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雪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甘肃 武威)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隅的审美素质与其他几种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审美素质的高低同样影响着一个人对社会、对历史、对事物评判的标准,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加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培养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凭借。文章是作者置身情景中的体悟与感受的流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的事物都加进了作者饱满浓郁炽热的感情。所以,审美素质教育应贯穿渗透在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写作之中,与其他素质的培养并举。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素质的重要性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真的、善的、美的事物会给人以美感,自然会迎之。反之,假的、恶的、丑的事物,会令人憎恶,自然会拒之。反映在习作中的文字表达,也是对正的褒扬,对反的针砭。例如:观看影片《少年雷锋》时,学生对少年雷锋的机智勇敢拍手称快,对雷锋一家的悲惨遭遇痛哭流涕,深表同情。说明审美教育是具体可操作的客观存在。小学生具有朴素的审美意识,倘若施以正确、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读课文时,领略其中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日月精华、纯洁心灵、高尚品质。读之则身临其境,口内生津,兴趣盎然,爱不释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有计划地涉猎各类阅读材料的动机,进而形成珍惜每一分钟阅读、遇到优美的词句不由自主摘抄等良好阅读习惯。审美素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又能促进审美素质的提高,所以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语感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觉感,就是不经过分析概括判断,文字表象进入人的视觉,在瞬间得出美丑、正误的结论。语文综合素质高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语感,是多读多写的结果,没有经系统的有计划的自觉地训练与指导。
学生形成语感就不会产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谈谈自己的见解。但是光有朗读的声音,读完后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没有进入境界,没有对情景的感悟。因此,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从审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语感则是少走弯路的有效途径。“披文入情”读出语感,读者与作者才会达到情感共鸣,甚至产生作者即“我”的感觉,自会进入角色、进入情景。对知识内化、对内容理解、对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自觉训练,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感知字字珠玑,行文自然舒缓,“意象”是美的极致。例如读《古井》一文,故乡、乡亲们、古井、泉水,令人魂牵梦萦。宽厚胸怀,甜美的潺潺乳汁;晨光熹微朝气蓬勃,暮色降临牧归吟颂;抗日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的六旬老人;从事教师职业的女儿,无一不给人美的享受。仿佛世界上没有喧哗吵闹,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斤斤计较,没有矛盾战争。有的只是血管里静静流淌的血液;有的是仿佛经春雨滋润的田园风光;有的是耳畔的牧歌短笛低回轻唱。行文显得舒缓、清丽、雅致。
健美的体型、优美的动作、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到底的毅力、达标夺冠的信心等本身属于美学范畴,学生总会追求积极向上的美的。有了较高的审美素质,就会认识到“美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就会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挑吃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不良现象。
举止落落大方,态度温文尔雅,对人彬彬有礼,做事谦虚谨慎,讲究个人卫生,爱护公共设施,遇事不慌不忙,心胸豁达,心境乐观向上……无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客观再现。
总之,审美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品位的内在素质,每一位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审美素质与其他素质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