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疼痛护理干预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

2018-02-28 02:19吕红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高龄下肢骨折

吕红梅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江苏宿迁 223800)

老年人是骨折的高危人群,骨脆性强,容易跌倒,下肢骨折是高龄患者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0.0%~30.0%[1]。疼痛是骨折的常见症状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骨外科患者而言,疼痛反映疗效,与切口愈合不良、术后认知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关系密切。临床上,对于骨外科术后疼痛的预防以用药为主,但是高龄患者的肝肾功能明显减退,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明显上升,加强管理非常必要。高龄下肢骨折疼痛有自身的特殊性,为进一步提升患者疼痛的管理质量,医院以2015年6月—2017年8月为研究时段,尝试制定落实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取得一定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骨外科收治的患者入组。纳入标准:(1)下肢骨折;(2)年龄≥65岁;(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其他部位的骨折;(2)三无患者;(3)合并其他可能导致疼痛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入选对象60例,每入选1例对象便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 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70.3±3.4)岁。疾病类型:胫腓骨骨折16例,踝关节骨折10例,其他4例。治疗方法:保守治疗19例、内固定术11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70.5±3.8)岁。疾病类型:胫腓骨骨折15例,踝关节骨折9例,其他6例。治疗方法:保守治疗18例、内固定术12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疼痛管理,内固定术后对象术后自控镇痛,其余对象术后用药,阶梯镇痛。术后动态的评估疼痛强度,使用药物控制急性疼痛。同时落实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术后康复护理等工作。

1.2.2 观察组 制定落实疼痛护理干预。

(1)小组合作,疼痛护理需求评估:每一位患者的疼痛护理不同,疼痛耐痛阈、疼痛发生特征、对药物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理小组需要深入的分析患者的疼痛护理需求。护士个人也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护士疼痛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如胫腓骨骨折,术后疼痛主要为切口疼痛、下肢肿胀疼痛,疼痛好发于术后3 d内,在卧床期间,容易因长期卧床导致压痛、神经痛,主要与代谢毒素累积有关。因此加强肿胀的控制、体位的管理,预防继发性损伤。

(2)疼痛护理干预:很多时候疼痛特别是急性疼痛的发生与护理不当有关,与患者自己挪动骨折肢体、触动伤口等。许多老年人对镇痛药物特别是阿片类药物比较抗拒,同时对长期卧床、自我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疼痛时,肢体动作剧烈,反而导致疼痛加剧,对阿片类药物使用比较抗拒,导致无法控制疼痛。主要预防对策:①积极预防肿胀,包括踝泵运动、按摩、淋巴引流按摩、中药外敷,以减轻四肢肿胀,从而减轻肿胀导致的疼痛。②重视体位的调节,避免长时间卧床,落实神经体位保护功能位,从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引起的疼痛。③加强用药的健康教育,提高用药的依从性。④合理的使用非药物镇痛,如耳穴贴压。⑤家属需要发挥支持作用,在住院期间,与患者聊天,鼓励患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看电视,发挥情绪转移作用。⑥重视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耐痛阈。高龄骨折患者普遍有较强的心理负担,担心今后的生活,担心家属不支持治疗,甚至担心家属会放弃自己,此外还有部分患者自己会放弃治疗,认为长期卧床会生不如死。需要重视健康教育,骨折不是绝症,也是可以康复的,绝大多数的对象自理能力能达到接近正常水平,越是不配合治疗,越是不容易康复,反而会给家属增加照料负担,只有自己积极配合治疗、康复,才能够更好地恢复,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属的负责。⑦积极传授情绪调控方法,如肌肉放松法、呼吸调整法、正念减压方法等,所有患者都至少掌握一种自我调节方法。⑧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的病房环境管理,温度 24℃~26℃,湿度60.0%~70.0%,不要随意的开窗,避免气温急骤变化。加强噪音控制,将声音响度控制在40分贝以下,空调也尽量调整到静音模式。⑨尽量让同性别、文化社会背景相近的患者在同一个病房内,鼓励进行交流,创造和谐、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⑩在进行创面操作、换药时,轻柔操作,双人配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日均疼痛VAS水平峰值、谷值,爆发性疼痛发生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以及WPS表格进行统计学处理,疼痛VAS水平、爆发性疼痛发生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发生情况以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日均疼痛VAS水平峰值、谷值,爆发性疼痛发生次数,镇痛药物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以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以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比(±s)

分组日均疼痛VAS水平峰值日均疼痛VAS水平谷值爆发性疼痛发生次数(次/人)镇痛药物使用时间(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3.6±1.1 4.3±1.1 2.465 0.017 1.3±0.4 2.1±0.8 4.899 0.000 11.4±2.5 25.3±7.7 9.404 0.000 4.4±1.1 6.6±2.1 5.083 0.000

2.2 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继发性损伤、肿胀、疼痛引起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高龄下肢骨折患者疼痛护理难度较大,主要原因为:(1)疼痛对患者康复影响较大,会影响睡眠质量,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那些有基础疾病的对象,还可能导致基础疾病急性发作,如导致血压上升、诱发心血管事件[2]。研究中,观察组疼痛引起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达到30.0%。(2)高龄患者骨折后对康复往往非常的悲观,耐痛阈显著下降,会增加疼痛相关应激水平,最终导致恶性循环。(3)高龄下肢骨折康复时间、卧床时间长,疼痛的持续时间长。(4)疼痛的自我管理水平较差,医学知识比较少,未能掌握非药物镇痛策略,对镇痛药物比较抗拒,担心成瘾,导致吗啡、阿片类镇痛药物未能得到充分的使用[3]。(5)继发性的损伤发生风险较高。研究中,对照组的继发性损伤发生率达到16.7%。

为此,医院尝试制定落实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疼痛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日均疼痛VAS水平峰值下降,提示疼痛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特别是镇痛药物得到充分的使用,无法耐受的疼痛及时用药干预缓解。日均疼痛VAS水平谷值显著下降,这与停止使用镇痛药物后疼痛预防、非药物干预质量提升有关。爆发性疼痛与不良的刺激、肿胀、继发性损伤、体动牵拉等因素有关,是疼痛预防的重点。研究中,观察组镇痛药物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提示疼痛预防效果明显提升,特别是肿胀的及早控制,可以减少对镇痛药物的需求[4]。不同老年人骨折的伤情、治疗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肿胀、体动是疼痛发生、持续的主要原因。对于老年下肢骨折疼痛的护理重点应放在肿胀的控制、骨折患肢的固定,这有助于减少爆发性的疼痛,提高舒适性。在停止使用镇痛药物后,家属的支持非常关键,有助于发挥情绪转移的作用,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也有助于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降低后期僵硬等并发症,也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符合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

高龄下肢骨折的疼痛护理不仅是技术性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问题。医院需要建立疼痛的管理模式,护士需要积极转变疼痛的护理理念,将护理重点从对症护理转移到疼痛的预防上。疼痛护理时不仅需要重视药物的合理使用,还需重视非药物镇痛。在疼痛评估上,考虑了到高龄患者主诉能力不足,部分甚至有认知障碍,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近年来有报道显示,采用虚拟显示技术干预创面操作,值得推荐,可以减轻患者创面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刺激痛,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尝试使用虚拟现实技术[5]。

综上所述,高龄下肢骨折患者疼痛护理干预可以提升疼痛控制的质量,降低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高龄下肢骨折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