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磊
摘 要:近几年,柑橘黑点病在柑橘中的出现率较高,属于最为主要的柑橘病害之一,发病后严重影响着柑橘的外观与品质。本文从柑橘黑点病的发病入手,接着阐述了柑橘黑点病的防治措施,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避免柑橘黑点病的发病率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关键词:柑橘;黑点病;发病;防治手段
中图分类号:S436.6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46
柑橘黑点病,病原为Diaporthe citri,属于囊菌纲,柑橘黑点病的病原菌属于一种弱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生长不良、存在伤口的柑橘内。病菌分生出来的生孢子,在全年范围内均会发生,能够长期潜伏在患病组织内,在适合条件下就会出现侵染现象。
1 柑橘黑点病的发病
1.1 发病症状
柑橘黑点病的症状,主要是因为着落果面的病菌孢子浓度,在感染期、感染阶段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柑橘黑点病发病的差异性较大。当着落果面的孢子浓度较低且分散的情况下,果面呈现密集、稀疏的小点。浓度较高的且黑点聚集,造成大小不均等,部分果实的表皮少数细胞木栓化,伴随着开裂现象。
1.2 病害循环
病害的侵害源主要是果园内的枯枝、腐烂树枝,导致树皮内产生子囊、分生孢子。发病树梢枯死后,滞育在树梢内的病菌菌丝会转入到健康树枝内,并迅速繁殖,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大量的分生、子囊孢子。囊壳主要是在大的枯死、腐烂树枝上产生,在稍小的枯梢上会产生分生孢子。受感染的叶片、果实一般不会产生子实体,病菌的繁殖循环是树枝到树枝,叶片到果实在繁殖循环内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树梢到枯死阶段,其分生孢子对树枝的影响为1.5~4.0月。当年感染的树梢,要到第2年才会成为接种体种源。
1.3 病菌传播
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成熟后,遇水会迅速吸水膨胀,从分生孢子器内分泌出来,并形成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在雨水冲刷、飞溅传播到新叶、树梢、果实上,只要条件适宜,就会侵入到萌芽中。子囊孢子成熟后,需要借助自身的弹射力,从假囊壳内弹出,借助气流传播。
1.4 病菌潜伏期
病菌分生孢子侵染的最佳温度为24~28℃,在20℃也很容易感染,温度高于32℃能够有效抑制病菌分生孢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病菌的成功侵染从叶面到果面需要确保叶面湿度保持在4h内,随着潮濕时间的不断延长,病毒侵染率也在不断增加,甚至会超过24h。在温度为24~28℃时,病害的潜伏期为1个星期,最短为4d。温度低于、高于最佳侵染温度,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才可以成功侵染,因此,潜伏期也会随之增加。
2 柑橘黑点病的防治措施
2.1 减少柑橘枯枝产生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知,柑橘枯枝的产生属于侵染源,雨季为柑橘黑点病高发期,在柑橘果实的整个生长期间内,均会染病。前期感染发病较为严重,由于其雨季,加剧了病害控制难度。因此,需要减少枯枝的产生,全面降低病菌种源,定期修剪柑橘枯枝。还需要强化其栽培管理,改善树冠内的通风性、透光性,降低其湿度,控制枯枝数量,适时喷洒药剂,有效控制柑橘黑点病。
2.2 合理设置喷药时间
在座果后到7月下旬,属于柑橘黑点病的高发期,7—8月的黑点病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8—9月属于快速增长期,9月中旬病情呈增长缓慢趋势,在8月中旬后柑橘的黑点病增长速度较快。基于柑橘在田间的增长规律,在座果之后,需要定期采取喷药保护,每3周喷洒1次,最后一次喷药为9月上旬。整个生长期的总喷药时间、次数需要合理安排,依据果园内的实际情况、天气确定喷药次数。
2.3 科学选取药剂种类
鉴于柑橘黑点病病菌感染果实,针对其诱导性,需要采取药剂防治,抑制细菌的增长并促使其死亡。在药剂选择中,需要秉承保护性杀菌剂为主,美国通过试验采取的是铜制剂药剂。我国在近几年,普遍应用的为甲氧基丙烯酸酯、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2.4 合理选取柑橘品种
所有品种的柑橘,在栽培之后均会感病,在美国葡萄柚、柠檬的染病几率较高,在国内通过观察温州蜜柑、椪柑、胡柚撒种柑橘,温油蜜柑的发病期最高,病情最重。椪柑的发病时间最短,病情也相对较轻,胡柚居中。因此,在柑橘栽培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品种,从源头降低柑橘黑点病出现的几率,提升柑橘种植经济效益。
3 结语
柑橘黑点病属于影响柑橘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柑橘黑点病防治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防治,强化对柑橘树脂病病菌源头的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筛选、试验药剂,引进低毒的绿色农药,以此提升柑橘的安全性与质量,确保柑橘种植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两者间的均衡性。
参考文献
[1]巫国军,刘蕊,温清英,等.柑橘黑点病防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5):117,122.
[2]姜丽英,徐法三,黄振东,等.柑橘黑点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4):647-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