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丽丽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生产实践中从栽培技术到病虫害防治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玉米的栽培新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玉米常见的病害和虫害防治手段,为提升玉米栽培工作的质量和玉米的产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105
1 玉米栽培新技术
1.1 种植准备工作
在玉米的种植准备工作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新品种玉米的出现,因此只有将种植准备工作和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产量和玉米的质量。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气候环境的差距较大,很多地区气候环境较为独特,例如河南,处于我国的平原地区,位于温带,受气候带的影响,玉米品种的选种、播种的时间都必须要结合本地特点。玉米种子生长成植株最终结出玉米,在种子的前期处理工作中需要能够挑选出饱满的颗粒,保证种子纯净度并且开展晾晒,促进种子的出苗率和发芽速度提升。
1.2 栽培过程注意事项
需要适期播种,并且合理控制植株的密度,在玉米的种植距离控制上保证植株之间在35~40cm,这样能够给植株足够的生长所需水分、营养;在栽培过程中施肥需要通过化验土壤的方式来加强对于土壤的了解,施肥必须要立足在土壤的特点之上。无机肥的使用应当合理控制,保障土壤供肥能力,合理利用有机肥;在管理阶段需要注重在旱涝天气下合理平衡田地的含水量,苗期玉米耐旱怕涝,过了这一时期则需要大量水分,所以在旱涝不同的天气环境下,需要合理分配灌溉资源,关注天气的变化,做到及时有效应对;玉米出苗之后如果出现了缺苗或者是珑管的现象,需要及时补种;针对生长期间的杂草,定期开展处理,一般来说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除草方式为喷雾式施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除草效率和质量,还能降低对于玉米苗的影响。玉米生长期间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的是收获的产量以及质量。
1.3 收获要点
收获的时间必须要合力把控,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收获才能够提升产量。收获时观察玉米的植株以及果实状况,如果90%的玉米茎叶变黄,则是恰当的收获时机,对晚熟玉米开展较晚的收获;收获的方式,我国的农业发展目前欠缺的一点就是机械化的覆盖,在我国的农村大部分使用的仍然是人力,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低下,为了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必须要能够提升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机持有率和覆盖率,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提升。
2 玉米病虫害防治
2.1 常见虫害防治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常见虫害主要分为玉米蚜虫以及玉米螟2种。玉米蚜虫作为在玉米栽植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虫害,虫体为黑色,并且数量较多,虫体较小但是会聚集在一起危害植株,常见的玉米蚜虫虫害都表现为黑色的片状物。玉米蚜虫繁殖的速度较快并且危害面积较大,为了解决和避免蚜虫的危害,最好采用马拉硫磷乳等药物进行防治,瓢虫、小黑蛛等昆虫也是玉米蚜虫的常见天敌。
玉米螟是玉米虫害的主要威胁,玉米螟是一种外表褐色的飞虫,在我国的中部平原地区较为常见。玉米螟对于玉米的危害主要表现是附着在玉米植株的表面,并且钻进植株破坏玉米穗进而导致减产。应对玉米螟目前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取辛硫磷颗粒放置在玉米植株的中心,用量为2kg/667m2。
2.2 常见病害防治
常见的病害主要包含有黑粉病、小斑病以及纹枯病。黑粉病是由黑粉菌诱发的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粉锈宁拌种,降低感染的概率并且提升质量。针对这一常见的病害很多玉米品种都研制出了抗黑粉病的品种,在选种时可以选择这些品种。
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时期,这一病害的主要发生时期为每年的7、8月份,为了能够防治小斑病,主要的手法是选择抗病效果较好的郑单958等品种,或者利用輪茬种植的方式,注意田地的通风和排水,减少病害产生的几率。小斑病发生的季节性特点较为明显,在夏季针对玉米的种植必须要进行定期排查,在天气变化较多的前提之下,需要注重田地管理,保障玉米生长的环境。
纹枯病作为一种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危害,针对纹枯病开展防治需要先了解这一病害发生的后果。纹枯病对于玉米来说能够导致大批量的植株死亡,进而导致减产。治理的有效手段就是在初期就进行病菌的杀灭,多菌灵和井岗霉素等药物都对纹枯病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3 结论
在开展玉米种植栽培的工作时,无论从病虫害的防治还是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层面来看都通过新技术的使用而得到了更好的效果。在开展玉米栽培工作时,必须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科学性需求,利用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开展种植,使产量以及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青峰.论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