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杰
自斯宾塞追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来,“分科课程”便是最主流的课程组织方式,我们日常所言的“语数外三大主科”就是“分科”课程体系下的话语。我以为,分科课程难以解决三个基本矛盾——而这三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凸显了学科“开放题”的存在价值。
一是“教”与“学”的矛盾。学生的“学”遵循的是学习心理的逻辑,如从直观到抽象、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从整体到局部,教师的“教”则更多遵循的是知识逻辑,即“教教材”,而教材更多是以知识逻辑编排的。知识逻辑不等于教材逻辑,教材逻辑不等于教学逻辑,教学逻辑不等于学习逻辑,这是常常发生的事。向学生学习经验开放的开放题,有可能弥补这一矛盾。如教材一般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之后,但在“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开放探究中,学生认为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分成三角形也是化繁为简(从4条边到3条边),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研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给学生开放的探究空间后,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能。
二是“学”与“用”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如购买车票这样简单的事,也需运用一整片知识,如阅读车次信息、考虑时间因素、规划路线、确定支付方式。但课本、练习册、试卷中的问题常常是针对一个知识点的练习,是一种“假运用”。而向现实生活开放,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是开放题的题中應有之义,如此,学科开放题就有了链接书本与生活、链接课堂与社会的功能,弥补了“学”和“用”的矛盾。这里,需特别警惕以封闭的思维做开放题的实践,即将开放题异化为操练课本知识、学科知识的另一种习题,并以“刷题”的方式使用开放题。我们要重视开放题的“本体性价值”,要注意发挥其弥补割裂以使知识回归其真实时空的功能。
三是“知”与“情”的矛盾。由于学科逻辑不等于学习逻辑,知识逻辑不等于生活逻辑,学生学习着灌装的知识,如同咀嚼坚硬的压缩饼干,有营养却不好吃,对学科也就容易产生疏远甚至厌恶的感情。开放题的开放,应该是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放,而能达到此效果的关键,恰恰在于开放题向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开放与链接,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正向的感情必然来源于正向的情绪体验,学生会学习,学习的东西能用于生活,无疑是改变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向课堂外的生活开放,向学生的经验开放,向学生学习的规律开放,才是开放题的旨趣。由此,改变课堂的封闭,改变教材的封闭,改变我们思维方式的封闭,才是我们的追求,其起点与归宿都是: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中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小学数学教师》特约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