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银坑中心小学 江西赣州 342323)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腾飞的时代,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科学的教育,而在小学阶段科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的自然课的教学,笔者认识到小学自然教学在教育中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教学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独特的教学目的要求必须让学生成为主体去参与丰富的科学活动。要激发小学生兴趣,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产生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主体去参与丰富的科学活动。
笔者把大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背景提供给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改变为走进大自然去探索知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科学课中有许多内容是以观察为主的。如《观察植物的种子》,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相似,但细看会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笔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大自然中进行学习,激励他们思考,在丰富的经历中培养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参观,让工人给同学们讲解水的净化过程,同学们个个看得认真,听得专心,发言踊跃。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很容易掌握了,这样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学习的经验。不仅学习了书本知识,而且更多的地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掌握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笔者在教学《岩石》这一课时,笔者放手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不同种类的岩石,再让学生们带着各种岩石去实验室,辨认它们的结构、软硬、颜色及遇盐酸后的反应。在这样的的活动及研究中,同学们的兴趣极浓,大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其中也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事物不相吻合,这样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与自主意识存在相关。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学生学习不喜欢的內容就谈不上自主学习。当学生的积极性处于高涨状态时,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是最好的,也最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和发挥,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水域的污染与保护》一课,我向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什么是水域的污染及危害时,同学们问:“老师,我们这儿的水域被污染了吗?”我说:“咱们看看去!”当我们来到河边时,看见河边成了垃圾场,洗衣池。他们很生气,自发的写了许多《保护水域倡仪书》并寄给了有关单位,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学生感知得越广泛,越具体,越容易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灵活感。
利用课堂上的错误认识组织考察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矛盾中学着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思想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教学《两栖动物》这一课时,我提问:“青蛙与蟾蜍都是两栖动物,它们有什么区别?”一个学生看着书本答到:“青蛙比蟾蜍的颜色深,背上的纹路不同。”其他同学的看法也一样。因为从书上也只能看到这些。于是笔者决定课后带同学们到自然中去亲自看一看。当同学们看到眼前的青蛙和蟾蜍时,最初的答案不攻自破。
在活动中利用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起他们的审美感受,使他们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实感情。如与孩子们一起去岳飞寨考察,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有的大喊大叫,有的捉昆虫。野外考察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回到课堂后,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对待一切,始终保持振奋精神,大家一起分析水样,制作昆虫标本,整理资料。
实践性和主体性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笔者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让学生亲自到自然中去参与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发展能力,更重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要的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总之,科学是一门释放学习生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的学科。在起始队段,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欣赏学生的成功,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科学带给生活的乐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