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丁·何扎提,艾尔肯·苏里塔诺夫,张仁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地处中国新疆西北部,天山支脉博罗科努山北麓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地理坐标北纬 44°02′~ 45°23′之间,东经 79°53′~ 83°53′之间,东西长 315 km,面积 24 507 km2,边境线长380 km,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北、西、南三面环山,辖内有咸水的艾比湖、山地区的赛里木湖,属典型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1]。博州地区天然草地种类丰富、呈地带性分布特征,西南部山区草地较东北部山区草地总体而言干旱。草地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表现为随海拔升高逐次形成低平地草甸、荒漠、荒漠草原、干旱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等种类丰富的草地类型的植被,其草地类型和草地植物种类主要受到干旱荒漠性气候的主导。
博州地区经济发展以农牧业为基础,其中农林牧业占地面积为451.72万hm2,草地畜牧业养殖生产历史长久,目前拥有天然草地面积166.89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162.54 hm2,占天然草地面积的97.39%[1]。受到超载过牧、气候变化及工农业区用地扩张等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地退化现象时有发生,毒草已成为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指标性植物[2]。因而,调查研究清楚博州全区天然草地中毒草的类型、生长区域及对家畜的毒害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提出当地毒草的治理方案和防控建议,提升草地的生产经济价值,有助于促进博州畜牧业高速健康发展,加快少数名族脱贫致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并对维护社会团结和谐,平衡草地生态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访谈当地草原站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博州地区天然草地的总体概况,重点询问毒草种类、毒性特点、植物形态特征、区域分布、危害情况;走访畜牧兽医站,深入了解家畜中毒的情况、中毒家畜的种类、毒草类型、毒性大小、医治难易程度;探访牧民,了解其对毒草的了解情况、常用的规避毒草方法、毒草对家畜造成的经济损失、对生产的影响等;对个别典型的毒草、危害较大的地区进行实地踏查,获取详实的资料和数据。
受制于交通情况、地理环境,本研究未能对博州全地区全部的天然草地采取现场调查。未覆盖的县乡,采用从畜牧兽医局、草原监理等行政部门收集整理相关文字资料,查阅县志、当地畜牧业、草地统计发展报告、政府网站信息以及在专业文献数据库的检索等,多种渠道汇总所需信息。
博乐地区天然草地毒草分布面积约20.33万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12.51%,年平均牲畜毒草中毒数超过6 000余头(只)[5],主要毒害草有70种,分属15科,28属。影响博州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危害草种(表1)可分为两大类型,除龙牙草、蒺藜、五裂狼把草、水麦冬、意大利苍耳、刺苍耳、新疆针茅[3]外,其余为有毒草,又可分为强毒性草和弱毒性草两类,弱毒性草主要有中麻黄、大麻、藜、阿尔泰金莲花、高山唐松草、腺毛唐松草、箭头唐松草、瓣蕊唐松草、大花银莲花、钟萼白头翁、播娘蒿、苦豆子、驼蹄瓣、地锦、短筒獐牙菜、耆、喜盐鸢尾等。强毒性草主要有焮麻、异株荨麻、无叶假木贼、白喉乌头、拟黄花乌头、圆叶乌头、白屈菜、野罂粟、天仙子、曼陀罗、醉马草等[4]。
对博州地区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有骆驼蓬、乌头、无叶假木贼、针茅、马先蒿、醉马芨芨草、曼陀罗等。乌头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博州的林缘地带,生长区域较为集中,总面积约为0.67万hm2。无叶假木贼主要集中分布于平原荒漠草地上,面积约为6.67万hm2。大叶橐吾主要生长在南部及北部山区的草甸型草场,生长面积在2万hm2左右。
表1 博州地区主要天然草地毒害草科属种统计
续表
2.2.1 无叶假木贼
生于平原地区、低山干旱山坡、砺质山坡等,海拔330~1 900m,是温性荒漠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等地的伴生种。全株有毒,主要造成羊中毒,其中绵羊中毒相对普遍,特别是羊食其当年嫩枝中毒情况较大,大部分集中于6月至9月之间,冬季其枯枝因羊大量采食也会导致发病。一般情况下,本地羊对无叶假木贼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较少采食而避免发病,但外地羊或因饥饿而采食会造成中毒。绵羊联系采食半个小时左右,即会表现出中毒情况,主要症状为腹部胀满、腹痛、全身震颤、卧地不起、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知觉丧失,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6]。
2.2.2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
为骆驼蓬科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殊臭味。生于干旱草地、盐碱化地带。常见于温性荒漠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等草地。全草有毒,种子可做致幻剂,动物食后可中毒,中毒则表现为全身震颤,眼球突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终至窒息[7]。
2.2.3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为毛茛科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对畜牧业危害最严重的有白喉乌头 (Aconitum leucostomum Worosch.)、拟黄花乌头(Aconitum anthoroideum DC.)、林地乌头(Aconitum nemorum M.Pop)、圆叶乌头(Aconitum rotumdifolium Kar.et Kir),多生于山坡草地、灌丛中、云杉林下,海拔1 400~2 500m,常见于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草地。全株有毒,其中块根毒性相对较大,当其枯萎后有剧毒,种子和叶子毒性相对而言较弱。家畜采食后均会中毒发病,其中马中毒后流涎、呈吞咽状,呕吐,脉搏加快,瞳孔散大,呼吸不畅,运动中枢和感觉神经麻痹等;牛羊中毒后表现流涎、腹痛、腹泻、瘤胃臌气、肌肉震颤、呼吸困难、瞳孔散大、体温下降,最终因心脏麻痹和呼吸衰竭而死亡[8,9]。
2.2.4 苍耳属(Xanthium L.)
主要包括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和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 Moretti)一年生草本,粗壮。根纺锤状或分枝。茎直立,具糙伏毛,柔毛或近无毛,有时具刺,多分枝。生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沟旁、田边、草地、村旁等处,常见生长于干旱山坡或砂质荒地。繁殖能力很强,与其他草种争夺生存空间,刺果能减少羊毛产量;幼苗对猪有毒[10]。
2.2.5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Hance)Keng)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低山坡、干枯河床和河滩地区,常见于温性草原类草地。属于烈毒性常年毒草,全草有毒,毒性十分剧烈,家畜饥饿状态下吞食或与其他草料混合采食后均会中毒。其中马、骡和驴采食新鲜的醉马草重量大,达到其体重的百分之一时即会中毒,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后呈精神不振、口吐白沫、食欲大减、更有甚者废绝等中毒症状,情况严重的中毒马不能稳立,走路晃动,摇 摆 如 醉[11,12]。
2.2.6 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
是玄参科,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的统称。在博州地区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长根马先蒿(pedicularis dolichorrhiza Schrenk)和轮叶马先蒿(pedicularis verticillata L.)。生于山坡草地、高山草地,海拔在1 500~3 000 m,常见于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马先蒿在草场种群中主要为伴生种,因其根系发达繁殖性好,导致草场其他优良牧草营养不良而枯萎,严重影响草场 的 牧 业 生 产 能 力[13,14]。
有毒有害草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毒害草大量繁殖生长,耗费草场有限的营养和水分,阻碍了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导致草场经济产出水平和牧草营养品质下降,家畜不得已采而食之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给牧民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影响畜牧正常生产发展。二是毒害草大量蔓延生长,引发草种之间生存竞争加剧,导致原有优良牧场被毒害草种群落侵占,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亡,不利于原有草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优良牧草地破坏,生态发生逆向演替[15]。
有毒有害草的防控措施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生态防治。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并重,控制放牧强度,平衡草地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放牧造成牧草生长补偿能力不足,给毒害草滋生蔓延可乘之机。因而,以承载能力为限,科学合理安排放牧量,优化放牧方式,持续的保持好草场植物种群的多样性[16]。二是化学防除。使用化学药剂对毒草较集中的地方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的缺陷是对毒草不集中的地方无法处理,且化学药剂对其他草种和土壤都有一定的危害性。三是变毒为宝。应转变思维,树立“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思想,加大毒害草投资研究利用力度。采用科学技术,高效经济的把毒害草变成为医药、农药、饲料等的特色原料之一,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有利的一面[17]。
[1]邵路,刘兴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有害植物的种类与防除[J].新疆畜牧业,2007,(4):61-62.
[2]龚红花,阿力·木哈西,乌图那生.博州草地生物灾害与应急管理的研究[J].新疆畜牧业,2011,(9):61-63.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编.新疆草地资源及其利用[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
[4]孙健,李进,彭子模.新疆有毒植物资源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3):60-68.
[5]严杜建,周启武,路浩,等.新疆天然草地毒草灾害分布与防控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3):562-582.
[6]刘莉,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廖立新.无叶假木贼杀虫有效部位的研究[J].农药,2004,43(8):346-360.
[7]马安勤,钟国华,胡美英,等.骆驼蓬等植物提取物杀虫活性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38-40.
[8]郭选政,赵德云,李捷,等.新疆乌头属(Aconitum)毒草的分布危害及防除[J].新疆畜牧业,1998,(1):2-4.
[9]马丽,莎依热木古丽.阿勒泰地区草地毒草—乌头草的危害及防治[J].新疆畜牧业,2012,(3):60-61.
[10]冷巧珍.买依力山.天然草场常见的毒草和害草[J].新疆农业科学,1963.(10):397-398.
[11]李学森,任继周,冯克明.醉马芨芨草生态控制的研究[J].草业学报,1996,5(2):14-17.
[12]苏里唐汗.关于草地醉马芨芨草的危害及防除办法的探讨[J].新疆畜牧业,2010,(4):56.
[13]马全红,潘晓玲,陈鹏.新疆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分类初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6(4):70-77.
[14]王文香,桑格吉,李莉.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毒草马先蒿防治技术研究[J].草食家畜,2009,(2):49-50.
[15]王建锋.恶性杂草的危害现状及生物防治应用前景[J].中国草地,1994,(5):62-65.
[16]王志军.新疆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11):8-11.
[17]于振田.新疆草场主要毒草防治措施[J].新疆畜牧业,1994,(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