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中心小学 蒋赛玉
小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或新事物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被动感知,这就决定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无法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掌握所学知识,更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情境教学法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无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境教学法都更加适合小学阶段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在对该教学方法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的同时,其具有的积极作用也逐渐显露了出来[1]。
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烙印,换句话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正是因为这样,才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中出现的任意情境,都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丰富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营造的境界之中,通过融入情境的方式,对自身的遐想进行激发。以《春晓》一课为例,在对这首古诗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以下情境:在沉睡的夜里被风声、雨声和鸟鸣声惊醒,起身的同时念出古诗的前两句,走到窗前时,再用感慨的情绪念出古诗的后两句。上文所创设的情境,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古诗的意境。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可以在增强教学活动趣味性的同时,对学生记忆力、感知力和想象力进行锻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合理运用教学设备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情境,加深其情感体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学习、情感等方面具有的需求[2]。
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创设情境需要应用到的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情境,对所学内容具有更加准确的认知。另外,这样做还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学习效率自然会随之提升。因此,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喜好和兴趣进行调查,再联系实际生活,确定与学生喜好、兴趣相符的内容,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以《打电话》一课为例,由于这篇文章和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教师应当根据生活对情境进行创设,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播放电话铃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物展示、组织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最后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打电话之前,是否需要知道对方的号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新型教学方法的一种,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解决常规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希望文中讨论的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为教师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