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宏
摘 要:在如今农产品市场中,富硒食用农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与好评,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本文分析了红薯的需肥特点,并从深耕整地、首次追肥、二次追肥等方面入手,针对富硒红薯生产施肥技术予以系统分析,为富硒红薯的生产栽植与施肥技术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富硒红薯;施肥技术;食用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44
随着近年来人们养生保健需求日益增长,由于硒元素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还具有防癌、抗癌功效,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中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 红薯需肥特点分析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保健食品[1]。
从红薯这种作物自身的生长习性角度入手,红薯隶属于喜钾作物。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在红薯的整体生长周期过程中,从肥料中吸收的K含量远远超过N。有数据记载,每生产1000kg鲜红薯,所需从土壤中汲取的氧化钾便占据5kg,速效氮及五氧化二磷则分别为3.5kg与1.8kg。
通过对红薯生长期的不同阶段的分析,作物对于N、P、K这3种元素的吸收能力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点。红薯对于N、P、K 3要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茎叶生长的盛期以及薯块膨大后期,在茎叶生长盛期吸收的N较多;P元素的吸收则在整个生长期中保持较为均衡的状态,但在红薯回秧期开始前,对于P元素的吸收呈现出略微的增加态势;从茎叶生长盛期到回秧期之间的时段内,对于钾的吸收则较多。
2 富硒红薯生产施肥的具体技术分析
富硒食用农产品中硒含量应控制在以下指标范围:水果10~15?g/kg;鲜蔬菜10~100?g/kg;粮食、油料100~300?g/kg;禽蛋250~500?g/kg。如今市场上为了提高红薯作物的质量、产量与价值,自2014年研究出红薯富硒技术并将其进一步推广,不仅提高了红薯中的硒含量,更提高了红薯的产量与产值,经加工后的农副产品创造出了更加丰厚的附加价值与经济效益。
2.1 深耕整地,及时施肥
从红薯的作物习性角度分析,红薯隶属于地下块根作物,生长环境应当保持土层较深、土壤疏松多孔、具有良好透气性等。当秋收季节来临,中稻收获后,即应当进行及时的翻土整地工作,将稻草进行充分合理利用,经粉碎后将其均匀撒于耕种土壤中,从而做好土壤的改良与治理工作,为红薯的栽种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在深耕起垄前,还应做好基肥处理,判断土壤自身的肥力特点,并与农作物目标产量有机结合,以施加有机肥为主,搭配N、P、K等肥料进行具体的配合使用。通常来说为实现红薯的高产栽培,应当以每667m2为单位,施加有机肥2500~3000kg、纯氮7~8kg、五氧化二磷5~8kg、硫酸钾型氧化钾18~20kg、锌肥与硼砂各1.5kg。
在深耕起垄工序中,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土地深耕,深度保持在0.3~0.35m左右;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整地工作,将杂草、碎石、树根等田间杂物进行清除、碎土耙平;再起梯形垄,梯形的上底宽度控制在0.15~0.2m,下底控制在0.55~0.6m,垄的高度为0.3~0.4m,垄距为0.6m。需要注意的是,应选取70%的有机肥充当底肥,余下有机肥以及无机肥则需在扶垄工序开始前,将其均匀的撒于土壤中,待翻耕工序执行后被翻耕到垄内,承担包心肥的功效。以鲜食红薯的生产为例,可在施肥的过程中加入搅拌均匀的80kg豆饼粉,将其均匀撒施在土壤中,等待起垄后这些肥料便会集中分布在垄中位置,能够促进红薯根系更好的吸收肥料。
2.2 首次追肥,着重覆土
经深耕起垄后,在9月中旬左右应当进行首次的追肥工作,肥料的具体组成应当包含20kg硫酸钾型三元素复合肥、10kg尿素以及3kg用于富硒红薯生长的专用调配肥料。选用穴施的方式能够达到理想的施肥效果,也可以选取追肥枪作为使用工具,将肥料均衡注入到指定区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首次追肥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覆土,避免肥效的流失,加强首次追肥的实效性。
2.3 二次追肥,合理补硒
在首次追肥完成后,待到10月初,红薯的块茎开始进入膨大期,红薯的生长速度得到加快,在此时段内应当及时进行二次追肥,确保红薯生长所需营养得到充分满足。每667m2应当施加2kg富硒红薯专用肥、6kg硫酸钾、5kg磷酸二氢钾、4kg尿素以及0.8kg硼砂等,还要在肥料中兑入100kg水,以保证肥料的效用能够最大限度发揮。此阶段仍可以利用追肥枪等追肥工具,将肥料足量、均匀的注入到施加部位,并完善覆土工作;还可以将喷雾器的喷头卸下,并将肥料填入,确保肥料混合溶液能够均匀渗透进垄上土壤裂缝中,再用脚踩实完成覆土工作。
3 结论
要想切实提高富硒红薯的产量与价值,不仅要在生产环节完善栽培管理,更要进一步优化施肥技术,确保肥料的科学配比、及时施肥、合理追肥补肥,提高富硒红薯产量,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拓宽肥料市场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子臣,李桂梅.富硒红薯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5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