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18-02-28 02:19蔡锦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预防性内科下肢

蔡锦

(宜宾大房医院,四川宜宾 644007)

内科患者无明显病因,发病机制较多,住院期间多种因素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影响患者的预后康复。因此,积极预防治疗内科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就有重要临床意义。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诱发因素较多,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缓慢,呈高凝状态,血液淤积于下肢静脉处,血栓形成后对下肢血流供应情况也会造成不良影响。血栓可位于下肢任何部位,急性静脉血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一旦血栓脱落易造成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均存在严重不良影响[1]。预防性护理干预是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提前制定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内科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该院特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入80例内科患者,纳入患者均在知情自愿下参与该研究。40例为一组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在30~72 岁,平均年龄(56.59±4.59)岁;观察组中男性 23例,女性17例,年龄区间在33~77岁,平均年龄(57.22±4.6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对比研究需求。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定期翻身、环境保护、用药护理、患肢按摩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包括静脉保护、气压治疗、患肢功能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措施,预防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1 静脉保护 相比于上肢穿刺,下肢穿刺出血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内科患者治疗时应多选择行上肢静脉滴注治疗,需长期静注者可留置静脉留置针,但避免静脉留置针时间过长,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情况发生;同时也需保证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减少患者因穿刺造成的痛苦。

1.2.2气压治疗 针对已经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应采取气压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在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耐受性调节气压值。此方法是利用大面积挤压按摩,可通过适当刺激下肢肌肉与血管,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血量与速度增加,进而预防改善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1.2.3 患肢功能训练 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活动,活动下肢相关关节,从下至上逐渐进行早期被动活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鼓励患者尽早开展主动运动训练,待恢复效果较佳时,可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4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时,也需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使患者掌握护理要点与预防方法,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2]。护理人员也需指导患者穿弹力袜、抬高患肢等预防与治疗方式,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警觉,使其可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质量,促进内科下肢静脉血栓的恢复质量,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对比两组的形成率。满意度评估方式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100%-不满意率[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以(±s)描述,计数资料用 χ2值检验,以[n(%)]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所示。

表1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与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估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流动出现异常性凝结所致,血流状态、血流速度改变、血管内皮光滑度改变均是常见的发病因素[4]。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时也会诱发死亡。随着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提升,内科下肢静脉血栓的治愈率也明显升高。但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情况。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下肢静脉血栓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的关键。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要求,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对预防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5]。

预防性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实施内科护理对患者的痊愈康复具有支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6]。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内科患者可通过开展静脉保护、患肢功能训练、气压治疗等方式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已经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者具有治疗作用,可促进患者下肢血栓恢复效果显著提升。开展健康指导可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了解预防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的配合度与依从性显著提高,提升护理质量[7]。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相比于常规护理,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使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效降低,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观察组住院时间(48.67±3.67)d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实施,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康复,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内科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内科护理中进一步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预防性内科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