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施芬
阅读教学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仅限于课内阅读,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而阶梯式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阶梯式阅读分为初级阶段、发展阶段、高级阶段三个阶段。笔者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对三个阶段的阅读重点和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开展语文课外阶梯式阅读,在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与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感知能力。兴趣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课外阅读就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在初级阶段,首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重点,需要立足课内阅读,积极拓展课外阅读。例如,在课内学习了《背影》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同一类型的其他作品《儿女》《悼亡妇》等;或者利用影视作品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生观看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影视剧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能培养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或者是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推荐作品和读物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培养阅读感知能力。阅读感知能力是有效阅读的起点,而感知能力是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上的直观感觉,体现的是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在阅读初级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为主,主要是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信息能够从整体上进行初步的选择、识别、判断,然后再细化到对字词句的读音、字形、语义、语法、语体等方面的理解。例如,对语义进行感知时,主要是对字词运用的恰当性、准确性等进行感知。比如在上完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荷叶·母亲》这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老舍另外的作品《我的母亲》。有学生对《我的母亲》中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这个词的语义感知是:这个词既表现了母亲不舍得女儿出嫁,但又不想耽误女儿终身大事这种矛盾的心理。
二、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阶梯式课外阅读的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重在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比较、综合,以逐渐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当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比如能准确理解作品中一些关键字词所隐藏的含义,能“破译”作品的价值“密码”,分析出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人文内涵。教师可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一是进行语言推敲。理解文章字词的运用,对于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文中字词进行推敲,引导他们找到关键句、关键字词以及文章的主题,让学生深入探究关键字词的运用方法、特点,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味意蕴,挖掘作品隐藏的深层含义。二是创设情境引发共鸣。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应通過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想象来引发对作品的情感共鸣,以有效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对“母爱”题材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时,可先创设朗读情境,比如对冰心的《荷叶·母亲》最后一段进行配乐朗读,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情感共鸣,从而为之后的拓展阅读奠定基础。三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受人生阅历所限,初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时比较肤浅,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内涵。
三、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
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时,就可以进入阅读高级阶段。在此阶段,应进一步进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即敢于对作者的观点、思想、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评论和质疑,并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和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与推理,得出自己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或产生新的观点。因此,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和创造性解读能力。对此,可运用对话式、补白式、自控式的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如果对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不了解,就很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与内涵,也不易产生个性化理解。而如果教师把当时鲁迅被通缉,被迫离开北京去厦门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就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总之,要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理解鉴赏能力和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得较大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