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亚 刘正海
摘 要:白首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首乌制品备受市场青睐,致使原料供不应求。本文阐述首乌生产的现状和种植中存在的七大问题,提出了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特经作物;何首乌;生产现状;增产栽培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13
滨海县东临黄海,苏北灌溉总渠横穿境内,系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为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为湿润的季风地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充沛,雨热同季。常年年平均氣温14.1℃,降水量949.5mm,日照2236.3h。这种特有的土质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何首乌生长。 滨海县种植首乌历史悠久,品质好,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5%;故被首乌专家称为“全国唯一的白首乌集中产地”,并誉为“首乌之乡”。何首乌是滨海县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种经济作物,品种为白首乌,属于萝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首乌制品自从投放市场以来,一直供不应求,知名度不断提高,远销东南亚,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滨海县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单产一直较低,致使原料短缺,制约着滨海县首乌产业的发展。分析其低产的主要原因如下。
1.1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性退化
滨海县种植的何首乌,一直沿种不息,而至今还没有稳固的繁育基地,从没有专一提纯复壮过,种性退化相当严重,乌农习惯自留自用。农民在选用种根时,舍不得把粗壮饱满的、无病无虫的块根作为种根,而是选用细小瘦弱的块根作为种根,这样做既不能保持原有的优良种性,更难夺取全苗壮苗,严重影响何首乌产量的提高。
1.2 布局分散,连片面积少,规模效益差
水旱相包,插花现象比较普遍,据2010、2011两年调查,滨海县连片0.07km2以上的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7%。这些分散的布局不便于集中管理和技术辅导,新技术难以推广,应变措施难以落实,单产难以上升,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1.3 育苗技术不过硬,难夺全苗和壮苗
白首乌按传统的育苗方法,育苗技术落后,出苗迟,苗期长,从播种到出苗约需70d时间,而且在此期间往往因水分不足、墒情差、地温低、造成出苗不全不齐,很难夺取全苗、壮苗。
1.4 茬口选择不当,重茬比例高
白首乌对茬口选择比较严格,一般不宜在小麦茬上种植,而滨海县小麦茬种植的比例占到40%,大麦、油菜茬种植的比例占35%,空茬种植的比例占25%,且重茬面积占60%,因而严重影响首乌单产水平的提高。
1.5 农田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脆弱
滨海县大部分首乌田土壤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水利设施吃老本,内外三沟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在生长期间,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据滨海县15a的气象资料分析,春旱三年一遇,伏旱雨涝二年一遇,这种老化的水利设施和不利的气候条件对首乌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1.6 肥料投入不足,运筹不合理
何首乌是需肥量较大的块根作物,特别是对钾的需求量要求更多。从大面积生产看,滨海县首乌施肥水平较低,普遍存在投入不足,施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据2011、2012年2a统计调查,施纯氮只有12.8kg/667m2、纯磷为4.1 kg/667m2,钾肥很少,锌、硼等微肥基本没有。在施肥结构上往往只注重氮、磷肥施用,而忽视了钾肥和其他微肥的使用;在肥料运筹上只注重基肥、苗肥的施用,而忽视了发棵膨大肥的施用,造成前期茎叶疯长、后期脱力早衰。
1.7 病虫防治不力,虫害损失大
首乌田中最危险的害虫主要是中华萝摩叶甲,近几年来危害比较猖獗,部分田块危害相当严重,特别是长期重茬的田块,轻则减产20%以上,重则绝收。
2 增产途径
2.1 加强农田水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何首乌是最怕涝渍的作物,多年的实践证明,何首乌产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肥力的高低和首乌田水系的好坏。因此,要抓住冬春农闲季节,开沟筑圩建站,提高外三沟的水系标准,增强排灌能力,特别在首乌生长期间要高质量、高标准开挖田内一套沟,做到灌得进,排得出,保证内外三沟畅通,增强首乌田抗灾能力。还要增施有机肥料,提倡多种绿肥,改良土壤,提高首乌田有机质含量,增强后劲。
2.2 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发挥规模种植效益
统一布局、集中连片有利于首乌生产新技术的注入和培训指导,有利于统一安排灌溉排水和机耕;有利于掌握虫情动态,实行统防统治;有利于安排绿肥种植,建立粮、绿肥、首乌轮作制度,土地养用结合,减轻病虫草害;有利于节省田间水系建设用工,有利于增产增效。因此,在首乌生产中,要尽量调整布局,使种植集中连片,提高单产,增加乌农收入,发挥规模种植优势。
2.3 开展提纯复壮工作,稳固建立繁育基地
近2a来,专门将首乌提纯复壮工作作为提高首乌单产的大事来抓,建立了选种圃和原种圃、良种圃。其方法是利用上年度首乌有性繁殖产生的好种子,在选种圃中进行种植,通过不断去杂去劣后,选出具有原有优良种性的块根,利用块根无性繁殖特性,放到原种圃中种植,再在原种圃中选择健壮块根,放到良种圃中扩繁,供应大田生产,使首乌的优良种性延续保持下去。
2.4 科学选用茬口,合理轮作换茬,减少重茬比例
何首乌生长对茬口的选择要求特别严格,不同茬口条件下,首乌的产量差异较大。据试验,纯作白茬田产量最高,单产1496.9kg/667m2,与油菜、蚕豆间作次之,单产1420.6kg/667m2;与大麦间作,产量位居第3,单产927kg/667m2、与小麦间作产量最低,单产763kg/667m2。为提高首乌田综合效益,增加复种指数,白首乌生长应和油菜、蚕豆、大麦间作较好,特别是上年为稻茬田较好,不宜与小麦间作,切忌在低洼易涝易渍的田块种植。
2.5 改进育苗方式,推广薄膜育苗
通过薄膜育苗,可使苗期由过去的70~75d缩短为35~40d,而且出苗均匀,苗体墩实健壮。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薄膜的增温保湿效应,提高苗床种根夜间的最低温度值,缩小床内水循环范围,加速循环速度,使营养土水分均匀,出苗整齐。此法具有简便、低本、高效的优点,而且运用此法育苗简单、易于接受。具体做法是将切好的首乌种根,按4.5×6cm的株行距,集中播在苗床,浇足水分,覆土3cm左右,再覆盖普通薄膜(也可在覆膜前,内平铺一层地膜,待出芽后抽出),增温保湿催全苗,等发芽出苗后带水移栽到大田。
2.6 优化“密、肥、调”技术,提高首乌群体质量栽培水平
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白首乌种植的适宜密度应为7500~8000株/667m2(行距3cm,株距2.1~2.4cm),地力差可高达10000株/667m2。在肥料上可增加投入总量,还要实行配方平衡施肥,突出增施磷肥、钾肥,重点抓好底肥和发棵膨大肥的使用,要求施纯氮在15kg/667m2以上,纯磷5kg/667m2,纯钾8kg/667m2以上,可应用好维他灵,保证稳长稳发,控制上部蔓叶旺长,促进地下部块根膨大生长。
2.7 推广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减轻灾害损失
重点抓好中华萝摩叶甲的防治工作。该虫为杂食性,成虫、幼虫均能在首乌上为害,成虫啃食上部叶片,幼虫为害根部,蛀食块根,阻止根部膨大长粗。因此应把该虫作为重中之重,全面防治。在防治策略上,贯彻以農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抓关键,水旱轮作,冬翻春耕,破坏虫室,压低越冬虫基数,围歼成虫,狠治虫源田,把成虫消灭在迁飞扩散之前。要抓好田间杂草防除,坚持苗期勤松土,勤灭草,保证土松草净,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试验、示范使用除草地膜,既能控制苗期的杂草,也可以改善首乌根系的环境,促进根部膨大,提高产量,减少用工。还要条好高垅,清理三沟,做到棵棵爽水,雨住田干,防涝抗渍,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