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融通学习 还生活本味
——品德与社会学科地理题材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02-28 05:17黄智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24期
关键词:品德题材教材

黄智明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其中的地理题材也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比重,从一至六年级都有涉及。教材大致包含地形地貌、民风民俗、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如此大的信息量,对教师而言,备课的难度可想而知。

一、地理题材教学之“难”

1.知识呈散点分布螺旋上升

据统计,一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中,涉及到地理题材的内容就有34课,而且教材分布非常零散。为何同一题材内容要编入不同的年级?为何不将相同的知识点安排在同一单元或同一册?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地理学科,学习地理知识不是重点,教材设计是同心圆,课程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的情感。

同样是地理题材,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眼界的打开,每个年级的学习范围逐步扩大,难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家庭→社区→家乡→祖国→世界。笔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教好地理题材所面临的挑战,需在摸清教材脉络与逻辑关系的同时,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

2.教材与学生体验存在距离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1]。为何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生活起点?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用心体会家乡》为例,文中的主人公辛蓉从地形特征、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文化风俗3个模块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川,以表达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和自豪。在没有做太多课前预习的情况下,笔者也试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效果却远达不到预期,多数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对家乡的地形气候、风俗人情、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认识几乎就是空白,交流的内容缺乏条理,层次粗浅,小组讨论也只能流于形式,枯燥且无味。

3.教师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

都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至少得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有多少,生活阅历是否丰富,对品德课程的推进层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调查显示,目前小学阶段有九成以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为兼职,即便是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少有“科班出身”,对于教材里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领域在授课前就需要做很多的课外学习,而真正愿意潜下心来钻研教材、能宏观把握教材的教师屈指可数。

4.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 难分主次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绕着边境走一圈》一文为例,有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1)打开课本第35页,找一找我们的邻国都有哪些?(2)结合课本34页写下邻国名称。(3)根据提供的“学习资源包”,了解邻国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4)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整堂课课堂的前半段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让学生识记地理知识,后面则变着方法抽查学生的识记情况。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记。机械乏味的教学模式逐步吞噬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上好地理题材之“道”

显然,处理教材中的地理题材不应只是强调知识的灌输与记忆,更应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地理题材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笔者尝试引入电子书包教学手段,以下介绍笔者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1.学习内容具象化

如何才能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尝试借助电子书包,通过丰富的媒体资源,营造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山山水水背后的情感。当学生能对教师或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设计的完全一致时,教师是否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2]笔者在执教《绕着边境走一圈》时,就利用电子书包创设了如图1、图2所示的教学情境。

图1 投票

图2 分组研讨

通过投票,后台很快统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日本、韩国。投票的结果让教师更准确地预设小组讨论的主方向,把握后续课程走向;随后推送的数字化资源包,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邻国的基本概况。国民的穿衣打扮、饮食文化、名胜古迹等知识以图片、音频、视频的格式呈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可知、可感、可学。

2.教学过程活动化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例如,在教学《认一认祖国政区》章节时,数字化的资源优势再次得以显现。传统课堂,单是政区地图的绘制和裁剪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今引入电子书包技术手段,教师不仅可以省下大量的制作教具时间,数字化地图的一聚一散,学生不受教具限制,动动手,动动脑,认识国家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再辅以《祖国行政区歌》,边做边记边唱,学生觉得了解祖国是那么有趣,也都能自主融入学习中。

3.德育渗透合理化

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的论述中,十分突出地强调了情感的作用:“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活,只能培养伪君子。”在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教师借助于Flash动画,创设出师生“畅游三峡”的场景,微课的呈现,配上小导游的讲解,再加上数字动画的动态演示,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江三峡工程的雄伟,数字化资源营造出的“身临其境”使得学生对这一伟大工程设计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更有学生直言,等长大后也要去当工程师。可见,道德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也可以是水到渠成的心灵滋润。

三、结语

虽说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地理题材教学不易,但如果执教者能潜下心梳理、钻研教材,重视利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生活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选取典型素材,找准信息化教育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切入点,相信校园的一草一木、家乡的风土人情、祖国的大好河山都能成为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猜你喜欢
品德题材教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品德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