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邑职教中心 袁凤英 陈冬梅
【主题要点】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一、二、三单元讲述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主要线索是国际关系的演变。这条线索贯穿教材始终,是本册教材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另外一条线索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史,主要涉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及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考查本部分知识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在复习时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挖掘。
【知识链接】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2.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3.参加国:27个国家。主宰国(三巨头):英(首相劳合·乔治)、法(总理克里孟梭)、美(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约。
(1)1919年6月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2)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其他战败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和约。
5.巴黎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6.对中国的影响、原因与启示:
(1)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7.作用:凡尔赛体系建立。
1919~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的继续
1.背景:美日在亚太地区(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
2.时间:1921~1922年。地点:美国华盛顿。
3.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九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主宰国:美、英、日。
5.结果:签署《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1922年)。
6.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7.影响: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影响。
(1)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影响:改变了欧洲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
1.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繁荣”一时。“繁荣”背后却孕育着危机。
2.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时间:1929~1933年。
4.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①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②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为此寻找出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三、应对大危机
(一)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目的:以消除经济危机。
3.“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措施:①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②整顿银行。③调整农业。④兴建公共工程。
5.成效与影响:①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邪恶的轴心国集团
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德国法西斯政权——纳粹政权的建立。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3.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战风云
一、走向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在捷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签订协定,将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这一事件史称慕尼黑阴谋。
2.二战爆发的原因。
①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大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③绥靖政策的影响。
3.二战的爆发。
(1)时间:1939年9月1日。
(2)标志: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4.德军的进攻:1940年春夏之交,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法国投降——不列颠之战——苏德战争。
5.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实现“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
(2)时间:1941年12月7日。
(3)概况:偷袭珍珠港,还对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进攻。
(4)结果:日本仅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春,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5)影响: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6.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威胁到各国利益和安全。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2)《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结成了经济、军事联盟,壮大了反法西斯力量,鼓舞了斗志,加速了胜利进程。
二、二战的转折、胜利
1.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
(2)会议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3.胜利:
(1)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3)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政治探索:十月革命
1.胜利标志: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2.建立政权: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农民书》——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革命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4.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5.十月革命的意义: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经济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原因:①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时间:1921年。
(4)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结果: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斯大林时期的探索——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1928~1937年,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②重点:重工业。③结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①时间:1936年。②标志:新宪法的颁布。
【重难点解析】
1.理解二战的战争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2.了解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不同点:①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②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3.知道美、德两国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1)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2)原因: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②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③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3)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试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06年11月,俄罗斯电视台第一次放映了改编自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经典之作《静静的顿河》的电视剧。该电视剧里包括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这些纷繁复杂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十月革命”的成果是
( )
A.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平定了国内反革命叛乱
2.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哪个条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 D.《九国公约》
3.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 )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4.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
( )
①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③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 ④获得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大量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6.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由法西斯控制政权 B.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C.对外推行侵略扩张 D.疯狂扩军备战
二、材料解析题
7.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巴黎和会 图二 华盛顿会议
(1)图一、图二所示两次会议分别在哪一年召开的?
(2)上述两次会议召开后对当时的国际格局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影响?
8.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货币金融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史学界对“新政”作用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持“功大于过论”者认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基本上是一种进步现象。首先,“新政”挽救了危机,使美国人民摆脱了危机的困苦局面;其次,在缺少足够的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的时代,罗斯福所做的努力确实是开创性的;再次,罗斯福“新政”开启了美国以后历届政府实施国家干预政策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之弊病的一剂良方,并在实质上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威;最后,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同日本、德国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的策略相比,“新政”无疑代表了一种进步、民主的解救危机方式。持“过大于功论”者认为“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事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有何特点?目的何在?
(3)你认同材料三中哪一观点?试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5月10日夜,德国柏林国家剧院门前,成千上万的图书被人们投入熊熊的烈火之中,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一旁狂叫:“一个革命者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在毁坏和重建中,他应该是同样伟大的。假如你们有权利把一大堆知识分子的垃圾扔到火堆里去的话,那么你们也有责任为真正的德国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材料二: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二战期间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见右图),表示德国的道歉。
(1)材料一中所谓“德国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这种“精神”在希特勒上台后有什么具体表现?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勃兰特的“惊世一跪”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1.B 2.D 3.D 4.C 5.A 6.A
二、7.(1)1919年;1921~1922年。
(2)①形成凡尔赛体系。②形成华盛顿体系。
8.(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或经济大危机)。
(2)国家干预经济。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略。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意思相近即可。
9.(1)实质:法西斯主义。(或纳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情绪、日耳曼民族优越论、反犹太人理论、侵略和扩张的理论、反人类理论、恐怖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等)
表现:在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加强思想控制和舆论控制,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加紧军事准备和军工生产;加紧扩军备战等。(回答其中1点即可)
(2)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二战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反映了德国人认识到迫害犹太人以及发动二战的错误性,反映了德国人对客观历史事实真相的尊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二战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反映了德国人对二战的理性反思;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二战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反映了联邦德国希望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谅解、发展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拓展联邦德国发展空间、促进欧洲联合的愿望;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二战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反映了二战以来人类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普遍心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