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力支持,展望未来,草原之声必将成为对外宣传“一带一路”倡議,塑造中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形象不可缺少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