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海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开栏的话:近些年,关于“气功热”的各种负面新闻还在流传,人们对气功的误解依旧存在。气功其实是我国古代用来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中医气功更是传统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部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秘书长张海波开设气功笔谈专栏,为您揭开中医气功的神秘面纱。
中医气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至今仍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引起现代医学和科学的重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中医药学领域中的气功疗法及其学术思想经汇集整理,逐渐形成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独立学科——中医气功学。
根据文献考证,早期的记载中并没有“气功”一词,但有导引、吐纳、行气、心斋(集中心志,内心虚静,心气合一,是儒家气功的典型代表)、禅定等。在《黄帝内经·灵枢》中,黄帝说:“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意思是黄帝看了很多的医书,并总结了六种当时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其中的“导引、行气”指的就是古代医家气功。
“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的《净明宗教录》,该书记述了“学道之士,初广布阴骘,先行气功,持内丹长生久视之法,气成之后,方修大药”。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里的气功主要是指炼气的功夫,与修道的功夫是相对而言的,明显具有道家修炼的色彩。
“气功”一词问世之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从晋朝到清朝,朝代虽然几经变换,历时一千多年,但“气功”一词仅在清末的一些书上可以查到,再就是民国时期的几本养生和医学著作中用过此词。
“气功”一词被广泛使用,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55年河北省唐山市气功疗养所的成立,标志着“气功”一词被正式启用。此后,这一术语开始在中医临床和养生保健的学术领域中广泛使用。至70年代末,所谓“气功热”兴起之时,各家各派的修炼技术都以气功为名在社会上传播,例如道家气功、藏密气功、武术气功等,而随着群众性气功活动的大规模普及,气功也成为家喻户晓的锻炼方法之一。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借改革开放之东风,气功开始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今气功已经遍及各大洲的许多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会见英国威廉王子时也表示中英双方要就气功进行文化交流和相关赛事。“气功”一词也音译为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为更多人所知晓和接受。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气功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古代,许逊的《净明宗教录》中,气功仅是道家的修炼术语之一。而现在,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指称范围的变化,“气功”一词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家修炼技术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