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乡赵岔小学,甘肃 会宁)
现代教学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掌握发现的方法,形成发现的意识和能力。要发现知识,就必须发现或面对教学出现的问题,沉浸在问题情境中研究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是把有效的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同时以问题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实现知识技能的自我建构并获得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其智慧和能力,完善其主体人格。而如何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形成有价值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抓住兴趣点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知识点,紧紧围绕兴趣点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时,由于学生的想象力比较差,因此,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课文精美的插图和多媒体视频,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目,然后谈谈自己读完题目以后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学生在反复读了几遍、仔细琢磨了一会儿后纷纷跃跃欲试,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林冲打的是谁?为什么要打?拿什么来打?然后我顺势而导,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纷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与文本展开了充分的对话。这样精彩的提问使课堂生机勃勃,使教学有声有色。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体现了教学艺术性,体现在教师对文本深入的研究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这样有助于课堂设计目标的达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进行提问,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炮手》时,我在抓住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教学后,让学生大胆地想象:战争胜利以后,一无所有的炮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后会发生什么?这样一问,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位同学这样写道,炮手走过了那座熟悉而又陌生的桥,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眼前是一片陌生的废墟,炮手思绪万千,千般滋味涌上心头,如果自己稍微地偏一下炮口,自己家唯一的财产——红砖白墙的房子就会保存下来,但多少慈祥的父老乡亲,多少亲密无间的战友都倒在血泊之中,说不定自己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想到这儿炮手的脸上洋溢出一丝丝的笑容,他大踏步地走进村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又建成了一座比以前漂亮的新房子,并娶了老婆,生了孩子,一家幸福地生活着。发散点的问题提出,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由于受知识结构构建的限制和欣赏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挖掘是达不到的,因此,对课文的理解是片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如在教学《武松打虎》时,在理解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时,有学生就质疑,虽然以前的酒没有现在的酒度数这么高,但是十八碗不过冈,没有先例,武松还能提棍上山,真的实在没有比武松体质更好的人吗?学生以此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明白了这章节是虚构的,作者以大胆随心所欲的夸张,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因此,这样的提问,即澄清了学生模糊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单元主题或课文的主题。围绕聚合点提问,可以抓住这一点提携全文,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如在教学主题“奉献”这一单元时,我们要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奉献”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了治水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明白炮手亲手毁了他们家仅有的唯一财产的奉献精神,然后根据主题,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如何塑造人物的高尚品质,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这种提纲挈领的提问导入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使学生深刻领会了知识。又如,在教学“森林”为主体的这一单元时,紧紧围绕森林里不仅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学生明白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森林王国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原因是人们破坏了森林,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告诫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大自然。
总之,创设新颖有趣、能吸引人、有悬念、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