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莉 杨建伟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三大产粮农作物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所以搞好小麦产业对于稳定我国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豫南地区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安全生产。小麦全蚀病的危害性较大,并且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难以根除,本文对小麦全蚀病的影响因素、发生规律以及发病症状等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在防治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S43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48
1 小麦全蚀病主要症状
小麦全蚀病会对小麦的关键生长期造成影响,例如苗期、拔节期以及抽穗灌浆期等。小麦全蚀病在苗期的表现为:地表上部分无明显的变化,但是病重的小麦植株比正常的植株更矮,靠近地面的基部多黄叶,用水对小麦根部进行冲洗,可以看见地下的茎以及种子的根变为灰黑色。在拔节期的主要表现为病株返青较慢,黄叶比较多,分蘖与正常植株相比较少。拔节后期植株稀疏、矮化等症状更为明显。病株的叶面自下而上变为黄色,类似于缺水以及干旱所引发的症状。将病株拔出之后,可以看见种子的根以及次生根大部分变为黑色。全蚀病对小麦的根部造成的破坏很大,阻碍了营养成分以及水分的输送,这就导致了小麦上部养分不足,出现病枯早枯的外象。病株在田间非常容易分辨,一般呈点片状或者成簇分布。非常容易被拔起,根部变为黑色。如果麦块潮湿,则会在病株的叶鞘内侧以及茎基部表面和根部等区域发现黑褐色的菌丝层。如果位于较为干旱的区域,那么主要呈现的是白穗症状,黑脚的症状相对而言则没有那么明显。豫南地区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过渡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也非常丰富,四季分明。但是年降水分配不均,并且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量也较大。通过上文可以知道,小麦全蚀病在干旱地区以及较为潮湿的地区表现有所差异,这一点需要进行关注。
2 发病规律及因素
全蚀病的发病范围较广,不仅仅限于小麦,大麦、玉米以及禾本科杂草等也会感染该病症。小麦全蚀病属于土壤寄居菌。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以及种子中含有病残体等,是小麦侵染全蚀病的初源,其中病株残根中的菌丝是主要侵染源。如果将没有经过高温发酵沤制的小麦前茬残体直接还田,可能会造成小麦全蚀病在新一茬中大面积爆发,对农业种植造成非常大的危害。[1]小麦全蚀病从最初的小面积感染一直发展到成片死亡,所需的时间非常短,一般情况下只需要3~4a的时间。发作速度主要受到营养成分、土壤性质以及耕作措施个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
耕作措施主要体现在发病地块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还田,还有就是小麦玉米连作连种等,这些措施都会让土壤中的全蚀病菌源不断地进行累计。土壤中的病菌还会因为耕种翻土以及浇水等措施而向四周进行扩散,使全蚀病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加重,给农业种植不断造成伤害。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还与主要营养元素的缺乏有关,例如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在这3种主要元素中,比例的调节非常重要,特别是土壤中缺乏磷,会让全蚀病发病情况加重,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对全蚀病的发病情况造成影响。土壤偏碱性全蚀病的发病情况更加严重,土壤偏中性或者酸性,全蚀病的发病情况相对较低一些。[2]
土壤的潮湿程度也是全蚀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潮湿的土壤土质更加疏松,因此病害会发展得更加快。如果對于种植品种没有进行病害检查,那么一旦种植的是病菌感染的品种,会让全蚀病进行大面积的扩散。通过研究发现,根系发达以及分蘖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更加耐病。
3 综合防治技术
全蚀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土壤里残存的病根、病叶以及病茎等,因此不仅需要对小麦种子的检疫进行加强,还应该对种植区域的土壤采取相关的农业措施,运用化学方式对其进行综合防治。
为了更好地对小麦全蚀病进行防治,对于新发病的区域最好施行单打单收的种植方式,这部分区域收获的小麦,最好不用做下一季的种子。在进行收割的时候,尽量采用高茬收割的方式,然后将残留茬、糠等全部清理出种植区域进行烧毁,此举有利于初侵染源的隔断。[3]
轮作也是一项非常有利的种植方式,轮作的时候需要对轮作作物进行选择,一定要选择非寄主作物,例如白菜、萝卜等。肥料的施用也非常重要,腐熟的有机肥氮磷钾的含量较高,可以较好地增强小麦自身的抵抗力。化学防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化学防治包括土壤处理、药剂拌种以及沿垄灌根等。全蚀病发病较为严重的种植区域需要在播种期间加入药剂进行化学处理,药剂拌种有利于杀死种子中带有的病菌,以及抵抗土壤中的病菌。还需要对耐病的品种进行筛选,耐病品种的筛选可以增强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全蚀病的抵抗能力,对小麦的正常生产以及产量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承胤,代丽,甄文超.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部病害化感作用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5):298-301.
[2]花天崇.小麦全蚀病发病规律及其生态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1983(4):28-31.
[3]吴利民.小麦全蚀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措施[J].植物医生,20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