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蓉燕 廖中林 彭启安
(宜春市中医院肺病科,江西 宜春 336000)
慢性支气管炎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且有逐年增加之势。患者常因感染等诱发出现急性发作,频繁发作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肺功能恶化,逐步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导致住院率和死亡率上升。因此,对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运用黄芪半夏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 (中医辨病辨证:咳嗽-痰湿蕴肺型)的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肺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 (中医辨病辨证:咳嗽-痰湿蕴肺型)患者,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0~85岁,平均62岁;病程5~37年,平均20.5年。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9~83岁,平均60岁;病程6~39年,平均22.6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1]《中医内科学》[2]及《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3]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 (中医辨病辨证:咳嗽-痰湿蕴肺型)的相关诊断标准拟定。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者;急性加重期标准:1周内出现咳、痰、喘症任何1项症状加重。(2)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罗音。(3)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提示:肺纹理增粗及模糊等。(4) 血细胞分析检查: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细胞比例>75%。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辨病辨证为咳嗽-痰湿蕴肺型,临床表现主症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痰而咳,痰出则咳缓。兼次症: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1.3 排除标准 (1)肺炎、尘肺、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及肺部肿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2)合并心、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患者。(3)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重度肺气肿、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常规给予抗炎平喘、止咳化痰药物,静脉点滴抗菌药物头孢唑肟钠,每次2.0 g,每天2次,持续1周;低氧血症者予以鼻导管吸氧。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半夏汤,处方组成:黄芪20 g,法半夏9 g,陈皮10 g,厚朴10 g,茯苓10 g,白前10 g,桔梗10 g,紫苏子10 g,白术1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每剂水煎至200 mL,早晚各温服1次,每次100 mL。
1.5 观察指标 2组均治疗1周后复查血细胞分析及胸部X线或胸部CT。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控制:咳、痰、喘消失,其它伴随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干、湿罗音消失或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复查血细胞分析正常,复查胸部X线或胸部CT正常;显效:咳、痰、喘明显好转,其它伴随症状有所好转,肺部干、湿啰音显著减少,但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复查血细胞分析基本正常,复查胸部X线或胸部CT基本正常;有效:咳、痰、喘有所好转,其它伴随症状变化不大,肺部干、湿啰音减少,复查血细胞分析好转,复查胸部X线或胸部CT好转;无效:咳、痰、喘无改善或加重,肺部干、湿啰音无改善或加重,复查血细胞分析无改善或加重,复查胸部X线或胸部CT无改善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经统计学处理,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西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气喘等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于冬季发作,春夏缓解。晚期因炎症加重,症状可常年存在。其病理学特点为支气管腺体增生和黏膜分泌增多。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严重者常发生肺动脉高压,甚至肺源性心脏病。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具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对吸入的空气可发挥过滤、加温和湿化的作用;气道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等,借此可清除气道中的异物和病原微生物。下呼吸道还存在分泌型IgA,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因此,下呼吸道一般能保持净化状态。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减退,尤其是老年人,则极易罹患慢性支气管炎,且反复发作而不愈。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与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免疫功能紊乱、气道高反应性等机体因素和气候等环境因素相关。近年来关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三方面,治疗效果欠满意,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高,如病因持续存在,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者,预后则不良。
中医将慢性支气管炎归属为咳嗽病,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病症。它既是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的一种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6]。咳嗽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肝咳、心咳、脾咳等,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即是此意;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降,肺气上逆作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其中外感咳嗽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咳嗽分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治疗上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在临床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痰湿蕴肺型较常见,因慢性支气管炎常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为其特征,故久病亦致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我科黄芪半夏汤以四君子汤、二陈汤为基础加减而成,具有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之功效。其中黄芪,为补脾肺气之要药,兼能益卫固表;半夏善能燥湿化痰,两者共为君药,陈皮、厚朴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又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祛湿之功显著,健脾以杜生痰之源,桔梗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紫苏子,长于降气化痰,两者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之力。以甘草为佐使,祛痰止咳,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黄芪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伴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厚朴煎剂对肺炎链球、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呼吸道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7-9]。
该临床观察显示:运用黄芪半夏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 (痰湿蕴肺型)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较好。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21.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4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1979年修订)[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0,3(1):61-6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23.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
[6]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 版)[J].中医杂志,2011,52(10):896-899.
[7]王柏丁,刘伊铃.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疗效[J].四川医学,2014,35(3):369-370.
[8]程正权.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J].中国医药科技,2012,2(4):110-120.
[9]刘可云,董志,朱毅.厚朴与厚朴酚的药理学研究现状[J].中成药,2006,5(5):71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