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娜 李晓琴
摘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中国扶贫工作开展的重点。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农业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由于农业发展中始终存在自主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使得扶贫工作中产生了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分配能力不足、扶贫资金利用不够等现象。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将精准扶贫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该自治州内特困村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从而探索出相适应的解决方案,为该州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深入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新思路,最终为国内其他地区开展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特色农业;发展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4-018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4.04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As a basic industry, agriculture is the foc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some progress had been mad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griculture. However,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other problem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had produced such phenomena as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sufficient market distribution capacity and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This study xiangxi tujia &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reci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utonomous prefecture TeKun Village withi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blems, so as to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solution, for the stat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tensify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the final precision agricul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for other are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he future road
農业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保证农民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部分区域贫困现状已有所改善,但是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等影响,农村地区经济仍需进一步提升[1]。事实上,原有的扶贫政策已无法满足贫困地区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领域能够发挥的作用更为有限,因而亟需结合农村贫困地区实际现状,打造扶贫工作发展新模式。根据扶贫工作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国以建设全面型小康社会为工作目标,通过转变原有的粗放、笼统式工作方式,提出精准扶贫新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采用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工作模式,进而打造出具有精准化特色的扶贫新思路,推动扶贫工作进一步开展[2]。
1 精准扶贫方式指导下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湘西自治州”)为研究对象。湘西自治州隶属中国湖南省西北部,面积15 461 km2。该自治州下设1市7县,人口总数为283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分别占总人口的41.5%和33.1%。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贫困人口达156万,占据该地区农村人口总数的84%,使得该地区不仅成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成为湖南省惟一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计划的区域。事实上,作为武陵片区扶贫工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湘西自治州扶贫工作也是整个武陵片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真实写照。2011年,该自治州以精准扶贫思路为引导,通过制定相适应的工作计划、梳理工作目标,进一步带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截至2017年,该自治州农村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 500元,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5%。预计到2020年,该自治州农村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12 000元,贫困发生率降低到4%,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将控制在10万人以内,且该地区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将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湘西自治州运用因地制宜发展模式,不断带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将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金融产业等资源有效链接,不断推进地区茶叶、柑橘等特色种植业以及黄牛等特色畜牧业的规范化发展。同时,该地区结合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积极打造土家族、苗族生态旅游村,进一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扩大扶贫范围。在此基础上,该地区政府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及使用力度,近两年来,投放专项资金共计7.28亿元,产业专项贷款4.70亿元,进一步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2 特色农业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
借助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湘西自治州发展出包括“公司+农户”等在内的组合,为当地扶贫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就该地区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仍存在大量的分散、小规模经营现象,这些有碍农业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特别是在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推广活动时,由于经营观念落后,使得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开发特色农业时,应考虑产业上下游发展情况,结合相关行业发展特点,使其与自身发展相协调,进而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3]。而就湘西自治州自身发展现状而言,其特色农业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纵向发展来看,湘西自治州在发展特色农业时存在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竞争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在打造品牌、开展品牌宣传、销售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湘西特色农产品多以自产自销的小规模经营为主,无法真正为农民创收带来较大影响。从横向发展来看,湘西自治州在发展特色农业时,相关产业未能对其形成有效支撑,如技术更新、管理标准化等多由农户或者政府承担等,造成特色产品生产高成本、低效率,进而对特色农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 特色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湘西特色农业其在生产环节中遇到的技术落后等问题也开始向生产前、生产后转变。目前,该地区耕地总面积为8.2万km2,但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64%。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存在着组织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由于农业生产时大量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使得耕地受到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湘西自治州耕地资源的可持续、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除了小麦等粮食作物外,其他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仍存在机械化水平低、大中型机械利用率低等现象,产成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因此就湘西地区发展现状而言,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实现脱贫仍具有一定的难度。
2.3 特色农业品牌化程度较低
特色农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不仅是农民实现生产、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市场供求平衡,保证资源、技术、环境三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4]。特色农业借助品牌化发展模式,可提升农民经济收益,有效推动农产品向高端特色品牌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化的实现将有助于减少农户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帮助消费者解决选择难题,进一步加强生产、销售环节的联系,带动品牌农业不断发展。但由于区域间缺少沟通,各县(市)单纯依靠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发展农业,未能发挥区域发展优势,过度贪大、贪全,无法形成规范化市场环境,使得湘西特色农业在实现品牌化过程中遇到严重阻碍。就产销环节来看,该地区存在重视生产环节、忽视产品销售流程等问题,使得特色农产品在销售时容易出现同类商品过多,压价现象严重等问题,最终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3 精准扶贫视角下特色农业发展策略
3.1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组织
应加大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将其与特色农业各产业链环节相结合,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就个体农户而言,其无论是生产规模、技术实力,还是抵御风险、参与市场营销的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借助专业性组织,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技术实力,同时还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户的采购、销售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户利益,增强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5]。在此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对农业市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构建出专为特色农业服务的信息平台,随时为农户更新农业市场各项信息;通过更好地运用投融资平台,为农户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利用地区产业集群优势,发挥其带动作用,进而扩大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以此提升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
3.2 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
打造农产品品牌有助于特色农业拓展市场,从而提升竞争实力。农产品通过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进而推动特色农业品牌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最终推动农业发展。湘西自治州应依托自身资源、区位优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中心,逐步构建带有明显地域色彩、蕴含丰富文化内容、具有优良产品品质、实力强大的现代农业体系[6]。以保靖黄金村为例,该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时,考虑到自身作为黄金茶原产地这一优势,对黄金茶进行深加工,打造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3.3 加大对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
完善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基础设施,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带动生产、销售环节的有效结合,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7]。湘西自治州应针对自身水利、电力、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物工程、先进加工技术等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湘西特色农业所具备的自然优势正不断弱化。以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为背景,湘西自治州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应吸纳先进农业技术,通过不断更新耕作、养殖等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3.4 建立精准的特色农业发展巩固机制
1)建立属地跟踪管养机制。采取属地管理方式,以“谁受益、谁管养”为原则,建立精准扶贫机制,以扶贫项目所属地为单位进行划分,将项目、时段、责任直接落实到乡、村、个人,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项目的后续提升工作应落实到乡镇,由乡镇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将其与绩效直接挂钩[8]。
2)建立扶贫部门跟踪扶持机制。较大型的农业发展项目应由所属地县级财政部门主管专项资金投入工作,并派专人负责后续跟踪管理事项。
3)建立技术部门跟踪指导机制。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项目所属地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通过招聘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技术人员,定期为项目提供技术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建立社会力量跟踪支持机制。应由项目归属地的县政府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力量,通过定期开展义务活动,为项目提供跟踪支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根据现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新型扶贫思路。通过精准扶贫,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现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能够结合各地实际特点,因地制宜,不断发挥地区农业优势,借助社会各方力量,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最终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 瑾.基于精准扶贫的河南省休闲农业特色旅游新思考[J].农业经济,2017(11):38-40.
[2] 万 君,张 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36-45.
[3] 陳 健,龚晓莺.“精准供给”视阈下精准扶贫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科学社会主义,2017(4):81-85.
[4] 王新春,王 君,方有福.甘肃金塔:农业产业助力精准扶贫[J].中国财政,2015(18):8.
[5] 郁大海.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09(9):33-36.
[6] 余欣荣.处理好六个关系以特色产业精准扶贫[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6):95.
[7] 郑瑞强.精准扶贫的政策内蕴、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3):1-5.
[8] 梁土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长白学刊,2016(5):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