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锋
(山东单县朱集镇卫生院,山东菏泽 2743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外周血管病变类型,是静脉回流障碍性周围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普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静脉腔内血液因各种原因而异常凝结,有血凝块形成,对静脉的官腔有阻碍的作用,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影响血液循环功能,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疾病。该病可能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并发的肺栓塞,影响患者的劳动功能,若血栓脱落,严重者可引起各种致命性栓塞,是患者围手术期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探究在临床上如何应用有效的手段阻止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该院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表明,丹参注射液在预防普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基于提高该院在此方面的治疗质量,该文选取特定时间段2017年1月—2018年1月内于该院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经筛选后8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分组对照的形式对丹参注射液预防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以下为该次研究的具体内容。
选取于该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经过筛选后纳入研究,以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数为4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1岁,最小年龄为31岁,平均年龄为(48.9±1.6)岁。观察组的患者数为4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由18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2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为(49.1±1.4)岁。所有患者接受的为普外科的常规手术,且术后给予彻底止血,并无渗血出血出现。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围术期感染者、对该次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经过筛选不纳入此次研究。患者均在经过医护人员对该次研究的详细讲解后签署参与同意书。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碍对比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术前的3 d开始给予患者丹参注射液治疗,每日的使用剂量为20 mL,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手术结束后的12 h继续给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剂量为20 mL,持续4 d。
在手术前及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指标进行检测记录,并对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做仔细观察。
选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做该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软件,通过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指标差异检验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的临界值作为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的判定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相较无显著差异,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为具体数据。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比较(±s)
组别 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n=40)对照组(n=40)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12.7±0.6 12.6±0.6 12.4±0.7 12.3±0.8 27.5±3.7 27.4±3.8 27.8±3.8 29.1±3.6 3.43±0.31 3.31±0.32 3.46±0.31 3.87±0.34
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前者的数值结果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工作强度等越来越快,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意外事故出现的次数也不断增加,使得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数量增加。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在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后,术后较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的血流迟缓、静脉壁损伤及血液的高凝固状态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疾病因素,而吸烟、高龄及肥胖等则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自身内在因素[2]。因恶性肿瘤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恶性肿瘤对血管系统纤维蛋白沉积与降解之间的平衡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且肺癌、食管癌等病人多有凝血机制的异常,表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血小板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提示有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存在。此外,肿瘤组织本身能分泌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具有高血栓形成倾向。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疼痛、活动后疼痛加剧、下肢肿胀明显等临床症状,则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后,栓塞一旦出现脱落,会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术后的3 d至一周是此并发症发生的高峰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有较大的威胁[3]。因此,采用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做积极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中医的蓬勃发展,中医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和发病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深静脉血栓属“股肿”,多是由手术、创伤或各种疾病使患者久坐久卧等原因,造成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日久易瘀,使得瘀血阻于脉络,或由于素体湿热,平素饮食肥甘厚腻,浸淫人脉道脉道瘀滞而致脉道受阻所致,和“脉痹”“恶脉”等一些症状极为相似[4]。丹参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其主要活性成分丹参是传统的活血药物,药性平和,在活血通经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可去瘀生新,活血不伤正,在各种瘀血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进入人体后,可以有效改善血流,对血液黏度有所降低,减轻术后出现的临床凝血倾向和血流阻滞的程度,从而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的作用。另一方面丹参还可抗血小板局聚集,能够预防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微循环有较好的改善作用[5-6]。由该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接受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检测指标之间相较并无显著差异,且同一组别手术前后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丹参注射液不会对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产生影响。而接受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2.5%,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低于未接受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比可见丹参注射液的良好临床应用疗效。
综上所述,丹参注射液在预防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很大的价值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