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荻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作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种研究方法,随着范式战争的偃旗息鼓,“混合方法的时代已经来临”(Johnson&Onwuegbuzie,2004:14)。当前,在西方,混合方法研究在包括语言教学在内的整个社科领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Richards,2009:147)。在国内,混合方法在应用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张培,2010:98)。“随着混合方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研究者们开始把质化与量化方法的结合应用在纵向研究中”(Clark等,2015:297)。纵向混合研究对于国内语言教学领域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旨在在构建混合方法设计的基础上,对纵向混合研究的设计模型和设计要素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内语言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
谈到范式战争,如果将在实证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性的讨论包括在内的话,“至少从19世纪中期起,有关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争论就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开始了”(Hammersley,1992)。Bryman(2001)从研究方法范式的角度,认为量化和质化范式的支持者针对质、量化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争论统称为范式战争。范式战争意在对两个问题做出定夺:一,哲学基础是否为研究方法所固有?二,量化方法和质化方法是否是不可相容的对立范式?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得学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方观点认为,研究方法根植于其哲学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二者分裂看待,质化和量化方法也因其各自固有的哲学基础也不能相容(转引自Bryman,2001);而另一方认为,方法与哲学基础的联系只是一种趋势,因此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方法也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如Harmmersley,1996;Bryman,2001)。然而,无论研究者对范式战争的焦点问题作出怎样的回答,他们必须承认的是,就哲学基础而言,两大研究方法确实存在着可以上升至“范式”高度的差异。
范式战争带来的最显著的结果之一,是学界逐渐接受了“范式可以相融”的声音,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混合方法奉为与质化、量化方法并列的“第三范式”(如Johnson&Onwueg-buzie,2004)。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来看,范式战争可以说已经结束了,而范式和平突然爆发了”(Bryman,2006:111)。和平年代的到来使人们开始致力于对混合方法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做出解答,如混合方法的哲学基础为何,或混合方法的定义到底为何?
就混合方法的哲学基础而言,以Maxcy(2003)、Johnson和Onwuegbuzie(2004)、Bryman(2006)、Johnson等(2007)等为代表,目前学界主流观点是将实用主义看作混合方法的哲学基础。这里的实用主义指“能够回答某种哲学问题”的一种实际性需要(Bryman,2006:114)。它是一种“结果至上”主义,也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中心”主义。“实用主义研究者认为研究问题才是重中之重,比他们采用的方法或该方法下隐含的范式都更为重要”(Tashakkori&Teddlie,2003)。
混合方法的定义可能涵盖着对混合方法多个角度的考量,如混合发生的阶段、广度、目的等。Johnson等(2007)在对19个混合方法定义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方法研究是一种一名研究者和一个研究团队结合质化和量化成分(如:采用质化和量化的观点;质化和量化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推论技术等)用于在广义上提升研究深度、增加研究广度和确证的一种研究方法。Clark等(2015)在研究中应用的定义为:在单一研究或多阶段研究中收集、分析、阐释质化与量化数据的研究方法。当前混合方法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其内涵也可能不断囊括新的视角,但一言以蔽之,混合方法即是混合了质化方法和量化方法的研究方法,这是当前学界认同的、对混合方法最为浅显易懂的定义。
在对纵向混合研究设计进行探讨之前,本文首先对混合方法设计的框架进行建立,其原因在于,在很大程度上,纵向混合研究设计是在混合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时间维度延展性的考量。
在对混合方法研究进行设计时,研究者应当首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质化与量化方法在混合中是否处于平等地位?若赋一方以主导地位,原因何在?二、混合发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哪个阶段?三、质化和量化类型的数据是否有先后顺序?这些问题的答案即构成了混合方法的设计要素,也可以称为混合方法的设计维度。
在综合并分析Morgan(见转于Bryman,2001)、Johnson&Onwuegbuzie(2004)、Johnson等(2007)、Morse(2010)、张培(2010,2013)观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混合方法的设计维度包括:混合方法的力量对比、混合发生的阶段以及数据采集的次序。
方法的力量对比是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应对质或量的方法给予平等地位,或予其中一种方法以主导地位。Morse(2010)的理论欲求(theoretical drive)说认为,归纳性的问题应以质化方法为主导方法,而演绎性的问题应以量化方法为主导方法。在这样的设计中,研究问题的性质(即是归纳的还是演绎的)为整个研究提出了大方向,因而后续方法的选择一定遵循这个大方向,且方法间一定要分出主次。而Johnson和Onwuegbuzie(2004)却提出在研究设计中质化、量化方法也可以处于平等地位。本文认为,方法间是否有主次之分,应以研究问题为参考标的。同时采用质化和量化的方法采集数据,研究者可以看到同一研究问题不同视角的回答;如某一研究下有多个研究问题亟待解答,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可以分别采用质化或量化的方法,这样采集到的量化和质化数据也是同等重要的。而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可以量化方法为整个研究提供框架,再辅以质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避免单一的量化方法带来凭空推测之嫌;也可以质化方法为主在小样本中作出假设,辅以量化方法在大样本中检验前述的研究结果。Bryman(2004)提出,混合方法设计中必有一个主方法似乎已成大势,但在研究实践中的情况却远非如此。混合方法设计中的力量对比问题恐怕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学界普遍认为,在单一项目中质化与量化方法的结合可以发生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这是Niglas对与刊登《英国研究教育》上的46篇论文所用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见转于张培,2010:101)。简单来看,通常一个单一研究项目可以被看作包含四个研究阶段,即:确定研究问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阐释四个阶段。若混合发生在每一个阶段,那么可以做出如下假设:
在确定研究问题阶段,研究者可以同时提出质化和量化的问题,如既可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又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在数据采集阶段,在量化的调查问卷中加入质化的开放型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数据混合方式;在数据分析阶段,可以将质化的数据转码为量化的数据以便进行下一步对数据的阐释;而在数据阐释阶段,将分别得出的质化数据和量化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能够起到验证或补充的作用。
张培(2010:102)提到,最常见、最典型的质量结合发生在质量数据采集完成后的分析和解释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质与量的结合只能发生在某一特定阶段,相反,它可以发生在多个阶段。还需明确的是,在研究设计中,混合发生的阶段并非是在研究一开始就板上钉钉的事,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质量的混合阶段可能因研究问题的指向或研究者的偏好、研究目的等发生改变,因此,无论混合发生在较早的研究问题阶段还是最后的数据阐释阶段,混合在某一研究阶段的发生与否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兼顾现实条件,而不应流于经验之说。
数据采集的次序主要指对质化与量化数据进行同时采集或有先后的采集。研究者在设计数据采集次序的时候可能会受质、量化方法对比的影响,如Morse(2010)的理论欲求说暗含“优先对主方法数据进行采集”的观点;Johnson和Onwuegbuzie(2004)则认为即便在分出主辅方法的研究设计中,也可以对辅方法的数据进行先行采集。本文认为,研究者在对数据采集次序进行考量时,应先明确研究目的:如研究者意欲从大样本中选取小样本,可以选择先采集量的数据,再从中选择几个案例进行质的数据采集;如欲得出概论,研究者可先对质的数据进行采集,对研究问题作深入探讨,把结果放回大样本中以量的数据以求概论。值得注意的是,数据采集的次序在简单的混合方法研究中尚不算是一个复杂的维度,但将其放在纵向混合研究中考量,整个研究时间跨度的延长以及数据采集时间节点的确定便赋予了数据采集次序以更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纵向混合研究不同于混合方法研究的特质所在。
纵向混合研究,广义上看,是纵向研究与混合方法的结合。“混合”具有方法上的指向性,而“纵向”则指时间长度的延伸,在延长的时间维度中,研究者会对数据进行反复收集和分析。Van Ness等(2011)对于纵向研究的定义是,对最少一个数据源进行三次及以上的反复性数据采集的研究。纵向研究通常用于研究一些会发生历时性变化的现象,如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进程、某一变量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影响、某一事件的发展趋势等等。在纵向研究中结合混合方法,不可不谓是当前社科领域研究的一个创新之举,其研究设计尚未形成所谓的“范本”,但也已存在类型化的趋势。对纵向混合研究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对研究者进行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Van Ness等(2011)提出了纵向研究设计的3个模型:预期型、回顾型与完全纵向混合型。
预期型纵向混合设计指,在对量化数据进行多个时间节点的采集时,仅在第一时点同时进行质化数据的采集,这种类型的设计旨在在研究初期考量参与者对量化数据的预期。(如图1)
图1 预期型纵向混合设计模型
图1预期性纵向混合研究设计(X代表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箭头代表同意节点采集数据)
由上图可知,量化与质化数据的同时采集仅发生在数据采集的第一个时间节点上,在此之后仅对量化数据进行反复采集。通过这样的设计,研究者可在研究初期获得参与者对研究问题的预期,并通过一系列的量化数据采集获得某一变量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再对期初的质化数据和整体量化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混合发生的阶段在数据分析阶段。Van Ness将质、量化数据同时采集的节点限定在第一个时间节点,但笔者认为,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采集时间间隔设置的不同,质、量化数据同时采集的节点也可能出现在第二个时间节点,或在研究初期有多次同时数据采集;甚至在量化数据采集开始前,也可以先对质化数据进行采集。上述各预期型的“变体”设计并不会对该模型“预期”的性质产生影响,因此这些设计在理论上存在可行性。
回顾型纵向混合设计指,在对量化数据进行多个时间节点的采集时,仅在最后一个时间节点同时进行质化数据的采集,这种类型的设计旨在在研究末期考量参与者对量化数据的回顾。针对这一模型笔者认为,若在采集质、量化数据时加入对采集次序的考量,为了解决特定的研究问题,也可以将质化数据的采集完全放在量化数据采集之后,如图2:
图2 预期型纵向混合设计模型“变体”
在上述模型中,研究者可以先对参与者进行量化数据的采集(如调查问卷),再从中选出几个案例进行质化数据的采集(如进行深度访谈),以使数据更具代表性。在这样的设计中,质、量化的混合仍然发生在数据分析阶段。除此之外研究者还不妨考虑结合次序采集与同时采集,如:研究者先进行多次量化数据,在此之后选出几个案例进行质化数据的采集,并在采集质化数据的同时完成最后一次量化数据采集,也不失为一种使数据丰满详实且可行的研究设计。
完全纵向混合型指在每一个时间节上同时对质化和量化数据进行采集。如图3:
图3 完全纵向混合设计模型
相比于前两种设计模型,完全纵向混合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在每一时间节点同时采集质、量化数据,研究者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大,且会加重参与者的负担,因此在对此种模型进行实践应用的时候需要谨慎考虑。此外针对这一模型,笔者认为,在质化与量化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对应上也可以考虑,将研究设计成“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类型,即在同一时间节点进行一次量/质化数据采集和多次质/量化数据采集,当然在实践中仍需考虑耗时、人力、参与者反馈等现实因素。
Van Ness等(2011)提出的3种纵向混合研究模型无疑为纵向混合研究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参考。笔者认为,纵向混合研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变体”会打破Van Ness模型中的桎梏,如:Van Ness仅对第一时间节点、最后时间节点及完全纵向混合做出了设计,但也许在纵向混合设计的实践中也会出现,在中间时间节点同时采集质量化数据的设计类型。总而言之,纵向混合研究设计仍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新课题。
前文提到,纵向混合研究可以看作是在混合研究设计中加入了具有延展性的时间维度,且混合方法的设计架构为纵向混合研究的设计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因此,在纵向混合的设计类型中也可以看到对混合方法设计维度的考量,这些维度中对纵向混合设计影响最大的是数据采集次序,对这一维度的强调是纵向研究本质特征的体现。除此之外,混合发生的阶段也是纵向混合研究设计必然接触到的问题,而质、量化方法的力量对比在纵向混合设计中的影响力相对被弱化了。
纵向混合研究是混合方法与纵向研究的结合,其研究设计包含了对混合方法设计维度的考量,在此基础之上必然还有其他具有“纵向混合”特质的要素需要特别纳入研究设计。在综合对纵向混合设计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纵向混合研究设计需对4个维度进行考量:质、量化数据采集的时点对应,数据采集次序,混合发生的方式与阶段,数据分析的层次。
质量化数据采集的时点对应是纵向混合研究设计有别于混合研究设计的最本质特征。在这一维度上,质化和量化数据的采集要围着一个或几个时点“周旋”:两种类型数据的采集可以在第一个时间节点进行、在中间时点进行或在最后一个时点进行,也可以在某一时间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数据采集;除此之外,在一些情况下(如质化在量化数据前最先采集,或量化数据采集后从中挑选案例再进行质化数据采集),质化与量化数据的采集并没有相对应的时点。
数据采集次序,这一概念与混合方法的设计要素存在重合。但与之相区别的是,在对混合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时研究者通常只考虑同时采集、先后采集两种情况,而在纵向混合设计中,因其时间上的持续性,还可能存在同时采集、先后采集共存的情况。
混合发生的方式与阶段在纵向混合研究设计中可以指:将一个阶段的结果进行混合以期为下一阶段的数据采集提供指导、将量化与质化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综合两种数据的分析结构以进行补充、将两种数据混合以进行数据转换(如将质化数据转化为量化数据,一般发生在数据分析阶段),这其中除第一种混合外,其余四种也都可以在混合方法设计中见到。
数据分析的层次,这一设计要素也是为纵向混合研究设计所特有的。前文提到,在设计中可能会出现先采集量化数据、再从中挑选质化数据采集样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质化数据的样本必然要比量化数据的样本要小。因此此时研究者应该考量,质化和量化数据各自进行数据分析的层面是发生在整个样本、部分样本(如小组)还是个人。此外由于纵向混合研究的“战线”较长,在研究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参与者流失的问题,因此也需要对数据分析的层次进行考量。
纵向混合研究是已经出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全新研究类型,为研究者针对历时性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视角。当前在语言教学这一研究方向上采用混合方法研究已非罕事,但对纵向混合研究的应用还亟待起步,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列举混合方法设计维度的基础上,对纵向混合研究的设计类型和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纵向混合研究是混合方法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延展这一观点。混合方法研究尚方兴未艾,比之更为复杂的纵向混合研究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关注的课题。