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成为了许多课堂教学中的一项基本环节,新课程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交流等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走入了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小组讨论学习由浅入深一、导向明确,討论有价值,且次数不宜过多
通过小组讨论式学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教师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小组学习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学科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要让学生确实有问题可以讨论。在同一节数学课中,过难和过易的教学内容都不宜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那些具有中等难度,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是最适合小组讨论式学习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小组学习的次数在同一节数学课中也不宜过多,一般是2~3次,次数过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也不能突出重点。
二、面向全体的发言机会、讨论要有适度的时间和频率
进行课堂讨论不能只留于形式,追求讨论的次数和热烈的程度,而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一节课内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重点和难点的过程和依据,还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真正起到课堂讨论应有的突破重点、难点,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所以课堂讨论的次数不宜太多。对于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采取即问即答的形式,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讨论。
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和自主权,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切忌在给出学生问题后,还没讨论几句就迫不及待地让几名优秀学生讲解出正确的过程、结果,或一旦学生讲错了,立即插话,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考虑问题。这样就失去了讨论的作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对于一个确实值得讨论的问题,教师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讨论或学习,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系列讨论题或自学思考题。在布置小组讨论学习之前,让学生明确一步一步该怎么做。设计的讨论题或自学思考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讨论题的引导下,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在讨论汇报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发言面,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顾及中等偏下的学生,甚至对于些较难的问题,只要这部分学生举手,也尽量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意见,并及时鼓励,有回答不到位地方,可由优等生来补充,从而帮助中等偏下的学生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四、在解题的策略上开展讨论,有利于思路的开阔
解题策略的应用,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集中反映。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和方法,思维的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思考策略上展开讨论,自由争辩,让学生自主呈现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还可以为教师更好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如有一道应用题:"每3吨海水可以晒0.15吨盐,7.5吨海水可以晒盐多少吨?"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分析、思考后,学生列出的算式有:7.5÷(3÷0.15),0.15÷3×7.5,0.15×(7.5÷3),0.15÷(3÷7.5),7.5-(3-0.15)×(7.5÷3)。针对五种不同算式,组织学生讨论:“五种算式都对吗?每一种算式的解题思路分别是怎么样的”对于前三种算式,大多数学生是能理解的,而对于第四种算式,有不少学生会感到困惑,通过讨论,让学生理清了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后,就能理解这种算式的意义了。至于第五种算式,更多的学生似在云雾中,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有学生说“这道题用减法做不符合算理。”有学生据理力争说:“每3吨海水可以晒0.15吨盐,说明每3吨海水中的水分和杂质是(3-0.15)吨,7.5吨海水中的水分和杂质就是(3-0.15)×(7.5÷3)吨,剩下的就是晒成的盐”……学生的讨论到了这种程度,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如此开阔,正是教师所希望的,也正是教师所乐见的,更是高效课堂所需要的。
五、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干什么?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在展开讨论时,教师应该也应当是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师生也可以易位,让学生代表承担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换位到这个学生的小组中作为一个成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其他学生解决不了时,再由教师以大朋友的角色来解决。
总之,小组讨论的魅力和作用正越来越被更多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在合作、交流或争辩中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也学会了人与人交往;学会了自尊自爱,也学会了细心倾听;学会了有序表达,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唐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学周刊,2016,(20):119-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