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红 朱枚芳
摘 要:通过应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不同剂量防治白菜小菜蛾试验,结果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g/667m2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防效达到92%以上,速效性与持效性良好。施药方法为兑清水60kg/667m2喷雾。
关键词: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白菜;小菜蛾;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07
小菜蛾别名吊丝虫、小青虫、两头尖,属鳞翅目菜蛾科,主要为害甘蓝、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为害特点是初龄幼虫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3~4龄幼虫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由于小菜蛾发生世代重叠,易产生抗药性,较难掌握防治适期,已逐步发展成为蔬菜生产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1]。为了筛选出有效防治小菜蛾的安全低毒特效药剂,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白菜小菜蛾试验,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综合防治技术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择在兴宁市刁坊镇横江岭村,地块面积为0.11hm2。试验地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pH值6.7。前茬作物为菜心,常用杀虫剂为阿维菌素、氯氰菊酯等。试验作物为白菜,品种为上海白,于2017年9月15日播种,播种前施鸡粪300kg/667m2作基肥,白菜长势均匀、良好,生长期间追施复合肥。试验施药时白菜7~8片叶。试验药剂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和3.2%阿维菌素乳油(山东京博农化有限公司)。试验作物为白菜,品种为上海白,防治对象为小菜蛾。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 处理设计
试验设计5个处理:
处理1: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g/667m2;
处理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g/667m2;
处理3: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g/667m2;
处理4:3.2%阿维菌素乳油(常规药剂)50g/667m2;
处理5:空白对照(CK),喷清水。
1.2.2 试验方法
试验设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5m2。施药方法兑清水喷雾,用手摇式压缩喷雾器,药液量60kg/667m2。施药时期于小菜蛾低龄幼虫(1~3龄)发生高峰期施药1次。
1.2.3 调查与计算方法
施药前和施药后1d、3d和7d各调查1次,共调查4次即10月9日、10月10日、10月13日和10月16日。调查方法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调查10株白菜,每小区共调查50株白菜的活虫数。根据各小区施药前和施药后调查的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计算方法[2]:
1.2.4 其他及安全性观察
试验期间天气晴朗,无降雨;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供试作物产生药害现象。试验调查结果,药剂对小菜蛾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未发现对其他害虫有防治效果,也未发现药剂对其他有益生物产生很明显的影响,未发现供试验药剂对白菜产生药害现象。
2 结果与分析
数据整理及分析见表1~3。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为Excel2007软件,分析方法采用Duncan法进行方差分析[3]。防治效果是百分率数据呈二项分布,分布在30%~70%之外时常偏离常态分配(成不对称分配),先将百分率数据进行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后使数据接近正态分布,达到方差齐性的要求,然后进行方差分析,数据分析结束后再将反正弦转换值还原为百分率。
经Duncan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处理间F值=218.307>F0.01=6.992,处理间呈极显著差异。处理3与处理2、4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2、4与处理1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2与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3、处理2的防效分别为94.8%、92.4%,均达到理想防效,比处理4对照药剂的防效90.5%分别提高4.3%、1.9%。
3 小结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白菜小菜蛾用量为15g/667m2(处理3)、10g/667m2(处理2)时,防治效果分别为94.8%、92.4%,防治效果较好,与常规药剂3.2%阿维菌素乳油50g/667m2(处理4)的防治效果为90.5%相当,且速效性与持效性良好,对白菜安全,在生产上可大力推广使用。防治白菜小菜蛾建议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适宜用量为10~15g/667m2,兑清水60kg/667m2喷雾。
參考文献
[1]朱荣珍,陆致平.丁烯氟虫睛对甘蓝小菜蛾的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07(5):132.
[2]黄国洋.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M].北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6-48.
[3]区靖祥.田间试验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