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虹晖
[摘要]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我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的基本状况、发展进程与存在困境进行梳理和分析,针对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长远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和思路,希望对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同行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 广播电视节目 发展 困境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灵活、覆盖面较广等特点,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传媒载体,是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是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的重要“喉舌”;同时,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对于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文娱生活、普及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办好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升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水平,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一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约1600万人。
截至2016年底,广西各级广电系统共开播民族语语种节目有6个,包括壮语(多支系)、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和毛南语。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以及全区30个市、县开设了90多档民族语言节目,边境十个县(区、市)和百色市、崇左市、防城港市三个地级市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各级广播、电视台的民族语言节目制作和播出量分别达到广播节目31个共5200小时,电视节目55个共4900多小时。
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所开办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不仅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边疆各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学习生活,为促进广西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广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较好的新疆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
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由于使用汉语没有民族语言频率频道外,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没有开办省(自治区)级广播电视壮语频率频道。2013年12月,广西靖西县开播了一个壮语广播频率。而在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吉林等省(自治区)都有多语种民族语言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其中新疆电视台有6个民族语言电视频道。
2.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源匮乏,普及面不够广泛
在广西世居的11个少数民族中,基本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比如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等。而广西各级广电系统开播的民族语言节目仅6个语种,在这其中,作为广西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的广电节目播出的数量也不多,且时长短,形式也比较单一,都是以新闻类节目为主的内容。此外,壮语语支过多,南北差异大。比如:2017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壮语广播戏剧《母爱》播出后,只在靖西、德保、那坡、马山等南部壮语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3.业内对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缺乏理性认识
在当代传播视野下,一些地方片面地认为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没人听、没人看,对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热情不高,对群众的需要、呼声和要求,以及收听收看状况估计不足;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忽视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办好民族语言电视节目就足够了。
4.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缺乏精品节目
民族语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以译制为主,具有深度和较强感染力的原汁原味的精品节目偏少,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节目不多,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收听收看的热情。
5.专业的采编播人员匮乏
目前,民族语言广播电视采编播人员素质满足不了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民族语言播音员,尤其是高水平壮语播音员已经青黄不接,掌握一两种少数民族语言,能够独立编译、采制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
三、办好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认识
广播具有成本不高、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电视具有视听同步、生动直观、辐射面宽等传播优势,广电传播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媒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宣传地位,应给予高度重视,把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摆在突出的位置,保障建设资金到位。广西地处边疆,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是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工具,发挥着宣传国家民族政策、宣传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增强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热情,充分认识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全力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
2.增量提质,打造优势节目品牌
开办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可以营造壮语语境和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壮族群众通过通俗易懂的本民族语言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获得更多现代资讯,享受到更多公共文化產品服务和全新的收听收视体验。突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挖掘节目资源,依靠本土化和贴近性来打好“民族牌”。密切追踪农牧、旅游、水利、矿业、林业、科教等各行各业发展状况,关注各族群众生产与生活,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在众多节目选择时的“不可替代性”,既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良好舆论氛围与信息平台,也可以此拓宽节目开发空间,广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提升节目艺术品质,打造节目品牌。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节目报道的侧重点,遵循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的少数民族受众需要的原则,坚持“三贴近”,重点突出节目内容的深度、广度,从内容到播出形式上进行创新,鼓励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采编播人员深入民族地区,推出具有较强影响力、感染力和宣传教育效果的新闻专题报道,樹立广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的新闻特色品牌,服务群众。
3.以少数民族庆典活动为载体,根据不同层次群众需求开办特色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
2017年壮族“三月三”歌节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台及各壮语地区市、县广电局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特别节目,开设专栏“三月三”,对各地会场共480多场节庆活动进行实时播报,广西电视台推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大直播,当天广西卫视的全国收视率排位上升至前五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全国百名DJ赶歌圩”“西南三省车友自驾行走近三月三”“寻找壮族三月三最美代言人”等活动,以及壮语新闻节目《壮语听天下》,壮语文艺节目《为你读诗》等。据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壮族三月三”给广西旅游人数和收入带来了双增长。
4.借助新媒体助推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互联网高度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始使用新媒体,尤其是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成长的一代,适应了互联网多媒体形态、互动、个性化服务等特性,对于传统广播电视的单一产品形态、单向传播方式、大众传播内容越来越感到乏味。因此,在当前新的传播生态下,媒体融合创新是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新的发展趋势。2017年壮族歌节“三月三”期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电视台都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了融媒体宣传。广西电视台歌会直播节目送达用户超过一亿,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开设论坛,推送广播线上线下节目活动,总阅读量达40.1万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广西壮语广播电视节目影响力。
5.树立经营意识,增加节目自我“造血”功能
树立经营意识是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长远发展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一个必然选择。寻找节目在经营上的突破口,一方面树立节目品牌经营意识,通过培养本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品牌节目、名牌主持人和名记者,扩大节目影响面,牢固树立本土民族节目和民族传媒人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使本土民族节目能够获得稳定的受众群,取得相应的传播效应和广告效应。另一方面,制作具有独特民风民情或优美地域风光的纪录片、电视剧、广播剧、民歌、戏剧等,通过制作节目和节目交换创收。同时,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提高节目质量,优化节目配置,吸引企业投资广告,不断创办更多能够服务本地群众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节目。
6.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语言采编播人才,不断适应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需要
培养人才、更新观念是关系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根本问题。从现阶段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适应性需要的角度考察,根据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具有的较强行业特殊性,一方面完善专业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对口人才的岗位设置,加强对壮语、苗语、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和引进,大力培养和引进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懂汉语言,且能编译、播音、制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与相应的物质奖励挂起钩来,创造一个有利人才竞争、成长的良好环境,为致力于提升广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专业人员队伍素质提供发展平台。
四、结语
总之,在当下的传播视野下,办好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要始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丰富的节目吸引人、打动人、激励人。转变观念,优化整合各项资源要素,注重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致力于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精品节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群众收听收看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为加快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