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
摘要:河马是非洲的大型食草动物。这种动物介绍到中国大约是在19世纪20—30年代。《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8)中的《河马像略说》是较早出现“河马”一词的汉语文献。“河马”其实不是汉语本族词,它来自日语。而日语的“河馬”(かば)译自荷兰语的nijlpaard。
关键词:河马,海马,日语借词,词源
中图分类号:Q95;N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1.015
Abstract: The hippopotamus is a large, mostly herbivorous mammal in subSaharan Africa. As a Japanese loanword, hema(hippopotamus)has been used since the 1830s to describe these mammals. The term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publications in 1838 when hema appeared in the text in 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the inaugural modernage Chinese language magazine).The Japanese word kaba(河馬,かば)comes from the Dutch nijlpaard.
Keywords:hema, haima, Japanese loanword, etymology
河马是一种两栖动物,属哺乳纲偶蹄目河马科,产于非洲。它是世界上仅次于大象和犀牛的第三大陆地动物。在古代欧洲,最早发现这种动物的是希腊人,他们在尼罗河的下游经常与这种动物相遇[1]。那么这种动物是什么时候介绍到中国的?据谢方研究,艾儒略《职方外纪》(1623)中的“落斯马”就是河马。该书卷之五《海族》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名落斯马,长四丈许,足短,居海底,罕出水面,皮甚堅,用力刺之,不可入。额有二角如钩,寐时则以角挂石,尽一日不醒[2]150 ①。
谢方说,这里的“落斯马:即河马(hippopotamus)”[2]152。其实,在上面这段话里,“落斯马”虽然有点像河马,但还是有许多描述对不上:1.河马属淡水物种,生活在江河湖泊,不是“居海底”;2.“额有二角”显然不对,因为河马没有角;3.睡时能“尽一日不醒”,也不是河马的特性;4.“落斯马”的读音与hippopotamus相去甚远。在笔者看来,“落斯马”应该是拉丁文rosmarus的音译。rosmarus源于斯堪的纳维亚语,指北极的海象。海象是海洋动物,所以“居海底”。“额有二角如钩”,应该是指海象嘴外的两支长长的上犬齿,可能是古人观测不够仔细,误以为是从额上长下来的两只角。至于“寐时则以角挂石,尽一日不醒”也不难理解,海象在礁石海滩上栖息,长牙自然会搁在石头上。海象在海中觅食,到了陆地主要是休息和睡觉,而且时间确实很长。另外,说它“足短”,是指海象的两只具有行走功能的鳍状肢。因此,《职方外纪》中的“落斯马”应该不是河马,而是海象。
但是,在差不多200年之后,在谢清高的《海录》(1820)中,出现了“海马”一词,这词指的可能就是河马了。在该书《吉德国》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海马出麻沙密纪,即鬈毛乌鬼国也,形似牛而脚短,居水中,偶上岸食草,或曝于沙墠。取之之法:用大木七八尺,方之,令上窄下宽,上轻下重,空其中,上有盖,为环钮,于内旁穿四孔。遇海马在沙墠,则三四人各挟标枪二,入木中,令人盖之,而放于上流。木随流而下,海马见之,必趋赴翻弄。觉其无物则置之,而复息于墠。此其木流至墠前,木中人急去其盖,各举枪标之。枪有倒钩,以绳系之,中则趋上岸,将绳缚于木而纵收之。俟其力稍乏,各加一标,死则宰而食之,其味甚美,牙以镶刀柄[3]。
“麻沙密纪”即葡萄牙语Moambique(莫桑比克)。莫桑比克位于非洲的东南部,是河马的栖息地之一。句中的“海马”就其描述的特征及捕猎方法来看,应该就是河马。而且还说“其味甚美,牙以镶刀柄”,因为河马的肉和脂肪可以吃,其牙齿可以用来做梳子、刀柄、念珠、印章等,据说质量仅次于象牙(当然,现在这已被国际公约禁止)。
《海录》中的这个“海马”曾经也被后人沿用,例如:
1866年张德彝《航海述奇》:“有海马长丈五者,平背无毛,高五尺,头长四尺,嘴宽三尺,皮极厚,不畏枪炮,性食草,潜伏水内,游于旱地。”[4]
1868年邝其照《字典集成》:“Hippopotamus,海马。”[5]
但是用来指hippopotamus的“海马”这个词,后来没有流传开来,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这种动物生活在淡水,用“海马”来指称不准确;二是因为它与一种浅海里的鱼(sea horse)重名。
那么,汉语中的“河马”这词什么时候出现的,它有怎样的渊源?
这要追溯到古希腊。希腊医生盖伦(Galen,129 —约200或216)最早将河马叫作iπποπóταμο [ππο(马)+ποταμó(河)]。大约在16世纪此词进入拉丁文,成为hippopotamus[hippo(马)+ potamus(河)] [6]。后来hippopotamus一词及其构词方式,被欧洲的一些语言借用,如英语的hippopotamus和river horse,德语的Fluβpferd,荷兰语的nijlpaard,法语的hippopotame,意大利语的ippopotamo,西班牙语的hipopótamo,葡萄牙语的hipopótamo。
一种观点认为,汉语中出现“河马”这词是受了英语hippopotamus或river horse的影响。岑麒祥在《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就说,汉语中的“河马”,源自英语hippopotamus[7]。《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在“河马”这一条的释义后面,配有英文river horse,虽然这并不表明词典编纂者一定认为汉语中的“河马”就是来自英语的river horse,但这种标注形式还是给出了两者之间语源上的一种可能性[8]。而且《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还提供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有关“河马”的一个书证。该杂志道光戊戌年(1838)五月这一期有一篇短文,题目是《河马像略说》,全文如下:endprint
河马高如兕,像似巨牛,肮脏也。嘴出白牙,长一二尺。河马公高七尺,长一丈七尺,周围一丈五尺。其首甚大,长三尺五寸,其脚短厚,其皮厚尤甚,然弹子不可刺之,虽常游水,然食禾苇、甘蔗、绿草等物。其力强,其性良。人不害他,他亦不害人也。然若怒之时,凶猛若獬豸。时人擒之用其皮,亦食其肉。又好相斗,不惮死,而以牙切刺身而亡也。亚非利驾南方及北方麦西国河内有之。农夫畏惧,防其一夜间败坏禾田,或噬或踏,故人欲猎杀之也[9]。
从这篇短文的标题看,这应该是一篇河马图像的配图文字,然而我们只见到文字,没有见到图像。不过,从文字看,这里的“河马”确实是指hippopotamus,因为在这段话中对这种动物特征和特性的描写与hippopotamus十分吻合。另外,文中所说的这种动物的分布范围,也符合当时的情况。虽然现在河马的栖息地已经大大缩小了,但是从历史上看,河马“亚非利驾南方及北方麦西国河内有之”这句话还是不错的,因为过去河马分布在两个地方:一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亚非利驾南方),一是埃及尼罗河流域(北方麦西国河内)。所以说,短文中的这个“河马”应该就是hippopotamus。
据黄时鉴考证,自道光丁酉年(1837)正月号起,《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由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1851)和英国传教士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1814—1834)编纂[10]。因此,从这样的背景来分析,“河马”这词似乎有可能是德语Fluβpferd或英语river horse、hippopotamus的仿译。然而,事实并不这样。因为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前就有“河馬”(かば)这词了。据《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二版,小学館,2000)记载,在1816年的一本日兰词典中就见有“河馬”(かば)。而日语中的“河馬”译自荷兰语的nijlpaard [nijl(河)+ paard(马)] ,此词后来在日本广为使用②。由于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我们就不能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河马”是德语Fluβpferd或英语river horse、hippopotamus的仿译。郭实腊或马儒翰用的这个“河马”应该是日语借词。
但是,这中间有一件事必须一提。马礼逊父子三人在《外国史略》中也使用过“河马”这词。在该书“亚非利加州”一节中,我们见到这样一段文字:
亦有黑面人在此立国,曰先纳③,居民尽蛮,产金及象、马……狮、虎、驼鸟、河马、药材、乌木、檀香、烟、米、糖、栗等[11]。
那么《外国史略》写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前还是之后?据邹振环考证,《外国史略》一书为老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和两个儿子马儒翰(John R. Morrison,1814—1843)和马理生(Martin C. Morrison,1826—1870)相继写作而成。邹振环说:“最有可能的是,《外国史略》的整体规划和主体结构部分已为具有丰厚中西学养的罗伯特·马礼逊——即老马礼逊所草拟。老马礼逊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马儒翰、马理生相继接续父亲撰写,增补了该书后面发生的历史事实,其中马儒翰承担了全书较多部分的撰写任务” [12],而且书中有迹象表明,至少在1847年此书还在写。因此,我们只能把《外国史略》的完稿时间定在1847年或者更晚。不过,《外国史略》没有刊刻,它只是以稿本的形式传播。后来这一稿本分别被《海国图志》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收录。
如果“河马”一词,在老马礼逊草拟的稿本中就已经有了,那么这个词的出现时间必定早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甚至早于它在日本的出现时间。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老马礼逊草拟的稿本,而只有1847年的稿本,即《海国图志》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收录的那个稿本。而这个稿本应该看作是父子三人共同的作品,因此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分清他们各自的内容。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只能将《外国史略》的完稿时间定在1847年或者更晚。因此《外國史略》在时间上只能排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后了,也就是说,《外国史略》中的“河马”,其出现时间只能晚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河马”,当然更晚于它在日本的出现时间。
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之后,“河马”这词开始见诸一些著作和刊物,例如:
1848年徐继畬《瀛环志略》卷八:“加不……在阿非利加极南地尽之处,东西齐平,东为印度海,西为大西洋海,南为大南海,长约二千里,广约一千里,城建达勒与良二山之麓,俗名大浪山。其地时序温和,卉木繁盛,牧场宽广,牛羊孳息,谷麦堪出粜,种葡萄酿酒极甘。迤北半系沙漠,每风起云合,黑气迷漫,产狮、象、虎、兕、鹿、麂、河马(河马有角④,可作刀柄),又产长颈鹿与驼鸟(长颈鹿颈长于身,驼鸟似斗鸡而高大,两足似橐驼,即《汉书》所云大马爵,波斯、印度、天方一带,皆有之,非独产此地也)。”[13]
1854年11月《遐迩贯珍》第十一号:“寻常皮厚者,如河马、封豕之类是也。”[14]
1856年理雅各译《智环启蒙塾课初步》第五十八课:“The flesh of monkeys is eaten by the American Indian ; that of the elephant , the lion , the rhinoceros , the tiger , and the hippopotamus by the Africans.亚麦利加土人食猕猴之肉 ; 阿非利加人食象、狮、犀、虎、河马等兽之肉。”[15]
这些著作和刊物,对于“河马”一词的传播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汉语中的“河马”可能最初出现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然后通过这本刊物的影响力加以传播,再经过同样具有影响力的《瀛环志略》《遐迩贯珍》等的推介,“河马”一词逐渐流行开来⑤。endprint
注释
① 这段话后来被许多人引用,如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卷十一)、张自烈的《正字通》(卷十)、南怀仁的《坤舆图说》(卷下)、方旭的《虫荟》(卷四)、王士祯的《居易录》(卷二十六)、陈元龙的《格致镜原》(卷九十三),等等。
② 大阪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向笔者提供了日语“河馬”的词源信息,谨此谢忱。
③ 先纳即Sennaar,在当时非洲东北部Nubia国的南部。
④ “角”应为长牙之误。
⑤ 晚清画家吴友如,画过一幅河马图,图中有一篇说明文字。吴友如在这篇说明文字中说:“河马,又名希薄薄对木。”(见《吴友如画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七册,1998年,31页) 这里的“希薄薄对木”显然是英语hippopotamus的音译。但是“希薄薄对木”这词很少有人使用。
参考文献
[1] ウィキペディア.カバ[DB/OL].(2016-10-18)[2017-02-12]. https://ja.wikipedia.org/wiki/カバ.
[2] 艾儒略.职方外纪[M].谢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海录[M].安京,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3.
[4] 张德彝.航海述奇[M].长沙:岳麓书社,1985: 509.
[5] 邝其照.字典集成: 1868[M].大阪:关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学会,2013:58.
[6] Onions C T.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442.
[7] 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7.
[8]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05.
[9] 愛汉者.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道光戊戌年五月[J]. 北京:中华书局,1997:370-371.
[10] 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导言[M].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北京:中华书局,1997:11.
[11] 马礼逊,等.外国史略[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第20册,第12帙.1985:21页阴面.
[12] 邹振环.《外国史略》及其作者问题新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5.
[13] 徐继畬.瀛环志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60.
[14] 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17.
[15] 智环启蒙塾课初步[M].理雅各,译.香港:英华书院,1856:15页阴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