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艳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城关小学,陕西 汉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词教学要体现出古诗词的特点,教出古诗词的味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还原诗歌的意境。古诗词是中国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是开启学生语言之门,也是培养学生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这又是老师们感觉最难引导、把控的环节,自己头脑中画面感十足,却不知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学生反复在无效地文字诵读中却进入不了画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局面。
通过调研发现,当古诗词教学陷入一种学生在还没有读懂诗意,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字词处于混淆状态时,老师便让学生感知古诗词的意境,而且常用的口头禅是——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前不久,在一次工作室研讨课上,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在学生初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后,在没有任何意思理解的情形下,老师反复问学生: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显然这大跨度的感悟,远远超越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于是教室里出现了尴尬的冷场。老师灵机一动自下台阶让学生又将诗读了两遍后,又问学生:这会儿你头脑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学生终于打破僵局说到:“鸟。”老师又急忙追问学生:什么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教室里再现了令人窒息的第二次冷场。以至于整堂课老师就诗境用十分琐碎的问题十分费力地将诗的意思串讲了一遍,让学生有形无神地将这首诗词翻来覆去吟诵,其实我能感觉到学生压根儿没有进入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孤独相伴的画面,没有感受到诗人的孤单寂寞,心情郁闷。课后我随机和个别学生交流,当我问到“闲”的意思,学生竟然张冠李戴地将“闲”理解为“厌”的意思,也就是满足;我又随机抽取了近十名学生,竟没有一人将诗的大致意思搞明白,更别说描述意境了。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学生在连大致意思还没有弄懂的情形下仅靠所谓的读直接进入意境,头脑中连基本的框架抓手都没有,更谈不到意境想象的画面美感。
常言道: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想景。想象不受时空限制,完全依赖于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在头脑中再加工。在我们古诗词意境想象中,老师往往不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意境,而是喜欢用PPT或简笔画这种所谓的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意境想象。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刚刚读出节奏后老师便让学生小组探究:如果我要为诗配一幅画我该怎么画。学生就开始讨论,在交流环节,学生说应该画上太阳,香庐山、紫色的云雾、瀑布、高山、诗人,老师又让学生讨论瀑布应画多长,为什么?近而引导学生理解夸张手法,当老师将简笔画板书呈现在黑板上时。作为成人,我头脑中的庐山瀑布瞬间崩塌,因为它与我对这首诗中庐山瀑布的想象相差甚远,但是这样的简笔画却定格了学生透过文字对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壮观景象的画面,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意境想象。
以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老师没有让学生在理解诗意如“烟花三月”“碧空尽”“孤帆”“天际流”,而是让学生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组画面,老师用了一段精心组织,文词优美的文字将整首诗的画面描绘的唯美、伤感,待学生睁眼后问学生:你看到了吗?学生机械地回答看到后,老立刻师让学生感情美读,谈诗人表达的情感。很明显老师是用自己的意境画面代替了学生的画面感,学生的情感没有达到老师期望的层面,没有真正实现我口表我心,我声表我情,我情促我声的目的。
针对以上三种常见的古诗词课堂教学现象,依据课标理念,结合自身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将意境想象落到实处,让古诗词的文字活起来,近而引导学生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达到与诗人情感的交融。
诗意是从字面获取的浅层认知,而诗境是透过字面意思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加工绘制画面的深层感悟。显而易见,诗境想象必须以诗意理解为基础,这也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先有景物,后有特点;先了解事件,后揣摩其心理。小学语文课标指出,中年级要求借助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联系生活实际猜一猜,请教别人逐句理解诗意;而高年级要求利用这些方法大致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过程也是为意境想象打基础,要对古诗词词中描写的景物、事件、情感有个框架性的认识,犹如修房子的主体工程毛坯房,而想象意境就是透过关键字词结合生活经验、背景资料,开展丰富的想象,装修美饰房子的过程。例如,在引导学生想象“两只黄鹂鸣翠柳”的意境画面,我是这样引导:(师)同学,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师)鸣是什么意思?(生)叫的意思?(师)大家想象一下,头脑中出现了黄鹂、翠柳,黄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生)活泼可爱、鹅黄色。(师)能连起来说说吗?(生)两只活泼可爱、鹅黄色的黄鹂。(师)很好,鸟儿在你头脑中有了颜色,有了灵性,那苍翠的柳枝又会是一种什么姿态?(生)细细的,长长的,舞动着阿娜多姿的身段。(师)那鸟儿在这么长长的、细细的、舞动着婀娜多姿的身段的苍翠柳枝上鸣叫,想象他们的状态,你能拟用拟人的手法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吗?(生)两只活泼可爱、鹅黄色的黄鹂在长长的、细细的、舞动着婀娜多姿的身段的柳枝上唱着欢快的歌。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以字面意思为基础头脑中想象画面,生成意境的过程。
意境想象是将凝固的语音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让文字活起来的过程。如何将凝固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我认为便是以诗句中关键字词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品悟诗词,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进而走入意境。例如,在体会“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抓住“遥”“挂”体会意境,体会“孤帆远景碧空尽”时抓住“孤”“尽”体会意境,体会“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抓住“扣”字体会意境,在体会“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抓住“腾”“走”体会意境,在体会“路人借问遥招手”时,抓住“遥”“招手”体会意境,想象小孩认真专注的神情,既想给问路人指路,又怕路人惊跑鱼儿的矛盾心理,同时一面招手让路人过来,又一面嘘呼暗示过路人不要张声的天真可爱的动作。关键字词的品析让小孩天真可爱、乐于助人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在大脑中鲜活起来。
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语文课逐渐趋于,返璞归真的内涵性,人们更关注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任何非语文手段的使用人们都会质疑其有效性,因此意境想象中简笔画和信息技术使用要巧妙、适度,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在看《红楼梦》作品时,我们从曹公笔下瞧见林黛玉的样貌是两弯似盛非盛着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月,态生面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分,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面子胜三分,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人们透过这些词头脑中呈现出无数个黛玉形象。但后来87版《红楼梦》电视剧,林黛玉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了陈小旭身上,以至于几次翻拍,人们都不能接受新版中林黛玉的形象,其实理性评价一下,不是翻拍有问题,是因为视频画面阻碍了我们在文字感悟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也是我们古诗词教学中要特别引以为戒的。
老师的PPT、板书简笔画让全班想象坍塌,庐山瀑布就那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就那样。那么古诗词词中的简笔画如何融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学科融合呢?我认为老师在引导学生大致理解了古诗词词的意思后,应用开放式的方法鼓励喜欢画画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想象,画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在全班交流环节引导不同感悟层次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作画的创意,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不露声色让学生个性表达自己对文本感悟的过程。学生的想象有多美,画面就有多美,就说明他对诗境的感悟有多深,这既是学科整合的过程,也是个性表达的过程。同时,也防止了教师板书简笔画对诗境整齐划一的过程。关于感悟意境中的简笔画、PPT,能不用尽量不用,应把主要精力和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结合生活体验,联系上下文去感悟想象。
例如,在感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境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秋天夜晚,月光洒在湖面上看上去是那么和谐,没有风的湖面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我顺势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师:秋天的夜晚,月光会是什么样的?生:明亮的,皎洁的、柔和的、清冷的。师:这样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又会怎样?生:白茫茫、白扑扑、一片银白。师:你们头脑中已有了颜色,这里说银白更恰当一些,谁能将此时你头脑中的画面描述出来?生:秋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湖面上,发出清冷的光,看上去一片银灰,因为没有风,此时的湖面就像没有打磨的铜镜。师:铜镜你们见过吗?生:有/没有。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的镜子是用玻璃做成的,而古时的镜子是用铜磨成的,那大家想想没有打磨的铜镜会是什么样的?生:模糊、模模糊糊,看不清。师:那你能把头脑中的画面描绘再具体些吗?生:此时的湖面就像没有打磨的铜镜一样,模模糊糊看不清。师:你能想象着头脑中的画面来读一读吗?生:个别试读,男女生读,齐读。师(激励性评价),从你的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湖面交相辉映,透射着清澈,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映照下模模糊糊如同没打磨过的镜子一样的湖面。整个启发引导意境的过程始终是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想象创造的过程,而一改大多老师常用的PPT引导,看:这就是月光映照下洞庭湖面,谁能看着画,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显然这样的意境引导阻碍了学生的个性想象,仅仅是一个看图说话的过程,失去了诗文意境传神的表达效果。
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文学积淀不同,透过生硬的文字想象出的画面也会有所不同。老师要切记,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感受,要时刻以语文文字为抓手,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切不可用固有的格式化简笔画、PPT,在学生意思理解还处于混淆时把自己的意境现象强加给学生,定格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意境想象的空间,要切实让学生意境想象中感悟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以传承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