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来花一朵,开出满园春
——诗词嵌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与实践

2018-02-27 08:24张志英
新课程(中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词文本课文

张志英

(浙江省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浙江 绍兴)

“诗词嵌入式”就是以诗词为资源和手段,有机地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尝试着运用诗词嵌入式拓展方法开展实践。现以五种方法的例子阐释其具体的应用。

一、比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丰富知识的重要方法。执教《夸父逐日》时,可以与之比较的诗歌,可以拓展的内容是柳宗元的《行路难》。

柳宗元《行路难》云:“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柳宗元集》第四册P1240)与《夸父逐日》原文比较,可以发现以下两点:一是填补想象的空白。夸父是如何追赶太阳的呢?课文没有说,而柳诗用了“跳踉北海超昆仑。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翻译:跳过了北海,越过了昆仑山。劈开云霄冲出苍茫,风驰电掣将星辰遗落身旁)这几句,予以着力的渲染,赋予夸父以昂扬的斗志和神奇的力量,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为学生散文化改写提供一种范例。二是比较结局的异同。虽然两者都说夸父死了,但对死的描述迥然不同:课文“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是夸父旺盛生命的折射,充盈着神话绮丽的光芒;而柳诗“狐鼠蜂蚁争噬吞”,诉说的是不可言说的悲凉——无论是多么伟大的英雄,都难逃尸体被狐鼠蜂蚁吞噬的下场,体现出诗人深刻的思考,折射出对命运无可把握的无奈心境。这告诉我们文章的改写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又要借助自己的妙笔,抒写自己的心声,投射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色。

通过诗词的嵌入,不仅让《夸父逐日》原本的特点更加突出,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校

古诗文在流传的过程中,存有大量的“异文”。“校,度也。”(《广雅》)衡量和比较这些不同版本的“异文”,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对阅读教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执教文天祥《过零丁洋》,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1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2絮,身世浮沉2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3,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4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1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2絮,身世飘摇2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3,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声名4照汗青。

1.比较(1)“干戈寥落”与“干戈落落”,你认为哪个用得好?

明确:“寥落”,意思是“少”。经过四年的抗争,保卫宋王朝的势力越来越孤单,一方面表现了文天祥对那些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形势的不利、处境的艰难,和下诗中的“零丁”照应。“落落”,意思是“多”,写出了四年来自己上任以来的军事斗争的生活,几乎不曾停歇,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顽强的抗争。这是源于“一经”,既入仕途,食人之禄,就要忠人之事,任重道远,不曾辜负,问心无愧。

2.比较(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与“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你认为哪个用得好?

明确:“抛”与“飘”相比,程度更深(山河如柳絮被狂风吹刮),而“飘”则强调“破碎”这一状况,重心在前面。“飘摇”强调生活经历无定止,似浮萍遭急雨摧打。“浮沉”则强调处境不堪,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3.比较(3)地名入诗,“惶恐”与“皇恐”,你认为哪个用得好?

类似的诗句:苏轼《八月七日新入赣,过惶恐滩》“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蜀道有错喜欢铺,也是地名,苏轼年轻时进京参加科举经过此地。苏轼用错喜欢铺、惶恐滩地名,组成工巧的对仗,又语意双关,写自己四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

赏析此句:这一联出句忆昔日之挫折,对句叹眼前的孤苦,在词语形式上,巧妙地把地名的指代与心情的形容重叠在一起,工整而精妙,险峻而调和,堪称佳绝!(夏延章主编《文天祥诗文赏析集》P123)

4.比较(4)“留取丹心”与“留取声名”,你认为哪个用得好?

明确:“声名”是外在的,因何而得,也是很含糊的。“丹心”,指向明确,内涵清晰。

相关的诗句:《自叹》“三生遭际处,一死笑谈中。赢得千年在,丹心射碧空。”《言志》“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文天祥)

赏析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诗人对人生底蕴的把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诗人光辉品性和崇高人格的映射!它大气磅礴,千古传唱,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深深贯注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夏延章主编《文天祥诗文赏析集》P124)

这样,借助不同版本里的“异文”,通过四个问题的设计,透过文字,进行语言的揣摩,从背景、处境、心境、决心四个方面较好地梳理了全诗,领会了文天祥的身世遭逢与意志信念。

三、证

“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以诗证史”就是“以诗入史”,就是用“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广义的“以诗证史”可泛指以文学作品用作史料来研究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论、小说、寓言,甚至政论文章,都可包括在内。一部《元白诗笺证稿》即达到了“以诗证史”的高妙境界。诗词嵌入式拓展就是让诗去印证所教的课文。

执教《故乡》时,拓展的内容是:元结《贼退示官吏》诗。其云:“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所谓“井税有常期”,即鲁迅所说的“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现在则有“兵”(“数岁亲戎旃”),“匪”(“山夷又纷然”),“苛税”(“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于是成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正像闰土所叹息的那样:“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于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而在这之中,最可怕的不是“贼”,因为贼尚存怜悯之心(“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那些抱着所谓的“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黄历的官对百姓毫无仁义之心(“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苛政猛于虎也,令人无以为生。正如鲁迅《谈金圣叹》所引用的民谣那样:“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这样的几重压迫和剥削,像闰土这样的老实人自然只得绝望于人间,而寄心于神灵了。

以诗证文,让课文置身于一个历史的长河之中,在两个文本之间,构建一个新的“世界”。邹清说:“互文阅读是解读文本的一种策略,它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一些互文性文本,获得更多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从而使读者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审视和接纳文本,能够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互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四、解

乐燎原有“以诗解文”一说。诗词嵌入式的“解”,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教学功能”。

执教《致女儿的信》时,我内心很纠结。对初三的学生来说,爱情是一个渴望了解而又难于启齿的话题。而它又是一个敏感的内容,倘讨论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影响上课的效果,也糟蹋了爱情这神圣的字眼,留给学生不好的影响。为此,我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引入诗句或歌词来阐释爱情的真谛,来指导此文的阅读。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事先让同学们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比如第三阶段是心灵的追念。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说,元稹在《离思》里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当爱人已杳然而去,当生命走向尽头,存留在心海间的还是挥之不去的追想怀念,爱人的倩影,珍藏着的点点滴滴的往事细细数来,还是情意绵绵;“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更高远的境界了。请同学们说说所知道的心灵追念方面的诗句。有的说,苏轼在《江城子》里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对爱人的永远怀念,一生的不息追悼。

这堂课给了我一些启示:我觉得引用诗歌进行阅读指导是一种教学艺术。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爱情是个复杂的问题,但通过搜集和引用诗歌,交流讨论,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我们与其喋喋不休地说爱情是怎么回事,不如让学生自己找找关于爱情的诗歌,一起品味一下,就有较好的认识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不是枯燥无味地获得,而是生动活泼地感受。

一个“解”字,内涵丰富:以诗导读,通晓原文内容;以诗明旨,洞悉文章意蕴;以诗见怀,获得情感熏陶。

五、转

“转”,就是文体之间的转换,简单地说就是改写。罗朗巴尔特说:“真正积极的阅读与写作基本上没有区别。”王尚文认为,对课文作一些大胆自由的创造性改编,也是一种对课文的特殊性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对话论》P152)在现代作家中,聂绀弩《散宜生诗》有对鲁迅作品的改写范文,如《孔乙己》:“我原天下读书人,大患人生在有身。虽半秀才苦难得,第三妙手饿频伸。浑身瘦骨终残骨,满面伤痕杂泪痕。酒债今生还不了,咸亨粉板十余文。”这几乎是这篇文章的浓缩版。第一联是总写:写孔乙己身份,并引用老子名言写其悲剧的根源。第二联叙写其生平事:难以进学,因饥饿而频频偷窃。第三联:承上,写孔乙己因不能进学并多次偷窃而带来的后果;抓住“瘦”“残”与“伤”“泪”,不仅写其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痛苦,更可以看出其生活的变化。写得极为工整、巧妙。末联:以课文“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归结,余味悠远。虽未曾明言孔乙己之结局为何如,但读书人之悲惨命运,亦可以见矣。这是较为成功的改写范例。

在执教《雨说》时,我要求学生进行文体间的转换,把这首现代诗改成一首古体诗。下面是学生的习作:

田圃干裂无青苗,草场枯黄少牛羊。小溪潺潺何处去?鱼塘寒浅鱼儿慌。国家衰弱来贤良,大地久盼甘霖降。云溪风轻雷声小,绵绵密密织丝网。萋萋芳草如油膏,清清池水鱼跃忙。烟雨朦胧柳色新,微风隐约燕低翔。孩童莫忘果儿甜,丝丝皆含雨之光。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写呢?正像赵谦翔所说“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一下旧体诗的写作,那么对学生掌握汉语言语音的韵律、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把握布局谋篇的技巧等,都大有裨益”(《赵谦翔与绿色语文》P73),目的其实并不在于能写出怎么样优秀的习作,关键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改写,我们的学生理解了古体诗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韵律感,深知其中的甘苦,获得一种对语言很灵敏的感受力。这是其他的写作形式所不具有的,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别有天地非人间”,因此,它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迎来了一次神奇的精神之旅。不仅是语言的实践,更加深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深层次理解。

“拈来花一朵,开出满园春”,以诗词为资源和手段,采用比、校、证、解、转五种诗词嵌入式拓展形式,有机地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使之发挥多重功效,实现了语文课程的拓展和阅读教学的优化,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柳宗元.柳宗元集(全四册)[M].中华书局,1979.

[4]霍松林,周振甫.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诗词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