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毅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实验中学,浙江 诸暨)
2017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服务新业态,实现中国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方向迈进。在两会上,“在线教育”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即将迎来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风雨即来!中国的教育转型呼之欲出。在这种改革浪潮中,历史教学该何去何从?
根据中国工信部数据得知:截至2014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57亿,占中国网民的85.8%。至2017年2月末,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1.2亿户,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接近10.6亿户。三年间,足足翻了一倍,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威风凛凛地站立在我们面前。而且,移动互联网的面目我们还没看清楚,人工智能(AI)时代也宣布开始了。在这种背景下,应对互联网的世界已经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了。通过课堂教育增强孩子驾驭网络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们逐步掌握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从网络上获取新知识,掌握互相交流的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让网络为我们的孩子所用,为教育所用。
那么,新时代的课堂改革的新路径在哪里呢?
传统历史学习最困难的部分是如何掌握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如何搜集遍布典籍的史料。而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在数字化和云计算的时代,只要手中有一部互联网终端设备,这些已经是瞬间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把这种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称为智能课堂,所谓智能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云空间、人工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终端等手段,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实现师生的交互活动的课堂模式。其对比传统课堂模式的变化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知识是即得的,教学内容直接通过智能终端推送给学生即可,这样便可以省去教师讲授的大量时间。教师的身份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训练者,由教师转变为教练。
中学历史的智能课堂中,历史史实的传授已经转交给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教师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就转移到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了。教师在课堂上随时面临着学生提问,进行一对一的解答,遇到共性的疑惑时才进行集体解答。
智能课堂模式,不是简单的“翻转课堂”,而是真正的“沉浸式课堂”,历史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笔者曾经尝试过通过博客分享教学心得、通过公众号推送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笔记、通过录制优酷视频讲解试题、通过网络直播解答学生问题等方式实施教学。这种零存整取、从有限的课堂到无限的云端的课堂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能够把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变为热火朝天的点对点交流。
利用智能终端和云空间可以把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存储、分类、分析、总结,让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查看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知识空白,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性地学习,让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新东方副总裁徐健曾指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将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老师。但是这种前提下的智能课堂也给目前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思想的启发、方法的指导、偏差的纠正、问题的解答较于知识的传授要困难很多,非专业程度很高的教师将难以胜任。学校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训,也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据庞大无边。能否掌握多种多样的互联网的传媒方式、能否熟练操作智能终端设备、能否掌握不同的教学软件的制作和使用、能否从容面对教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即将要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特别对高龄教师将是巨大的挑战。
但是,无论教育改革走多远,教育的本质不能变。教育是关于“人”的事情,脱离了“人”就不能算是教育,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中学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素养和智慧历史思维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活动……这种素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认识现实的社会与认识历史的社会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只能站在潮头探索前行,立足当下,砥砺前行。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20.
[2]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67,272.
[3]吴雪娟.浅谈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