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

2018-02-28 15:20刘黔敏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快乐学习情绪技能

刘黔敏

由于学前期没有明确的学业任务,孩子相对的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很多家长或多或少会让孩子去上各种类型的兴趣班,一方面给孩子一些熏陶,陶冶孩子的情趣;另一方面也试图让孩子多少学有所得。在家长的心里,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既学得快乐,又能够学得好。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抵触或者厌学的不良情绪,家长就有可能纠结于是关照孩子的情绪还是讓孩子继续学习,也会相应地产生一些困惑。现实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言辞:“童年嘛,就是让孩子愉快地玩耍。”“孩子还小,哪里需要学那么多东西,快乐最重要。”“他(她)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算了,反正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好像如果学习已经影响到孩子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那么就应该有所选择,甚至有所舍弃。那么,如何理解“快乐学习”呢?作为家长,在“快乐学习”的问题上,可以怎样帮助、引导孩子呢?

明确学习和快乐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快乐是学习中产生的情绪体验,不是学习

目的本身

既然是学习,也就意味着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确定的学习方法,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换言之,学习的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或者技能,快乐与否只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的触发带有随机性,也就是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发生。既然是随机的,也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孩子可能此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快乐的体验,但可能过了一会就产生了不快乐的体验。可能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更多体验到了快乐,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又不太快乐了。作为父母,一定不是为了让孩子快乐才让他(她)去学习。作为孩子,学习本身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快乐。明确了这点,对于孩子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可能更容易用平常心待之。

学习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情况,孩子在 此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正常的

孩子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从开始的不会到会,再到熟练,一定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本身就不可能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也自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尤其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而言,开始学某样东西几乎都是由于好奇或是看见别人学自己也想学,并不清楚如果真正进入到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所以当真正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可能会没有那么多时间玩耍了,原来一个动作的习得要不断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原来学了那么久可能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诸如此类的因素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不快乐的情绪体验,进而也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

用既“人性”又“理性”的方式应对孩子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问题

如此说来,作为家长是不是就不用在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了呢?也并非如此,从大脑的发育过程来看,负责对自身行为进行规划、调整和反思的区域是前额皮质,这个区域一般要到成年才能发育完全,而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很难用理性去辨知其意义。作为家长,就需要用一种既人性又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绪体验。由此,作为父母也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表现,谨防孩子因为不愉悦的情绪体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在现实中,我们可以针对孩子学习中产生的情绪,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与孩子共情,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 的情绪

我们知道,各类情绪的产生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行为的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当孩子在学习中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不快乐的情绪,作为家长容易走向两极,一极是以孩子的情绪表现作为判断学习是否要继续的标准,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当下学习对孩子发展的意义;另一极则是对孩子的情绪本身进行价值判断,站在成人的立场对其情绪进行评判。前者可能是不太理性的表现,而后者可能也不太妥当。当孩子产生情绪时,他(她)们希望得到的往往是家长对其情绪的理解与共情。尤其是家长如果想继续与孩子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更需要先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然后才是解决其学习上的问题。如果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孩子学习上的态度或者行为方式,忽视了对其情绪的关注和疏导,那么就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情感上的阻抗,关闭与父母沟通的渠道,问题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接纳了,理解了,才可能愿意进一步地敞开心扉,把情绪背后更多的信息传递出来,家长也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帮助到孩子。

观察解读孩子,帮助其厘清学习不快乐 的症结

当我们说孩子快乐或者不快乐时,其实是一种对其外在情绪表现的评价,其依据是孩子外显的行为。我们也知道,情绪的表达只是一种结果,看似同样的情绪背后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在学习某项技能的过程中有不快乐的情绪,需要做的是观察和解读孩子,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其不快乐情绪产生的症结所在:他(她)不快乐是对老师有了抵触的情绪,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效能感太低,抑或是对学习内容失去了兴趣……家长可以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的方式,才可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家长需要去应对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快乐这个现象本身,而是在这个不快乐背后隐藏的孩子发展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孩子是因为老师的问题产生了不快乐的情绪,作为家长一方面需要审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成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孩子理解教师行为,也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遇到困难而不快乐,显然让他(她)放弃就会快乐起来,可是这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却遗留下新的问题。因为当这个孩子下次再学什么时,有可能遇到同样的情况,难道又以放弃来应对吗?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快乐了,那就不应去逼着他(她)继续。可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天性一词本身并无必然具有正面的意蕴。如果说追求效能感、不断超越自我、好奇、探索等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不求上进、害怕困难、喜欢待在学习的舒适区、不愿吃苦等也可能隐藏在孩子的天性中,而这些更需要通过教育去消解、去改变。

助力孩子:推动孩子体会到学习中的“高阶快乐”

客观来看,快乐作为一种情绪表现,本身也具有不同的“质感”。孩子吃薯片、看动画片也很容易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建立在感官刺激的基础上,既不是孩子主动发出的行为产生的快乐,其间也并不需要他做出更多意志的努力就可达成。这种体验更多是一种“娱乐”后的愉悦感,对孩子的发展并无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而从学习来看,固然大多数孩子开始去学习某项技能是家长的选择,但家长在选择时往往也会考虑到孩子的天资和兴趣,也就是说孩子开始一般都还是喜欢学习自己所学的内容的,在学习中也比较容易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伴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要求的提高,孩子开始遇到一些困难,开始感受到一些挫败,开始体验到无能感,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产生种种不快乐的情绪体验。事实上,孩子刚刚开始学习产生的快乐只源于单纯的喜欢和由于比较能胜任任务而产生的愉悦感,这种快乐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在学习中,还有更高层次的快乐,这种快乐更“高阶”,即在学习中克服了困难,突破“高原期”,达到一个新的技能高度后所感受到的快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满足了这一层次需要的人往往会产生情绪上一种快乐的“巅峰体验”。这种巅峰体验显然不容易达到,只有克服了艰难、突破自身极限的人,才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情绪体验。

在孩子的学习中,如果从孩子的发展着眼,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在学习中习得的一些显性的知识或技能,更应该把学习过程视作一个锻炼孩子意志品质的方式,让其在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和学习的意义。如果在孩子学习的“瓶颈期”“厌烦期”“逃避期”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样一些阶段,他们在技能和习得上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感受到了坚持和改进方法带来的效能感后,自然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而此时的快乐品质已经与开始学习时有了质的不同,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也必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然在享受此种快乐之前,孩子更多可能体验到的是挫败、沮丧、难过、痛苦等不太愉悦的情绪,可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坚持和努力的过程,他们才会逐渐明白:每一次喷泉的喷涌都是地下泉水蓄积已久的爆发,每一条溪流的流淌都是巍峨群山封存已久的歌唱。endprint

猜你喜欢
快乐学习情绪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拼技能,享丰收
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快乐学习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