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现况调查

2018-02-27 01:36
关键词:儿童剧剧目剧场

为了更具体地描绘2016年上海儿童剧的演出活动状况,笔者于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每日检索、记录票务平台“儿童亲子”栏目下的在售剧目信息,并对收集到的剧目进行数据清洗、归纳和分析,结合长期的行业观察与思考,得出此报告。由于数据来源系票务平台的售票信息,可能不尽不全,如有错漏之处,恳请指出。

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收集得经由票务平台发布的“儿童亲子”类活动(含演出,且活动地为上海)信息480条,其中,儿童剧(含儿童音乐剧、儿童芭蕾舞剧)演出信息418条,音乐会演出信息16条,魔术秀、泡泡秀、雪花秀等各类亲子互动秀信息29条,亲子嘉年华类游艺活动信息11条,马戏、杂技类演出信息6条。

以下仅提取儿童剧(含儿童音乐剧、儿童芭蕾舞剧,下同)演出信息加以分析。

一、上海儿童剧演出交流活动现况分析

1.演出活动丰富,演出主体构成多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收集经由票务平台发布的儿童剧演出信息418条。其中,国内院团演出剧目共计344部①;国外院团来沪交流演出剧目共计74部。

本年度,上海儿童剧市场持续火热,本埠演出机构演出剧目共计258部。良好的演出运营机制和积极健康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在内的众多兄弟省市赴沪交流演出,据统计,全年共有14个省市的演出机构的86部剧目在沪演出,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图1 2016年度国内外演出机构在沪演出情况概览(单位:部)②

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由外省市赴上海交流巡演的儿童剧,北京和深圳为演出数量最突出的省份,分别为35部和27部。在北京赴上海演出的35部儿童剧作品中,国内知名话剧品牌“开心麻花”共演出19部作品,其中与韩国Culture Holic公司联合制作出品儿童剧作品3部。早在2014年,以爆笑舞台剧起家的开心麻花进军儿童剧巿场,推出了其第一部合家欢儿童音乐剧 《三只小猪》。该剧引进自百老汇经典版本,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家长追捧,“连续夺得2014年、2015年国内儿童剧票房冠军,迄今已在全国巡演上百场”③。在深圳赴上海演出的27部儿童剧作品中,深圳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出品儿童剧作品12部,DT儿童剧团出品儿童剧作品11部。深圳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核心业务包括儿童剧剧场巡演、周末儿童剧场、微剧场、经典音乐剧、创意体验展览等五个。2016年,该机构赴沪演出剧目《我的天使妈妈》《历险恐龙岛》《小马快跑》《寻梦的猫》等,均受到小观众们的欢迎。同样成立于2014年的DT儿童剧团,则独辟“多媒体”的蹊径。近年来,他们成功研发推出了《绿野仙踪之奥兹国大冒险》《白雪公主》《阿拉丁与神灯之沉睡精灵》等多部多媒体儿童剧。

图2 2016年度外省市演出机构在沪儿童剧演出量(单位:部)

本年度,来自丹麦、法国、西班牙等20个国家的演出机构为沪上小朋友带来74部风格各异的优秀儿童剧作品。

2016年,加拿大儿童剧演出机构赴上海交流演出的11部儿童剧作品,主要瞄准低幼市场。《好饿的毛毛虫》《影子梦工厂》《星星的守护者》等,以黑光剧、装置戏剧、木偶剧等多种表演方式为上海的幼儿观众们带来美妙的戏剧体验。《星星的守护者》《亲亲小枕头》《猜猜我有多爱你》《会讲故事的塑料袋》等4部作品的邀请方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隶属于中国福利会,于2013年6月1日启动运营。自成立伊始,该剧场在致力于将世界一流的儿童剧作品引介给上海的小观众们之余,更注重原创剧目的研发、制作。

图3 2016年度外国演出机构在沪儿童剧演出量(单位:部)

2.城市副中心场馆演出活跃,儿童剧覆盖区域进一步增加

在小伙伴剧场、上海木偶剧团仙乐斯演艺厅和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等上海儿童剧主要演出场馆持续保持高频次演出的同时,徐汇影剧院、白玉兰剧场、兰心大戏院等也都成为儿童剧的重要演出场所。

以上海叮当剧社为例。该剧社成立于2010年,是上海规模较大的、发展较稳健的民营儿童剧演出机构。近年来,该剧团活跃在上海各大剧院,将活泼、互动、富有独创性的儿童剧作品呈现给小观众们。2016年,叮当剧社在徐汇影剧院、兰心大戏院、白玉兰剧场、浦东新舞台、黄浦剧场等完成演出26台,计122场,其中新创作剧目5台,演出20场,观众人数达42500人次。

儿童剧具有家庭亲子活动以及儿童的课外社交活动渠道的特殊功能。越来越多的家庭亦将“带着孩子看儿童剧”作为周末的主要休闲活动。因此,地处城市副中心的儿童剧演出场馆也有不俗的演出量表现。比如位于嘉定区白银路的上海保利大剧院,依托保利院线的强大剧目资源,2016年共演出15部儿童剧。位于松江泰晤士小镇的星空剧场自2013年开始运营以来,采取会员制、公益票等营销策略,以高质量、低票价的演出惠及剧场周边近百个大中小型居民社区、松江大学城内的观众群体。该剧场今年演出11部儿童剧,其中,外国演出机构演出4部,外省市演出机构演出2部。

3.演出机构差异化经营,带动行业积极发展

演出机构重视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经营,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儿童剧演出业快速发展。2015年,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首次尝试将儿童剧按观看年龄分级,家长可以有的放矢为孩子挑选适龄剧目。彩色熊猫剧场(运营方:上海广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剧场于2015年底在上海世博源开始运营)则利用全息影像等高科技技术手段打造互动零距离微剧场,旨在为3-12岁儿童提供互动欢乐空间。创办于2014年的“小不点大视界”作为国内首个亲子类微剧场,致力于推广国外优秀儿童剧目。2016年,该剧场首度尝试自制剧,推出中国版的多媒体舞蹈旅行剧《魔毯》。

二、上海儿童剧演出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演出剧目主要聚焦低龄儿童市场,13-15岁观众陷入无戏可看的尴尬境地

当前的儿童剧演出市场,适宜婴儿期(从出生到12月末)、幼儿期(从1岁到3周岁末)、学龄前期(3周岁到6-7周岁)和学龄初期(6-7周岁至12-13周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小观众观看的儿童剧比比皆是,却鲜少有儿童剧作品题材、内容适宜13-15周岁(相当于初中阶段)年龄段的小观众。

教育心理学上将13-15岁这一阶段称为学龄期的后期阶段,身处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他们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初步进入或正在经历青春期。在身体外形已具有成人特征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渴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获得成人世界的认同。但是,此时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未完全脱离儿童阶段,并且保留着一定的对父母的依赖感。正因为学龄期后阶段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上存在着这种“半成人、半儿童”的特质,他们更需要从优质儿童剧中汲取正能量,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烦恼。

早在2012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就推出关注当代少年成长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组合式儿童剧《特殊作业》(编剧:犹学忠,导演:廖向红)。该剧通过初中课堂上的一个“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关于家庭、亲子、教育的话题也藉此展开。该剧一经推出就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并且连年赴基层演出。

2016年9月,由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儿童剧《蓝蝴蝶》(原名《大顺子吼歌》,编剧:欧阳逸冰,导演:胡宗琪)一剧首演。该剧以留守儿童大顺子进城寻父为线索,展示了留守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观照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和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缺席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以上仅简要例举两例近年新创排的、取得一定社会反响的现实主义题材优秀儿童剧作品。但是,13-15岁少年的戏剧给养仅依靠现有的这些儿童剧是不够的。童话剧、魔幻剧、泡泡秀等目前上海演出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儿童剧演出样式并不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少儿观看,他们的戏剧教育、美育教育又依托什么样的平台来完成?这一问题值得儿童戏剧工作者深入思考。

2.本埠演出机构演出作品改编率偏高,原创力不足

对于传统历史人文典故、海派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儿童剧作品的创新性、新颖性不足,原创性较弱。本次抽样调查过程中,收集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年共有258部儿童剧由本埠演出机构演出(含同一演出机构的多轮演出),其中,改编作品(含翻译作品,下同)192部,原创作品66部。外省市在沪演出儿童剧作品86部,其中改编作品66部,原创作品20部。外国演出机构在沪演出儿童剧作品74部,其中改编作品30部,原创作品44部。

由图5可以直观地看出,外国演出机构赴沪演出的作品中原创作品占比59.46%,为三类演出作品中最高。引进外国演出机构赴沪演出,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形式上的创新因素和能否为受众带来不同的观剧体验等,都是引介机构的重要甄选因素。这从侧面反映出上海本埠演出市场上缺乏的恰是此类儿童剧作品。

图5 2016年度上海演出由本埠、外省市及外国儿童剧作品中原创、改编占比(单位:部)

3.改编作品多外国童话题材,少本土题材

在由本埠演出机构演出的192部改编作品中,《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是最受青睐的改编蓝本,分别有60部和17部儿童剧作品选择其中的故事进行改编和再演绎。

对上述192部改编作品按照“改编蓝本所属国家”再筛选,共有45部作品以中国古代传说、民间故事、志怪小说和动画片等为改编蓝本。其中,《西游记》(8 部)、《小蝌蚪找妈妈》(7 部)和《木兰辞》(4部)是改编频次最高的古代题材作品,《小猪班纳》(6部)则是经重庆市柠色动漫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出品的同名系列动画片改编而来。

的确,《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有很多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有一大批诸如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小红帽等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童话人物。家长选择这些剧目作为小朋友们的戏剧初体验,不但可以省却为小朋友们讲述剧情的环节,也可以让小朋友们更直观地读懂故事。演出机构选择这些剧目演出,在市场推广、剧目营销等方面也颇为便利。

但是,就上述数据剖析可知,目前本埠演出机构的儿童剧题材选择,对于欧洲经典童话故事过于倚重,对中国古代传说、民间故事、志怪小说等文学题材开掘不足,应当引起业界重视。

图6 2016年度上海演出机构较为青睐的儿童剧改编蓝本来源(单位:部)

4.原创作品演出体量总体偏小,对原创作品的推广力度不足

在由本埠演出机构演出的66部原创作品中,大多作品今年仅完成了一轮演出,《泰坦尼克号》(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一年级》(上海誉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梦境小镇1:塔塔与火焰圣石》(潮宗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出品)等11部儿童剧作品完成了2轮(含)以上演出。原创作品演出体量总体偏小,对原创作品的推广力度不足。

5.月演出量分布不均,且月间差异较大

笔者在对2016年票务平台售票信息采集、记录的过程中,抽取每月15日为随机日,并对当日售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可知:

如图7所示,1-3月的在售儿童剧剧目量较低,分别为58部,46部和60部。全年的第一个售票小高峰出现在4月,15日当天有101部儿童剧同时售票。全年售票高峰为7月,当日共有170部儿童剧同时售票。简单研判后可知第一季度沪上儿童剧演出量较低。

图7 2016年度票务平台在售儿童剧剧目统计(单位:部/月)

虽然售票周期与演出周期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即演出周期可能滞后于售票周期),但是,上图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示儿童剧市场全年演出量分布情况。

造成这一现象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诸如通常来说,演出机构会利用元旦至过年这段时间进行演出团队修整、安排下一年度的创演计划等事务性工作,等等。但是,这一期间内少儿观众的观剧需求也应当被给予重视。另外,演出淡旺季分明从侧面说明上海的儿童剧演出市场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三、促进上海儿童剧市场积极发展的对策建议

明确创作主体的社会责任,对标欧美儿童剧发展成熟的国家/地区,立足现有优势,创作、排演适龄观众喜闻乐见,富有美育、教育意义的儿童戏剧作品。

儿童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戏剧概念。良性发展的儿童剧演出行业生态,其中的各元素应当能够结合成一套立体网状结构。这套结构图中的X坐标是时间轴:按照年龄由0-15岁均分。Y坐标轴是按照题材对儿童剧进行分类:如绘本剧、童话剧、电影改编、动画片改编、民间故事改编、现实主义题材等等。Z坐标轴是演出场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剧场、黑匣子等观演区域分割模糊的小(微)剧场、室内戏剧空间、某场所分隔出的户外演剧区域等等。坐标轴展示的第四个维度——按照演出样式对儿童剧进行分类,如戏曲、皮影戏、木偶剧、话剧、音乐剧等等。依此,按照儿童剧的不同分类办法,可以构建第五个、第六个,甚至是更多维度。只有这套立体网状结构中的各元素都能均衡发展,我们的儿童剧演出业才具有良好的发展生态。

据前文所述2016年上海儿童剧演出业态情况可知,目前上海的儿童剧演出市场较为活跃,市场氛围营造和观众群体的培养工作也已初步完成。在这样的业态情势下,要谋求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的更大发展,就要求儿童剧工作者们对业态的发展现况进行重新审视,找到市场发展的盲区,尊重需求,精耕市场。

1.以需求为导向创排适宜各年龄段儿童观摩的戏剧作品

7-12岁、13-15岁的少年儿童需要儿童剧。该阶段的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生理发育和心智发展的同时,他们也经历着由于二者发展的速率不一致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并且,该阶段的少年儿童初入社会,有了属于自己的交际圈和社交活动,也有了由此带来的“小秘密”和“小心事”。这些“困扰”需要有一定的渠道来纾解,否则将不利于主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剧所独具的知识性、审美性和思想性,有助于帮助少儿观众的精神成长与情感发育。

少年儿童应当观摩适宜年龄的儿童剧。少年儿童作为儿童剧的主要观众,观看不适宜自己年龄段的戏剧作品,不能够准确地接受戏剧作品传递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不利于自身的心理成长,也不利于儿童戏剧作品的推广和普及。

建议重视7-12岁、13-15岁的儿童、少年的戏剧观摩需求,积极创排适宜该年龄段内各年龄层次少儿观众观摩的戏剧作品。并且建议创作过程中听取教师、儿童心理学家的专业意见。

创作的初期阶段,应当吸纳儿童心理学家和教师加入创作团队,明确创作作品的年龄定位,厘清该年龄段的少儿观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若干较为集中出现在少儿观众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现实矛盾,也可以是由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

创作、排练的过程中,亦需要儿童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深度参与。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介入创排过程,与导演、演员一起寻找、确定更容易使小观众认可与接受的故事讲述方法、表演方式和台词处理办法等。共同“磨剧”,使得作品达到更好的教育、疗愈效果。

儿童剧创演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只有通过实地采访、下生活、征询专业人士意见等各种渠道了解服务对象,才可能创作少儿观众喜闻乐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儿童剧作品。

演出过程中,主创团队应当不断听取观众的反馈意见,并且根据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作为即场艺术的一种,戏剧艺术具有“再创造”属性,也就是说,戏剧作品的本身由于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出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存在使得戏剧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到戏剧作品的演出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经历,使之得到具体化。金元浦先生曾经指出“阅读经验是一种形象创造活动,不同读者的阅读,同一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创造出的形象也是不同的”。

鉴于戏剧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召唤结构”特质,为了使得更广泛的观众可以接纳、认可,直至认同一部儿童剧所传递出的文化思考和艺术追求,就需要从业者更细致地观察观摩演出过程中少儿观众的即场观摩反馈:包括主要观众的年龄构成,泪点、笑点,哪些剧情段落观众会比较认同,哪些情节段落观众会不那么认可,等等。演出结束后,更应当邀请专业观众(包括儿童戏剧理论家、实践家、教师和心理学家等)进行座谈,深入剖析该剧的不足之处,结合少儿观众的即场观摩反馈,为下一阶段的修改排练提出可行性方案。

2.明确儿童剧演出机构的社会责任,推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创排工作

通过前文的数据剖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上海儿童剧演出市场低幼化倾向明显,主要表现在题材多选择经典童话、流行动画片改编,表现形式多采用“大头娃娃”式,演出过程强调直接互动,等等。

确实,童话剧等适宜低幼龄儿童的戏剧样式可以促进小观众们的语言发展、肢体拓展,并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童话剧中涉及的故事,甚至学习剧中人物的对话等等,具有一定的教学、美育意义。但是童话剧的观众适龄范围较窄,尤其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观众,童话剧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观剧需求。而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剧作品不但可以针对各年龄段的小观众自由创作,更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美育、德育教育,为小观众带来戏剧审美的愉悦。

因此,儿童剧应朝向更为丰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儿童剧演出机构应具有引领儿童剧审美取向的自觉,承担为观众群体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责任,着重创作、推广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剧作品。

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剧作品,应当在立足“现实”之上,有着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更崇高的美学追求。更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求创作者深入了解目标观众群体的精神世界,在明确他们的诉求(心理上的、情感上的诉求,以及更多的可能性)之后,分析时代、社会和家庭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更崇高的美学追求,要求创作者遵循戏剧创作的一般规律和观众的审美需求,给予不同年龄层次儿童剧观众以审美的愉悦体验。一般来说,戏剧审美的愉悦体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戏剧作品能够获得观众信任并且能够帮助观众投入剧情;二是领悟、思考的快感,这要求戏剧作品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性;三是由舞台演出的形式之美所带给观众的欣赏的满足,这要求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具有整一性,有一定的美学追求。儿童剧的核心是“人”,因此创作应该从“人”出发,筛选、组织恰当的事件,通过事件中“人”的抉择和取舍勾勒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展示人性。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增强剧中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使得观众相信剧情和剧中人物,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3.传承中华文明,重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儿童剧改编工作

儿童剧的西化倾向明显,不但改编题材主要来源为外国童话、神话,新编童话剧也具有模糊故事发生背景和剧中角色国籍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素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治国、崇尚正义,民贵君轻的思想;“木兰代父从军”“沉香劈山救母”“羊续悬鱼”“齐桓公顾小臣稷”等传承了千年的传说故事,更传达着百善孝为先、勤俭节约、谦逊礼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视、传承中华上古神话、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到现代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去,从精神层面促动少年儿童向着求真、向善、尽美的方向发展。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的同时,如何在改编的过程中对蓝本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寻找其中的“当代意义”——对当代青少年观众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精神激励层面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姆博曾指出:“今天对每一个文化所提出的挑战,就是看它是否能够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性,另一方把自己的特殊性变成正在形成之中的、世界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只有有意识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并且进行适度地创新,才有可能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被更广泛接纳。

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编为儿童剧,势在必行却不可以一蹴而就。传承中华文明和指导、引导少年儿童的成长方向的责任促使儿童剧从业者必须要秉持着审慎的态度,遵照戏剧创作的一般规律,严肃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剧改编工作。

4.文教结合,利用优质心理剧推动校内美育、德育工作

如前文所述,正因为儿童剧具有的美育、德育功能,能够帮助少年、儿童观众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选择这一艺术样式作为家庭亲子互动的有效渠道。然而,家庭亲子活动并不能取代学校美育、德育教育。少年、儿童的美育、德育教育,需要二者共同努力。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文中指出,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

笔者认为,开设戏剧相关课程,教授戏剧基础知识是校内美育教育第一步。少儿观众如何运用校内学习到的戏剧相关知识和观剧礼仪,在剧场内完成儿童剧观摩体验之外,更可以“看懂”儿童剧,则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而组织校园剧社,鼓励同学们参与到儿童剧的创作、排练中来,使得同学们可以深入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则是对于学校美育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鉴于此,笔者认为:

一、由校方和儿童剧演出机构通力协作,将优质儿童剧引入校园,或组织学生前往剧场集中观摩。作为校园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集体观摩儿童剧,更有利于少儿观众在演出过程中领会剧中传达出的哲理意义。观剧结束之后,可由艺术教师组织观众进行小范围的“演后谈”活动,加深对儿童剧的精神内核和美学意义的理解。另外,与在校内的多媒体教室、礼堂等公共空间观摩儿童剧相比,剧场内观摩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少儿观众较为容易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达到更好的观摩效果。

二、在校内开展“儿童剧/戏剧剧社”活动。剧社的指导教师,不能由音乐、美术老师兼任,而是应当邀请专业戏剧教师和儿童心理学家共同指导儿童剧/戏剧剧社的活动。剧社活动主旨,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学生共同参与,深入体验戏剧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发挥戏剧的教育、疗愈作用,促进学生美育、德育发展。

注释【Notes】

①计算方法说明:票务平台上的一则售票信息即代表该剧目进行了一轮演出,亦等同于该演出机构演出剧目1部。若同一演出机构一个剧目在2016年内进行2轮演出,则记为2部剧目,以此类推。

②本文使用数据、图、表,如非另行说明,均来自笔者的搜集、编制。特此说明。

③南京日报2017年8月7日,原标题《开心麻花儿童剧引爆太阳宫》。http://news.163.com/17/0807/06/CR7E8U5C 000187VI.html

④为更清晰地展示演出场馆与演出数量的对应关系,对于一个演出场馆里有若干剧场均有儿童剧演出的,此处采取演出量叠加的统计办法。

猜你喜欢
儿童剧剧目剧场
舞台剧目
儿童剧发展之我见
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欢乐剧场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日出》的剧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