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龚旭华 段 伟 慕长英
1.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400020);2.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属于一种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妇科疾病,其发病可局限在一个部位,也可累及至多个部位[1]。临床常采取药物灌肠治疗,但灌肠过程中选取不同体位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为此,本研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分别选取左侧卧位与俯卧位药物灌肠并进行效果观察,为选择最佳灌肠治疗体位提供临床参考。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②依从性较好;③知情后自愿签署同意书;④年龄18~55岁;⑤抗生素治疗(使用种类仅有头孢及硝基咪唑类,疗程<7d)。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55岁;②哺乳期、月经期;③已知对药物保留灌肠组成成分有过敏;④长期便秘、慢性腹泻者;⑤合并其他原发疾病的,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变、代谢类疾病等。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
灌肠前嘱两组患者排空小便,尽量排空大便,做好灌肠准备姿势,垫一次性治疗单,暴露肛门。选取灌肠用肛管,经润滑、排气处理后缓慢插入肛门。对照组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灌肠,观察组患者采取俯卧位灌肠,药物灌肠液体温度为39~41℃,液面距肛门距离25~30cm,插管深度15~20cm,控制灌肠速度,10~20min匀速滴注150ml药液。待药液注完后,对照组平卧位保留药液,观察组继续俯卧位保留药液。每日治疗1次,每疗程7d。两组灌肠所用药物均为红藤汤,其组成成分为苦参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黄柏15g、败酱草30g、红藤30g。
比较两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灌肠后便意感积分、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盆腔包块、积液改善情况、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灌肠后便意感记录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便意感越强得分越高;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得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与体征越严重。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相关症状彻底消失,妇科检查后阳性体征(子宫活动度受限及粘连固定、炎性包块、附件压痛、增厚等)彻底消失;显效,临床相关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及附件粘连与压痛症状减轻,包块明显缩小;无效,相关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更严重,妇科检查无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痊愈+显效。
共纳入对象120例,其中对照组60例,年龄(37.3±5.9)岁(21~47岁),病程(3.14±0.85)年(0.8~5年);观察组60例,年龄(37.9±6.2)岁(21~48岁),病程(2.83±0.81)年(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观察组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45.7±16.3 min)较对照组长(30.7±5.7 min),便意感积分(0.8±0.5分)较对照组低(1.9±1.0分)(t=14.382、17.827,P=0.000)。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盆腔包块、积液改善情况观察组56例(93.3%)、57例(95.0%)均优于对照组[48例(80.0%)、45例(75.0%)](χ2=4.615、9.412,P=0.032、0.002)。
治疗前后,两组WBC、NEU和LYM比较均未见差异和变化(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水平比较
近年临床发现很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盆腔组织在炎症刺激下产生病理性增厚症状,甚至形成囊性积液,直接影响到抗生素等药物的渗透[2]。临床常采取中药治疗、物理治疗、抗生素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但还是有很多患者久久不能痊愈[3]。因此,采用何种方法治疗成为临床棘手问题。
近年来,有相关研究指出,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采用药物灌肠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4]。既往有较多学者对不同体位下药物灌肠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传统的左侧屈膝卧位仅作用于直肠,无法达到乙状结肠以上,但结肠吸收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在横结肠和升结肠,因而药效较差。程晓鸣等研究胸膝卧位药物灌肠的临床效果发现,与左侧屈膝卧位相比患者疗程显著缩短[5]。左侧卧位是目前临床药物保留灌肠时常采用的体位,灌肠后药液容易潴留于此,刺激患者排便感,保留时间较短,降低了治疗疗效。而当患者采取俯卧位接受直肠给药时,让患者肛门方向保持在斜上方向,使直肠位置抬高,保持直肠位于子宫上方,且骶曲凸面向上,使灌肠液不潴留于此,灌肠液可流入乙状结肠,其容量较大,不仅增加灌肠液保留时间,还保证了药物在直肠内的浓度与直肠粘膜对药液的吸收量[6]。
本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便意感积分较对照组更低;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盆腔包块、积液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WBC、NEU%和LYM%均未见明显变化。表明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采取俯卧位药物灌肠疗效确切,通过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减轻便意感、症状与体征积分,同时改善盆腔包块、积液情况,但对WBC、NEU%和LYM%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采用俯卧位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延长药物保留时间,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