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国
(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重庆)
读文章,就是读者与作者无声的对话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走进文本,靠近读者,从而产生对作品的认知与感受。由于一篇文章,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我们就要抓住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一个个细节,在重点处细细品味,细细琢磨,品出语言的味道,体味其内涵。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因此,文本解读就是要通过对语言的拆分与理解,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准确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在品味文章、解读文本时,我们常常用到“替换查找法”,通过替换词语、替换语序、替换标点、替换语境等,与原句进行比较,查找出隐含在文字中的内涵,达到准确理解文本的教学目的。
语言的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表面意义的阐述,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手法,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挖掘文本内涵。作家海明威在总结自己创作经验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式地阅读,我们感知的往往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永远也不能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替换辨析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去品出这“八分之七”的“味”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能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其中有一个动词“敲”,假如把它替换成“砸”,让学生比较,不难看出,蔡老师把教鞭“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并未存心打学生,其中包含着对学生的爱。正像朱光潜先生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标点符号能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为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起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因此,解读文本时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标点的修辞作用,发现标点上的亮点与深意,以替换比较的方法引领、唤醒学生的品味体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朦胧走向清晰。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文章开头一句写道:“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如果我们把标点换成:“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或者:“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或者:“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然后让学生去比较、去朗读、去发现:作者连用四个句号:一是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让读者感受无尽的悲哀。二是连用句号,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停顿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表意功能,从而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悲哀、悲伤、悲痛、悲天恸地。又如《端午的鸭蛋》中有一句“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把“吱——”改成“吱,”替换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写出了家乡咸鸭蛋黄油多与绵润的特点,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特产的骄傲,以及内心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后者则太平淡,没有这样的效果。正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所说,用生命去挖掘、敲打文本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段,开掘言语的多层内涵,并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的观点融会贯通,然后走向课堂,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在品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句子做句式变换、句型转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比较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文章结尾处写道:“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我们不妨把它变为陈述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让学生比较就会发现:“这句话表面是说我想什么时候可以再见见我的蔡老师,深层含义是孩子爱老师竟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作者实在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便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通过替换、查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重点词语、标点、语序等细节,感受字词背后隐藏着的意味、韵味、趣味、情味,曲径通幽,直达文本深处,触摸到作者凝聚着才情智慧、人生阅历的内心。学生也在替换、查找、比较的过程中,积累了词语的字面含义,积淀了文化层面的含义以及情感与意蕴和对语言的敏锐感悟与体验,此乃文本解读之真谛。
[1]肖子云.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0).
[2]武春华.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外语文,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