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瑞 董兴永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玉米的需求逐渐提高。玉米在生产和种植过程中采用很多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包括垄沟全覆盖种植方式。本文将以试验的方法探究垄沟全覆盖种植方式对于旱地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相关旱地玉米的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垄沟全覆盖;种植方式;旱地玉米;水分利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97
垄沟全覆盖种植包括垄覆地膜、沟覆地膜、生物降解膜与秸秆等方式。通过垄沟全覆盖种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玉米周围土壤的水温情况,有利于旱地玉米的快速成长,显著提高旱地玉米的产量与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挖掘旱作区的降水潜力,推动高产优质玉米吨粮田建设,对旱地玉米的生产和水分利用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1 试验条件与设计
1.1 试验地条件
本次试验选择了我国西北旱作区的农业试验站,该试验站在气候上有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热同季节、光照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特点,降雨量比较少,年降雨量160mm左右,每年有125~220d的无霜期,其中5—9月是农作物最主要的生育期。
1.2 试验设计及管理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用垄沟集雨系统代替原来的土壤表层情况,宽度达到65cm,高度达到20cm,然后把塑料地膜均匀地铺盖到垄上,把液体地膜、塑料地膜、生物降解膜、秸秆等分别铺到沟内,用pl、pp、pb和ps来表示,如果没有地膜覆盖则用ck表示。在垄的2端种植玉米并保持25cm的株距,面积设定为8.5m×4m。在播种玉米前,要提前1个月修筑沟垄,把基肥均匀撒入沟中,一定程度地翻动土壤,然后進行覆盖工作。
2 垄沟全覆盖种植法对于旱地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率产生的影响
2.1 玉米和土壤的测定
应对该试验区域内玉米的全部生长发育过程加以详细观察和认真记录,从具体播种时间开始计算,播种后的1个月当做记录起始时间,直到玉米收获工作完全结束,期间每隔1个月记录1次,并且选择试验区内的多株玉米,保证玉米的长势基本相同,并把相关的标记牌放在玉米植株上,按期测定玉米株高和叶面积,额外选取几株玉米,保证它们的长势大体一致。对试验区土壤水分进行测定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土钻取法,播种期间无需测定试验区的土壤水分,在玉米开始拔节后,在第45—50d测定其土壤水分,在第85—90d和105—110d进行测定,主要测定的土层范围是沟内0~200cm,设置的测试点应间隔20cm。
2.2 对于旱地玉米生长产生的影响
通过该项试验可以得出,在提升水分含量及土壤温度的过程中,在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使用这2种地膜时,不但使旱地玉米的株高得以增长,还使旱地玉米叶面积得以扩大。
2.3 对于旱地玉米水分利用率产生的影响
通过该项试验得出,地膜覆盖能够使玉米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升玉米产量,并且铺盖生物降解膜的效果最好。在旱地玉米应用垄沟全覆盖种植方法时,pp、pb、ps等处理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效蒸发现象,减少无效蒸发现象在旱地玉米土壤中发生的可能性,有效调节土壤水分和温度。与没有铺盖地膜的沟作比较,铺盖地膜的沟里生长的玉米百粒重和穗粒数更多,因此,旱地玉米在生长时,不但充分利用了土壤水分,而且有效提高了产量。垄沟全覆盖种植方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旱地玉米种植成本,还降低了玉米种植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危害,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稳定性。
3 结语
通过垄沟全覆盖种植方式的利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地膜的破坏度与旱地玉米田间作业的强度。我国应广泛推广垄沟全覆盖种植技术,推动旱作区农业的发展,缓解旱作区的粮食压力,从而提高旱地玉米的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促进旱作区农业的快速发展,维系农村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徐媛媛,王传美,李剑.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间价格溢出机制研究——基于三元VEC-BEKK-GARCH(1,1)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5):168-177.
[2]“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玉米及其加工副产物中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消减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通过验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