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林 杨磊 刘新稳 张新龙 肖水平 杨绍群 威海霞 柯兴盛
摘要:以棉花赣棉杂109为材料,设置1穴1株、1穴2株、1穴3株3个栽培模式以及7个不同种植密度共9个处理试验,研究不同的栽培模式和栽培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穴2株、0.4 m×1.4 m的株行距、密度为35 700株/hm2的条件比较适合直播技术,产量也最高。
关键词:棉花;直播;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4-0051-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4.0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aking Ganmianza 109 as the material,3 cultivation modes of 1 plant,2 plants and 3 plants per hole and 7 different densities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on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cott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ondition of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35 700 plants/hm2 with 2 plants in 1 hole,row spacing of 0.4 m and line of 1.4 m,was more suitable for plate ground broadcast technology,and on this condition,the yield was the highest.
Key words: cotton; direct sowing; agronomic characters; yield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而现有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对于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如何增加粮棉油农作物的总产是中国农业生产科研的重点。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是关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越来越少,农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小,再加上丘陵山区机械化暂时难以实践的现状,目前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耕作观念,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实行轻简化栽培[1-3]。利用一播全苗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省工省时增效,从而达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确保粮棉油大丰收。
项目组针对试验地土壤所含元素比例以及土壤结构,参照棉花生育进程中所需的各元素量,研究种植高产、优质棉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在节约劳动力及成本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植棉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地少、劳动力少的植棉状况,为中国棉花产业的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4,5]。本试验将重点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移栽方式对直播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免耕棉田轻简棉花最佳栽培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田间试验安排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棉花种植机械化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属平原州地围区,地势平坦,0~20 cm土壤N、P2O5、K2O、有机质初始含量分别为1.07、60、251、14.5 g/kg;20~40 cm土壤N、P2O5、K2O、有机质初始含量分别为0.78、10、113、9.5 g/kg[6]。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赣棉杂109,由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育种室提供,为江西省审定品种,属于中早熟品种,采用直播方式进行播种,按照DB36/T 910-2016技术规程操作[7]。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设9个处理,密度以田间定植为准,2017年4月25日统一播种,试验具体安排如下。
1.3.2 定距播种 4 月25 日,利用项目组研制的精准直播打洞器点播棉花种子,处理B1~B3每穴4粒左右;处理B4~B6每穴5粒左右;处理B7~B9每穴3粒左右,播种后覆盖3 cm 左右厚的细土,出苗前3 d,于晴天傍晚,每公顷大田用10%多聚乙醛颗粒剂30 kg或其他同类药剂撒施防治蜗牛,出苗后按照试验设计进行定株[7,8]。
1.3.3 田间管理 播种时遇上干旱天气,播后及时抗旱浇水,出苗后至2 片真叶期间苗,4片真叶期定苗,喷施20%甲氰菊酯乳油+5%吡虫啉乳油1 500倍稀释液防治地老虎、蚜虫,并中耕除草。各小区肥料按计划安排在6月15日一次性埋肥,各小区肥料全部施用棉花专用配方肥,施用量1 200 kg/hm2。该肥料总养分含量高(N、P、K总含量≥51%),养分搭配合理、全面(含有棉花正常生长必需而土壤中尚缺乏的中微量元素),于畦面两行棉苗中央开沟条施。不打顶,针对鳞翅目类斜纹夜蛾、棉铃虫、红铃虫及半翅目和刺吸性害虫类等目标害虫进行防病治虫7次,期间打除草剂2次[9,10]。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个小区选取连续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植株20株定点观察记载,生长发育过程记载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农艺性状记载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小区产量采取分次收花,记产;室内考种,计算各小区铃重、衣分;测铃重的子棉样品轧花后,取样品皮棉25 g送农业部门和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其纤维长度、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等5项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与生育期
各处理中,棉花从出苗到吐絮需要108~115 d,不同播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该差异在棉花生长后期变得更加明显(表2)。这是因为在棉花生长前期,棉苗矮小,光照和雨水对不同密度处理的棉花生长影响不大,虽然集中施肥对缩短棉花各生育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到了后期,在相同的栽培措施管理下,随着棉花的生长,2株及3株棉花之间对光照的竞争性加强,在相同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性得以显示,在9个处理中,处理B1表现最早熟,全生育期为121 d,处理B9的全生育期较长,为126 d。
2.2 农艺性状比较
棉花农艺性状的组成是对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构成的主要指标,由表3可以看出,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赣棉杂109在直播的情况下株高为80.9~98.2 cm,其中处理B9的植株最高;单株结铃最多的是处理B8,由于1穴内株数不同,对单株的株高和结铃数都有影响,且是群体效应,单株结铃最多的处理B8产量不是最高。不同栽培模式对株高、果枝数和单株成铃都有影响,在同一个栽培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果枝层相应降低和减少,单株成铃数也相应减少,但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为今后在鄱阳湖棉区推广直播棉提供参考。
2.3 铃重和衣分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单铃重以B9和B8较好,都超过了5 g,其余处理为4.37~4.93 g,由于B8、B9、B7为1穴1株,且密度不高,单株的单铃重显得比其他处理高。各处理的衣分相差不大,为38.7%~39.8%,由于同一个品种的原因,在衣分上无明显差异。
2.4 子棉产量比较
由表4可知,各处理的实收子棉产量以B1处理的最高,为3 582.15 kg/hm2,比B9处理的产量高464.32 kg/hm2,其次是B2和B6的产量,为3 521.40和3 535.73 kg/hm2。说明密度高产量也较高。
2.5 纤维品质比较
从各处理的百铃花皮棉取样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市)进行品质检测,结果(表4)显示,赣棉杂109的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相对比较稳定,处于赣北棉区总体水平,但是近几年赣北棉区棉纤维品质总体呈现马克隆值偏大的趋势。各处理的纤维长度在29.41~30.29 mm,马克隆值在5.55~5.68,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影响较小。
3 小结与讨论
棉花要达到一播全苗,口墒是关键。一般在棉花播种前15 d左右灌口墒水,待分墒后,及时浅耕细耙,精细整地,做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底墒足、口墒饱,这样有利于棉花出苗[11]。
抛荒地须及时浅锄灭茬,催芽抢时板播,在下雨前抢播,增加播量,每公顷播子225 kg左右,浅播浅盖,一播全苗,待棉苗长至10 cm左右,即可定苗。防止大苗欺小苗,以密补迟。
试验数据表明,在1穴2株的处理中,通过3种密度设计,其余同样条件下,以B1处理的子棉产量最高,即在低密度下,产量有随着密度增大而升高的趨势;在1穴3株2种处理中,由于群体效应,产量相差不大;1穴1株4种处理中,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也增加,从产量和适应机械化程度来看,1穴2株、株行距为0.4 m×1.4 m的种植方式最合适。
参考文献:
[1] 徐海林,刘新稳,孙亮庆,等.江西省九江县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江西棉花,2011,33(增刊1):92-93.
[2] 杨 磊,陈 宜,夏绍南,等.新常态下江西省棉花生产的建议和对策[J].棉花科学,2015,37(6):3-9.
[3] 彭海兰,邹 勇,李明昊,等.长江流域棉花生产现状及其育种对策[J].中国棉花,2013,40(2):12-15.
[4] 牛玉萍,陈宗奎,杨林川,等.干旱区滴灌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性能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42(10):1506-1515.
[5]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01-468.
[6] 骆雪姣.棉花不同密度效应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7] DB36/T 910-2016,棉花板地精量播种种植技术规程[S].
[8] 曾庆涛,蔡晓莉,马丽娟,等.早熟陆地棉品种Z1112选育及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7,44(10):20-21.
[9] 邢 晋,张思平,赵新华,等.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棉花学报,2018,30(1):53-61.
[10] 再怒热·司马义.棉花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北京农业,2016(4):45-46.
[11] 娄善伟,赵 强,高云光,等.密度对棉花冠层小气候影响及其与棉花相关生理特征和纤维品质的关系[J].棉花学报,2010, 22(3):26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